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契约视角下知识交易属性与大学组织特征的关系.docx
7页契约视角下知识交易属性与大学组织特征的关系 (三)企业与大学企业与大学间知识契约关系导致大学构建协同创新中心,与各创新主体形成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大学与企业等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主要通过技术咨询、成果转让、联合研究、知识共享等形式完成知识转移和创新[20]然而,大学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过程是复杂和长期的,企业必须再投入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才能够完成知识的获取和转化其中,部分资产属于特质投资仅适用于某一项问题的研究,资产专用性较强,无法转为他用校方与企业可能在履约的过程中相互要挟,使科研创新活动无法最终完成由于研究成果的市场价值是不确定的,科研投入的收益也是不确定的,校方和企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容易发生机会主义行为校方可能夸大知识的效用;企业可能隐瞒知识转化的利润另外,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校方无法了解企业是否具有足够能力完成知识转化,企业无法了解校方是否能够提供约定的高新技术目前来看,为避免科研投入被“套牢”,校方和企业将知识转移与创造整个过程分割成细小环节,根据研究计划逐步投入与实施,通过频繁交易和长期博弈增加彼此信息,建立信任合作机制然而,频繁地沟通和谈判会产生巨大的交易成本,只有建立专门的协作机制和信息沟通渠道来解决履约过程中的问题,并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契约条款,才是解决大学与各方合作的必要途径[21]。
基于此,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实施“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大力推进高校协同创新,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强调高校转变创新理念和模式,促进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高校协同创新体(中心)的建立,标志着校方与企业、政府、科研机构等知识创新主体间保持一种长期、稳定、互惠、共同的组织间协作伙伴关系和战略联盟体系通过降低知识创新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内部化科学研究风险,提高彼此联系的紧密性与频繁性,分享创新收益等方式,建立更加牢固的信任协作机制,促进信息流动,抑制双方机会主义行为高校协同创新体(中心)更强调正式制度的约束,依赖强联结主体间团结协作、突出各方资源开放共享、鼓励跨区域流动的特点,其本质是一种以高校为主体的政产学研用相融合的组织形式、新型创新联盟,更像是一种具有大量知识溢出、技术转移和学习特征的开放式创新网络[22]下表1对缔约主体、知识交易属性与大学组织特征关系进行了总结表1 缔约主体、知识交易属性与大学组织特征关系缔约关系知识交易属性知识契约维度知识契约问题大学组织特征学生与大学交易再投入(低)资产专用性(低)机会主义行为专门协调机制近代制松散性二元权力结构信任合作机制组织边界模糊协同创新效用不确定(高)不确定性(高)信息不对称(高)效易频率(高)老师与大学交易再投入(高)资产专用性(高)要挟(“敲竹杠”)机会主义行为效用不确定(高)不确定性(高)信息不对称(低)交易频率(低)企业与大学交易再投入(高)资产专用性(高)要挟(“敲竹杠”)机会主义行为专门协调机制效用不确定(高)不确定性(高)信息不对称(高)交易频率(高)四、结论与政策建议有效的大学治理模式应遵循知识交易属性,突出组织特征,协调解决知识契约存在的问题。
根据契约框架下知识契约关系治理方法(如图3),在不确定性适中的情况下,市场机制能够协调学生与校方之间的契约关系[23]由于涉及专用性资产投资,教师与校方之间需要通过终身教职或者学术委员会仲裁来解决相关问题企业等外部主体与校方的合作复杂性高、不确定性强、资产专用程度高、沟通协调频繁,所以必须建立协同创新体和创新战略联盟来深化彼此间关系与信任,共同实现知识创新与应用然而,无论哪种组织治理模式与方式,声誉、信任和文化等非制度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是知识契约特点与大学组织特征在治理机制中的重要体现图3 知识契约的有效治理大学组织特征说明大学正在向关系型组织或网络组织形式演进,其需要一种更具包容性和总括性的治理模式与机制[24-26]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和嵌入理论的网络治理机制,通过研究组织中各利益主体在网络中的位置、结构和嵌入程度,分析各主体间的关系、个体与集体行为、网络结构对集体行为的影响基于知识交易属性的大学网络治理模式能够展现各利益主体间的网络式动态影响,构建持续互动、平等协商的协调与合作机制,完善多方参与、分享决策权的治理结构基于大学组织特征的政策建议如下:第一,建立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路径与平台。
学生作为大学知识传播与转移的重要载体,其知识获得和能力提升的程度是衡量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大学应建立以学生学习体会和感受为主要参考的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重视学生的意见,增加学生对大学事务的参与程度和发言权,从学生学习经历的角度去审视大学教育教学的价值与成效第二,完善校友会制度,鼓励社会捐赠校友经过多年的社会实践,能够客观地评价大学教育质量,指出大学治理中存在的不足校友在社会中的影响为提高大学声誉贡献力量,而大学声誉又为校友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资本校友有激励且有能力为大学发展提供支持校友捐赠其实是一个对大学教育事后付费的制度安排如果大学教育和声誉确实为学生创造了价值,学生及社会也愿意通过各种渠道反哺大学教育因此,不应忽略校友在大学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增加教师的流动程度,解决教师资源结构性问题学术自由必然会导致教师研究领域方向的变化大学应当允许教师在学科、院系和学校之间流动,鼓励教师间的交流和学习另外,很多教师热衷于热门学科研究,集中于经济效益高的部门,直接导致教师资源分配不均衡,降低高等教育公平性大学应扶持基础学科研究,缩小教师间待遇差异,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第四,探索大学网络治理机制,完善大学治理机构。
