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新历史主义角度解读《沃森一家去伯明翰-1963》[整理].pdf
11页从新历史主义角度解读沃森一家去伯明翰-1963 摘 要:随着美国黑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成熟,他们已不满足 于种族内的身份认同在作品沃森一家去伯明翰-1963 中,黑人 作家柯蒂斯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出发,在文本中通过历史事件与环 境,对生活在种族歧视阴影下的黑人家庭生活进行“厚描”通过孩 童的纯净视角和诙谐的黑人语言,该小说突破了种族隔阂,吸引了 广大读者,重塑了美国黑人历史意识,使黑人种族文化得以认同, 并打破了美国青少年文学作品被白人主流文化垄断的局面 关键词: 沃森一家去伯明翰 -1963 ;新历史主义 ;种族文化 ;历 史意识 0 引言 青少年小说沃森一家去伯明翰-1963 是美国当代黑人作家柯 蒂斯( Christopher Paul Curtis)的第一部作品,出版于1995 年该 小说一经问世,便得到了很好的反响,不仅深受黑人读者们的喜 爱,也在白人群体中引起了一阵阅读浪潮目前,这本小说已被翻 译成 11 种语言,还在 2013 年改编成同名电影作家也因这部小说 获得了科丽塔斯科特金荣誉奖、金风筝文学奖以及美国纽伯瑞儿童 文学荣誉奖 在以白人文化与价值观为主流影响的美国社会,美国黑人群体 长期蒙受种族歧视与偏见,导致他们的历史遭遇无法得到正视与关 注,他们的种族身份未能得到尊重与认同。
柯蒂斯在本篇小说中, 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出发,以10 岁黑人小男孩肯尼的纯净视角和诙 谐的语言,细致地描摹了处于社会边缘的黑人生活通过抓取生活 中的小镜头,编织拼凑那些几近被忽略、漠视和抑制的历史碎片, 重塑历史意识,再现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黑人的悲惨境遇 新历史主义形成于20 世纪 80 年代,最先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 莱分校英语教授格雷布拉特提出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 评方法,结合了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对历史主义之“旧” 与形式主义之“冷”提出反驳为了接近历史,新历史主义者采用了 克利福德格尔茨提出的“厚描”,而区别“厚描”与“薄描”的答案就在于 小故事( a little story ) ,也就是轶事( anecdote) (Gallagher Greenblatt :21)新历史主义的活跃人物蒙特罗斯更是将新 历史主义中对轶事的运用解释成从History 的讲述到 histories 的叙 述 (Montrose :411)国内学者张进将其称之为单线历史的复线化 和大写历史的小写化 1于是,新历史主义不仅对权威的历史提出 了质疑,也向社会的主流文化和主导意识发难,在文本中采用边缘 立场,挪用边缘话语,更加关注被压抑和边缘化的历史、种族与文 化。
沃森一家去伯明翰 -1963 的时代背景是20 世纪 60 年代的 美国民权运动时期,当时种族矛盾冲突已进入白热化小说主要讲 述了沃森一家在 1963 年从美国北部城市弗林特到南部伯明翰拜访外 婆的故事故事采用第一人称,以10 岁黑人小男孩肯尼的口吻展开 叙述肯尼的哥哥拜伦13 岁,处于青春叛逆期,总是爱闯祸生事, 他们父母威胁说要带他到外婆那里,由严厉的外婆管教当全家人 最终来到伯明翰时,他们却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种族歧视,甚至见 证了民权运动历史上骇人听闻的“第 16 街浸会教堂爆炸袭击惨案” 目睹了民权运动前沿阵地的惨烈之后,沃森一家慌忙回到了弗林 特肯尼和拜伦虽然反应迥异,但是他们在经历了迷茫、无助与愤 怒后,终于重塑自己的黑人身份,邀请读者走近历史真相,认同黑 人种族文化 1 美国民权运动背后的凄风苦雨 著名美国黑人作家杜波依斯在其成名作品黑人的灵魂中曾 经写道:“ 20 世纪的问题就是肤色界限的问题黑人们面对植入社 会骨髓的种族仇视感到深深的绝望不管是邓巴的我们戴着面 具 ,还是杜波依斯提及的黑人的“面纱”,又或是艾里森笔下的“隐形 人”,都反映了黑人当时的生存环境和行为准则。
