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辩证法 第三章.ppt
109页第三章 人与自然界自然界的演化发展,孕育并绽开了美丽的 花朵——人类也就是说,自从劳动在物种关系方 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之后,整个自然界 的发展便发生了一个最根本的变化从此,自然的 一部分就不断地打上了人类意志的印记,变成为“人 化的自然界” ,于是,便出现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 ,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矛盾关系进入工业社会 以来,这种矛盾的激化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裂痕 ,以至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协调人与自 然之间的关系,重新寻找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一项 战略任务第一节 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这一思想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 言中提出的他认为:“只有一种能够有计划地生 产和分配的社会生产组织,才能在社会关系方面 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正像一般生产曾 经在物种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 一样历史的发展使这种社会生产组织日益成为 必要,也日益成为可能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将 从这种社会生产组织开始……”一、人是自然界分化的产物1、人类起源于动物界 (1)人们对人类起源的认识过程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18世纪[法]布 丰——[瑞典]林耐——19世纪中叶[英]达尔 文(1871年《人类起源与性选择》)、赫胥黎 (1863年《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德] 海克尔(1874年《人类起源》)(2)关于人类起源于动物的确凿证 据A、从比较解剖学方面看出人具备哺乳动物的 一般特征;B、从胚胎学方面看出人类胚胎发育的过程同 动物进化的历史相吻合;C、从比较生理学的血清实验证实人与高等猿 类有比较近的亲缘关系;D、从古生物学方面发现了从猿到人的各种化 石,更直接地证实了人类是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
3)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猿 森林古猿——腊玛古猿——南方古猿——纤细型—— 猿人淘汰人类起源于动物界也是一个不可逆过程• 所以恩格斯指出:“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 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 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 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 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 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根据生物科学的 分类,人在动物界中的地位属于脊椎动物门、哺乳 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需要特别指出 的是:人类起源于动物界也是一个不可逆的演化过 程,现代猿是不会进化到人类的2、人类超出于动物1876年,恩格斯写了《劳动在从猿到 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考证了人类 起源的问题,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 本身”的科学论断,阐明了劳动在人类起源 中的决定性作用如果说达尔文把人从神那 里解放出来归于动物界的话,那么恩格斯又 把人从动物中提升出来,实现了人类在物种 方面的第一次提升——“在它身上自然界达 到了自我意识”人类主要特征的形成人是什么?多少人殚思竭虑,但又众说纷纭 : A、人是两脚扁平,无羽毛的动物; B、人是直立行走,用手制造工具进行劳动 的动物; C、人是会说话,有理性的动物; D、人是能超越自己存在的社会化的动物;……(1)直立行走:2000~1500万年前左 右,森林古猿在环境巨变被迫下地后,为了 获取食物、实现自卫,在其变异着的基因库 许可的范围内,逐步由开始下地时的半直立 行走过渡到能够直立行走。
这就迈出了从猿 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从此,古 猿行为、心理的进化主要不再直接依赖于外 部环境的压力和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而是 在自身活动的推动下开拓前进2)手足分工:手足分工是劳动产生 的前提,但“劳动”一经出现又成为人手形成和 完善的动力所以恩格斯讲:“手不仅是劳动 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 在“准劳动”中 ,手适应于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复杂的动作,功 能的改变结合基因型的发展,引起了手的骨骼 、神经、肌肉等解剖结构的重要改变,从而形 成了人类特有的高度完善的劳动器官——人手 手的专门化——这意味着工具的出现,而 工具意味着异于其他动物的人的活动,意味着 人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反作用,意味着生产 ”由此可见,手足的分工、劳动的出现、人类的 产生这三者在时间上是一致的,关系上是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的从这一演化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 到约束(地理环境的巨大变化)——适应(直立行 走、手足分工)——选择(基因突变、功能结构的 变化)所以我们说,人类的产生是劳动的结果、 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p71)直立姿势不仅使形体内部结构相应固定 ,而且使视野开阔,获得更多的信息,锻炼了神经 系统;直立姿势不但使脊椎支撑起更大容量的大脑 ,从而为语言、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3)语言的产生:随着直立行走能力的 加强和劳动活动的发展① 生长相关律——器官的进化——有了可能性② 社会化的劳动——到了彼此之间非说不可— —产生了必然性因此,恩格斯说:人类的语言是人的 社会化劳动发展的产物, “是从劳动中并和劳 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这是唯一正确的解释”4)人脑的形成:恩格斯说:“首先是 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 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 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主要表现为脑量 的增加和脑结构的分化和复杂化 黑猩猩的脑量仅为400毫升,旧石器时代 初期的北京猿人的脑量已达1000毫升,现代 人的脑量则平均高达1400毫升;与此相随, 额叶面积从占脑总面积的17%上升到29%, 而且大脑皮层中与手指运动和语言活动相联 系的区域不断扩展和高度分化,使现代人大 脑皮层的分数维达2.73~2.795)思维、意识的产生:这一过程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动作思维——动作+表象思维——动作+ 表象+概念思维恩格斯说:“孩童的精神发展是我们的动 物祖先,至少是比较近的动物祖先的智力发展 的一个缩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从儿童智力 的发生、发展考察了人类认识的起源,提出了 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发生认识论。