高校协同创新体是建立在全新管理模式上的新型创新组织形式传统的大学治理模式与机制无法契合社会发展对大学的要求网络治理机制能够模糊组织间界限,通过协调多边利益关系和信任机制,帮助大学与各创新主体建立长期、稳定、互惠、共生的协同关系,实现学科交叉融合、技术集成与转化,资源整合与重组,提升创新效率注释:①知识拥有者和需求者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各类组织②虽然知识传播过程中存在溢出(spillover)的现象或者说知识的转移存在外部性,但知识的主要传播过程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控制学校学费、图书资料费、咨询费、中介费等知识学习的必要支出使知识具有排他性,法律也可以通过知识产权保证知识的排他性仅存在于个体自身的隐性知识的排他性是天然的③个人禀赋泛指所有与知识吸收和学习相关的个体内在和外在因素,比如家庭背景、个人智力、社会环境和勤奋程度等④卖方机会主义行为是指卖方没有提供约定的知识或者买方买到的知识不是应得的买方机会主义行为是指买方没有支付约定的价格或者卖方得到的回报少于应得的⑤知识消费再投入无法准确衡量和赋值与教师、企业和大学的知识交易相比,学生对大学知识的消费再投入较低⑥校方的投资不属于专用性资产投资。
校园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和科研团队的投资可以轻易地转给其他学生使用,不会被“锁定”在某个学生的知识契约中参考文献:[1]Millet D.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n Essay on Organization[M]. New York: McGraw-Hill, 1962: 53.[2]Richman B M, Farmer R N. Leadership, Goals, and Power in Higher Education[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1974: 78.[3]Victor B. Power and Conflict in the University [M]. New York: Wiley Publishing, 1971: 16.[4]Cohen M D, James G M. Leadership and Ambiguity: the American College President[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74: 21.[5]Andrew T M. Organizational Culture in the Study of Higher Education[J]. Review o f Higher Education, 1985, 8(2): 157-168.[6]Williiam G T. Organizational Culture in Higher Education: Defining the Essentials[J]. The Journal o f Higher Education, 1988, 59(1): 2-21.[7]何淳宽.基于学术属性的现代大学组织结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4):77-83.[8]丛春侠,阎凤桥.大学组织特征与大学管理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6):39-41.[9]阎凤桥.论知识与大学组织的历史性和社会性[J].教育学报,2008(6):32-43.[10]赵彦志.大学组织模型——一个基于知识分析的理论框架[J].教育研究,2011(5):31-35.[11]周波,张彤.营利性教育的经济学解释[J].教育研究,2010(10):49-55.[12]周波.知识能否交易: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2011(5):89-96.[13]周波.知识交易的定价[J].经济研究,2007(4):79-89.[14]高汝熹,周波.知识交易的经济特征[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6):69-77.[15]Hart O, Moore J. Foundations of Incomplete Contracts[J]. The Review o f Economic Studies, 1999, 66(1): 115-138.[16]郑文全.大学的本质[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6:96.[17]冒荣,赵群.学术自由的内涵与边界[J].高等教育研究,2007(7):8-16.[18]李怀祖,席酉民,郭菊娥.发挥大学学术自由探索的优势[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8-12.[19]李立国.大学组织特征与大学竞争特点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38-43.[20]刘梅芳.产学研合作成效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2011:34.[21]季诚钧.大学组织属性与结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4:35.[22]解雪梅.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2(8):51-64.[23]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63.[24]张卫国.三螺旋理论下欧洲创业型大学的组织转型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0(3):53-58.[25]张万宽,陈佳.网络和组织理论视野下的大学治理——兼论我国高校去行政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1):25-32.[26]孟韬.嵌入视角下的大学网络治理机制解析[J].教育研究,2011(4):80-84.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