这些历史里的悲痛 回忆在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见证从汤姆叔叔的小屋 中的奴隶交易与私刑,到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黑人强奸冤案, 再到你给的仇恨中的黑人被射杀事件,作家们通过叙述使读者 触手可及的小故事,唤醒了人们的历史意识,也使那些尘封的历史 事件变得触手可及而本文所研究的小说沃森一家去伯明翰- 1963 ,也对民权运动时期黑人们的生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 沃森一家去伯明翰 -1963 的故事设定在具有特殊意义的 1963 年, 卫报曾写道:“ 1963 年是民权运动至关重要的一年 那年的美国社会的确是八方风雨,动荡不安,种族歧视与冲突事件 此起彼伏,种族对立与仇恨已达到不可调和状态的“巅峰”小说中 沃森家的孩子拜伦、肯尼和乔伊自小在北部城市弗林特长大,尽管 那里也存在种族歧视,但远不如南方城市来得激烈他们虽然曾从 父母的交谈中听到南方城市有“黑人厕所”,也曾多次被老师告诫: “这个世界对黑人是充满敌意的”, (Curtis:23)甚至还在电视的 新闻里看到白人龇牙咧嘴地叫嚣着让黑人滚出学校,但这些只是存 在于遥远的南部故事的转折出现在沃森一家踏上南方的路,打算 去拜访肯尼外婆然而,这理应是欢天喜地的回乡之路对于沃森一 家而言,无异于一次冒险。
母亲维洛娜计划用3 天的时间完成 15 小 时的车程,她将 3 天内的起食住行详尽地写在了笔记本上当孩子 们不解地询问原因时,父亲丹尼尔则诙谐地模仿南方口音说:“小 鬼,你们开车来的可是南方你可别指望想停就停,也别想找到旅 馆,找到食物,听清楚了吗?”在旅行途中,父亲为了能尽快结束旅 程,决定在途中调整休息时间,连续驾驶,致使全家只能在深夜停 靠在田纳西州的休息站周圍漆黑一片,只有形同巨影的大山向他 们袭来孩子们簇拥在父母的身边肯尼担心会有蛇,拜伦却说该 担心的不是蛇,而是会不会有南方的乡巴佬(redneck)抓住他们, 将他们吊死这一切遭遇不禁让人想起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 想中的呐喊,他提到“只要我们在外奔波而疲乏的身躯,不能在公 路旁的汽车旅馆和城里的旅馆找到住宿之所,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如果说前文提及的种族歧视好像一只无形的手,搅扰沃森一家 的生活,那么作者在小说高潮部分所描写的“教堂爆炸案”则像是摧 毁了主人公肯尼心理防线的一枚“重磅炸弹”星期天早上,肯尼的 妹妹乔伊去教堂参加主日学校就在肯尼懒懒地躺在树下时,一声 巨响传彻了整个小镇种族主义者对黑人教堂实施了炸弹袭击父 亲、母亲和拜伦立刻赶往教堂,而肯尼好像痴傻了一般,也跟着游 荡到了街上。
他看见惊叫的人群、教堂的废墟、被血染红的衣服和 散落在地上的圣经他仿佛看见了死神,尽管他全力拼抢,也只 是夺回了妹妹的鞋子他看见受伤倒地的女孩子中,有身着蓝色衣 服的,还有红色衣服的,加上乔伊的白色上衣,恰恰构成了美国国 旗的颜色这样一起针对教育人追求“真善美”的教堂的袭击,无疑 是对一直宣扬自由、民主与平等的美国政府的极大讽刺在小说 中,乔伊跟随“痴傻”的肯尼,不可思议地平安地回到家中但是, 在真实的“第16 街浸会教堂爆炸袭击惨案”中,却有 4 名小女孩因此 丧命, 22 人受伤种族主义者行为之卑劣,手段之残忍,这引起了 社会的极大反感与黑人种族的强烈谴责美国诗人达德利兰德尔在 其诗歌伯明翰的民谣中,也对这一惨案表达了悲伤与愤怒柯 蒂斯在本篇小说中巧妙地采用挪用策略,对这段历史惨案加以改造 和反讽,与家庭的日常琐事联系在一起,使读者们意识到这一惨案 不仅是停留在历史教科书苍白无力的书写中,更是让读者们听到黑 人在那段悲惨历史中的阵阵哀吟2 黑人种族意识与文化建 构 尽管美国有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移民,但是美国黑人显 然是与众不同的种族群体大多数黑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先人来 自非洲大陆的哪一片土地,亦不知应有怎样的传统文化。