他认为人类 个体感觉—意识能力的发生发展,不仅重演着 整个生物界感觉—意识发生发展的历史,而且 更是人类系统意识或思维演化历程的简单缩影 6)社会的产生:综上所述,作为人的主要特征的手、语言和 意识都是在社会劳动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人在劳动过程中,既改变了外部的自然,同时也改 变了自己本身的自然劳动使人得以摆脱了纯粹的 动物状态,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和人类一起诞生 了由于随着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现而产生了新 的因素——社会,这种发展一方面获得了有力的推 动力,另一方面又获得了更确定的方向 “有了人 ,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人离开狭义的动物愈远 ,就愈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不能预见 的作用、不能控制的力量对这一历史的影响就愈小 ,历史的结果和预定的目的就愈加符合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电影《生物进化 》的解说词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说明: 有人做了这样的计算,把地球形成到现在 的45亿年压缩到一年12个月,1月份形成了 地球,2月份形成了地壳,3月份形成了原始 海洋,4月份有了原始生物…12月中旬有了哺 乳类动物,12月26日有了灵长类,12月31日 晚上9:30人类产生了人类是地球上最年轻 的生命,它使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以大 自然主人的身份迎接新的一年。
二、人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P72)主体 客体 人与自然界之间 通过“中介” 发生相互作用 产生了人与自然 的对象性关系这一对象性关系是相互的, 人作为主体改造自然界 ( 主体客体化),自 然界作为客体反作用于人类 ( 客体主体化) 所以,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 己的主观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是联系 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1、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一般表现(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之中 人的肉体需要以自然界作为对象,才能进行物质 交换和能量代谢;人的精神需要也必须以自然界为 对象,不断进行信息的交流,在交流中完善自身 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证明,一旦人断绝与外界的信 息交流,就会陷入虚幻乃至错乱之中因此,马克 思说,人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具有“强烈追求自 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布里渊也认为:“要避免死亡 ,唯一的办法是冲破禁闭” ,与外界形成对象性关系 ,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否则必死无疑2)人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 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人类的物质生产依赖于自然界,人们通过劳动创造 物质财富(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来满足自己的生存 发展(p73七个影响到)。
同样,人类的精神生产也 依赖于自然界,即自然界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和文 学艺术的创作源泉人们通过劳动创造精神财富,作 为自己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所以马克思说:“人 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 广阔” 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 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 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3)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马克思认为,人类比其他一切动物强,在于能够认识 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 的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 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 此,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所以,人所生活的自然界 总要打上人类的烙印(p73~74)马克思主张依靠积极的能动的实践来实现“环境的改变 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在他看来,我们居住的自然环境应该是 健康的、合乎人性的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 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 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才是合乎人性 的行为人类的创造活动要“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 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
”2、人与自然界对象性关系的主要特点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仅仅是人与自然界对象 性关系的一般特点,除此之外,特殊点还有以下三 点: (P74~75) 第一,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人有意识、 有 目的地选择对象; 第二,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人有意识、 有 目的地改造自然对象; 第三,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人按照自己 的需要对自然物作出评价(注意p75内在尺 度与外在尺度的统一)3、实践是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尽管对象性关系出现在人与自然界之间,但 是对象性关系的建立却不是直接来自于人或自然界, 而是来自于人的实践或者说,人与自然界的对象性 关系是以实践为纽带而联结起来的这是因为,实践 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也是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 一所以,在实践中我们历来主张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 动地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第一,实践是目的(注意:目的和需要的关系) 与手段的统一;(P76) 第二,实践是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P77)三、文明的演进与人的新进化在人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中,对象双方发生着 相互作用。
人作用于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的 面貌,使自然界不断人化;另一方面,自然界作用 于人,不仅使人类生存、延续造就了各种社会文明 ,也使人出现了新的进化 一方面是主体客体化,即实践主体按照自己的目 的、需要去改造自然,把自己的目的、需要和本质 力量外化为现实的东西,给自然界打上了人的印记 ,这就是人化的自然;另一方面是客体主体化,即 实践主体不断吸收和占有自己实践活动的成果,把 客体的属性、规律内化为自己的本质力量 这两者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生产中,人 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1、人类文明的演进文明——是指人类进化和开放的状态,是人类 改造自然和完善自我的历史过程和不断体现,是人们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成果和财富的总 和 (1)从大发展观来看,自然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