
语言及表达技巧(诗歌鉴赏四).ppt
24页诗歌鉴赏(四) ——诗歌术语高考语文专项复习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诗歌鉴赏诗歌鉴赏(一)语言的风格1朴素与绮丽 绮丽诗风的语言特点:绮错、婉媚、浮华、艳丽、纤巧 朴素诗风的语言特点:清淡质朴、洗炼畅达、不事雕琢,言简意深2直白与含蓄 直白诗风比起一般的朴素诗风,更显朴素、平淡 诗人在诗歌中运用了近乎口语的语言,并且有的诗还溶入了俗语俚词、民歌之类,所以这种诗又被称为白话诗(近于打油诗)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浅易如话、素朴真率、通俗凝练 含蓄诗风中所惯用的多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善用典故等手法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委婉、蕴藉、精炼、耐人寻味,但也不失朴素之风 一、语言艺术鉴赏3沉郁与豪迈 在众多诗人中,有愤世嫉俗者,有报国无门者,有屡试不第者,有屡遭贬谪者,有为民请命、哀叹民生者,他们的诗表达自我的哀怨,切中社会现实,反映阶级现象代表诗人如杜甫、韩愈、李商隐等 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沉郁苍凉,节奏舒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且近于生活(多用俗语和对话) 如杜甫的《兵车行》中“爷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等句利用俗语,增加了诗歌的真实性。
豪迈诗风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包括边塞诗),这类诗歌语言特点往往与诗人的心胸抱负有很大的关系诗人们或因生活在盛世政治清明时期,受到美好山河的熏陶,心怀满腔热情(如李白在年青时就立下不小的志愿“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或因仕途失意,便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出路(如高适);或因国难当头而主动请缨愿死疆场(如苏轼)所以在他们所写的诗歌中充满豪言壮语,显示一种豪情 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铿锵有力、笔力豪健,节奏明快、音调高昂 古人讲究炼字,要注意体味关键字词的意味 例: 华子岗(裴迪)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唏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析】“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写出了诗人在夕阳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色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二)语言的锤炼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巧用修辞 在众多的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有以下几种:1.比喻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2.隐语(谐音)、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春思(唐·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3)、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4)夸张 (5)对偶 (6)比拟 (7)排比 (8)设问 (9)反问 (10)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的《锦瑟》)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二)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1.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2、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如: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3、借景达情 常用写景方式有:(1)侧面烘托 诗人在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入手,以对侧面景物的描写来达到反映主题的效果,即是侧面烘托如: 石头城(唐·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析】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2)以景衬情(景)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 [双调]清江引·秋怀(元·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一想便知: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3)动、静景或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互映衬 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
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如王维的《鹿柴》以“人语响”衬“空山”之静;其《山居秋暝》以“竹喧”“莲动”来衬“空山”之静,抒发一种闲情逸致 戴叔伦的《兰溪棹歌》采用了动景(前两句)静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4)渲染氛围,抒发情感古今诗歌中,先写景后叙事抒情或全篇写景的诗作很多,诗人往往借助景物把气氛渲染得浓浓的,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或融情入景中根据景物的性质可分为喜景和哀景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如: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析】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
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析】:此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属写景诗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②喜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5)虚实结合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但联想与想象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6)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7)移情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比如《扬州慢》也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句,乔木尚且厌恶战争,何况扬州百姓呢? 赠别二首(其二)(唐·杜牧)多情却以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析】诗人没有说怎样惜别,却把这种感情转移到蜡烛身上,蜡烛无情,尚且替人垂泪,何况人乎? (8)烘托烘托就是“烘云托月”,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七、鉴赏诗歌中的表现技巧(9)匠心独运的结构 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常用的结构模式有:①层层渲染、铺垫 江上看山(宋·苏辙)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析】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七、鉴赏诗歌中的表现技巧②首尾照应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 诉衷情(宋·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