正如历史 学家霍华德津恩曾经指出:“黑人被强行脱离了自己的国家与文化, 除了坚持并保留下来的些许传统印记,黑人陷入自己的语言、服 饰、习俗、家庭关系被逐步抹去的困境 Zinn:26)然而,美国 黑人在为自由和平等抗争的过程中,不断地寻求着自己的立身之处 和处事法则,形成了独特的种族文化 在黑人文化发展过程中,杜波依斯首先提出了黑人的双重意 识,即美国人和黑人的双重身份他指出:“美国黑人的历史就是这 场斗争的历史,是为了成为具有自我意识的人,他们能将自己的双 重身份铸进更加优秀和真实的自我 Dubois:615)20 世紀 20 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更是决定颠覆“汤姆叔叔型”忠厚驯顺的 “旧黑人”刻板印象,彻底摒弃“老仆人”和“老妈子”的角色,提出“新黑 人”的口号艾兰洛克将他编辑的一部文选命名为新黑人:一个解 释 ,唤醒了种族意识,树立了种族归属感和自豪感理查德赖特 在黑人写作的蓝图中指出,应该有更多反映黑人大众生活以及 意识觉醒的作品,而不应该局限于对公平公正的诉讼当民权运动 在 20 世纪 60 年代达到巅峰时,黑人艺术运动也如火如荼地展开 其代表人物霍伊特富勒、艾迪生盖尔和拉里尼尔先后在他们的作品 中提出并论证“黑人美学”的主张,认为黑人和黑人的文化不仅美 丽,甚至比白人更优越。
回溯黑人种族意识与文化发展历程,他们 从最初带着“面具”逃避,到为了梦想而抗争,最后发现自身的美 丽,实际上完成了种族意识与文化的建构 在沃森一家去伯明翰 -1963 中,作者通过一件件日常的家庭 琐事,描绘了黑人家庭中觉醒的种族意识与文化身份沃森一家接 受黑人的体貌特征,并认为那是美丽的当家中的问题少年拜伦瞒 着父母留起了当时流行的墨西哥直发,父母和弟弟妹妹无一对其表 示理解母亲认为拜伦的发型是对自己种族身份的否定,并将之称 为小丑 ;肯尼和乔伊一遍遍地询问为什么要这样做;而父亲则无可奈何 地将拜伦剃成光头母亲还这样质问拜伦:“难道我和你父亲以及上 帝给你的还不及这发胶弄出的发型好看吗?”(P88)然而,这股 20 世纪 60 年代兴起的时尚追求并非空穴来风,因为黑人们卷曲的头 发、扁平的鼻子、厚厚的嘴唇、黝黑的皮肤、突出的嘴型以及他们 的宽胯肥臀被当时的白人主流文化定义为丑陋的代表范德堡大学 的保罗泰勒教授将其称之为“反种族主义美学”倡导这一美学的文 学家,例如托妮莫里森、格温多林布鲁克斯、佐拉赫斯顿以及贝 尔胡克斯,甚至担心白人眼中偏激的美学会同时得到白人和非白人 群体的认可,并融入黑人的日常生活中,滋生出更多的种族主义行 为。
(Taylor:17)沃森一家对于黑人形象的认可,甚至在5 岁的小 妹乔伊身上都有体现她收到了邻居送给她的玩具娃娃,却怎么也 不高兴起来,因为娃娃是白人形象,与她一点也不像詹尼巴克认 为乔伊对于白人形象直接与强烈的抵制正是黑人荣誉感的体现以及 对“白人优越”的主流文化传说的否定 (Barker:136) 沃森一家对黑人文化身份的认同还体现在令他们自豪不已的黑 人艺术成就上主人公肯尼在学校是一位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他 虽然是一名二年级的学生,却被高年级老师邀请进入班级进行朗读 示范他所朗读的正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鼎鼎大名的诗人兰斯 顿休斯的作品很显然,此举极易引起高年级学生的嫉妒,甚至是 报复,尤其是一直恐吓嘲笑肯尼的拜伦但是,在课后,拜伦却抓 住肯尼,调侃他应该为自己的朗读收费令人出乎意外,这是拜伦 对肯尼鲜有的肯定,更是对黑人文学的肯定另外,为筹备伯明翰 之旅,父亲特地为汽车添置了一台电唱机但是,车上已经有了收 音机,父亲为什么还要购买这台车载电唱机呢?面对肯尼的问题, 父亲解释说:“车只要开出辛辛那提市以南,收音机里只会听到白人 的乡村音乐听久了,你就会习惯,甚至会喜欢上我和你妈结婚 时就说好了,我俩谁要是看劳伦斯韦尔克秀的节目或是听乡村音 乐,那对方就可以无条件提出离婚。
P126)由此可见,沃森一家 对黑人音乐的执着,不仅是因为他们对黑人音乐的热爱,更蕴涵了 他们对黑人种族艺术和文化身份的传承与坚持 3 黑人种族文化发声与认同 由于前仆后继的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