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精品】浣江中学年—年发展规划.doc
5页浣江中学2001年—2005年发展规划一、序 言我校创办于1991年现有41个教学班,2524名学生,145名教职工十年风雨,一路凯歌在全体教职工的辛勤耕耘和团结奋斗之下,学校从艰苦创业,走向了今天的辉煌十年来,学校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学校坚持在改革中求发展,强化内部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基本实现了高起点、高水准、高质量的办学目标学校多次被评为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先后被评为市窗口学校、市养成教育示范学校、市校园文化建设达标学校、市文明单位、绍兴市文明学校、绍兴市文明单位,是省创新教育学会成员单位、省书法教学实验基地、市创新教育实验学校跨越新世纪,展望学校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师范校区的归属,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我们要把握住这一发展机遇,同心同德,经过五年的努力,书写出新的篇章,再创新的辉煌二、学校总体发展目标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管理理论为指导,以规范科学的学校管理和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学校现代化为动力,以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和学校特色形成为核心,以全面教育质量、办学效益和水平不断提高为根本,到2005年,把浣江中学建设成为省级示范初中、省级文明单位和省级名校。
三、具体发展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措施与途径(一) 学校行政管理:1、 目标1) 管理体制目标——在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通过教代会)参与民主管理的体制下,依法治校,民主管理,责权明确,分级落实全面调动教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全面落实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努力使学校管理规范科学、管理运行机制顺畅高效2) 领导班子建设目标——坚持“勤勉务实,开拓进取、民主团结、清正廉洁”的学校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目标要求,努力把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成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精通现代教育教学管理业务、掌握政策法规、年富力强、团结坚强的领导核心2、 措施与途径1) 加强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提高领导班子思想政治素质2) 加强现代教育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学习,积极选送参加各种类型的干部培训和有关进修学习,提高领导班子的学历层次、教育教学管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3) 通过竞争上岗,大胆选拔、积极培养中青年干部4) 积极探索一校两区的管理模式,建立指挥畅通,分工明确,责任落实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的效能5) 制订和完善符合现代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学校有关规章制度,进一步深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改革6) 加速学校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先进的管理系统和校园网络。
二) 德育工作:1、 目标通过“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现代文明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水准和人文素养;通过养成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日常行为规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2、 措施与途径明确德育工作目标,强化全员育人意识;加强德育工作研究,完善德育工作体系和网络;落实德育内容,优化德育过程,提高德育实效,构建学校德育工作新格局1) 认真组织学习学校德育工作有关理论和经验,强化德育工作的“三重”意识(重基础、重建设、重实效)和“三育人”意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2) 加强德育科研积极开展德育重点课题的探索实践,努力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理论层次和实践水平,每年都有一个德育课题3)丰富和完善“三线一面”(即行政德育管理线、团队德育活动线、学科德育渗透线、年级班级集体常规管理面)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及“三位一体”(学校、家庭、社区)的德育网络抓好一委(家长委员会)、二校(少年团校、家长学校)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作用继续开展“四五三”育人工程,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进一步做好“警民共建”工作和各种教育基础的建设工作,努力优化学校德育工作大环境。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建设良好的教风、学风、班风、校风4) 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落实岗位德育,强化全员育人意识选用和培养好班主任,完善班主任工作考核制度,培养出3—5名市内外有影响的优秀班主任三) 教学工作1、 目标1)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宗旨,基础学力培养为核心,让学生“学会学习”:听懂、学会、会学、善学、乐学努力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广博的知识、良好的习惯、较高的学力、鲜明的特长2)逐步建立和完善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和数学、艺术创新教育校本教材3)积极推进创新教育,总结和推广数学、艺术创新教育的成功经验,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4)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每门学科和每位教师都能形成自己鲜明教学特色5)逐步建立和完善客观、公正、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6)努力发展学科教学特色与品牌,有2至3门学科在省有较大影响2、 措施与途径1) 加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坚持经常性的对外交流和学习研讨活动,努力使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现代教学思想和观念,掌握先进的现代教学理论和技术,提高整体业务素质2) 强化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教学工作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意识,切实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落实教学工作有关常规要求,尤其是突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和管理。
3) 加强教研组建设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为目的,开展教研活动每门学科都有自己鲜明的教学特色4) 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全面实施《浣江中学教师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加强对教师备课、上课、改作、等教学过程的检查与指导5) 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总结和推广数学创新教学的经验和成果,积极推进其他各科的创新教学6) 积极开展课程设置的改革实践,认真研究、积极倡导各类选修课、兴趣活动的开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7)努力办好创新实验班和艺术特长班,积极探索特长学生的培养方法和途径,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四) 体育卫生文化艺术等工作1、目标1) 学生有良好的卫生、体育锻炼与保健的意识和习惯,具备终生体育的能力,身心素质较高2) 每年近视率上升的比例在5%以下3) 体育合格率在98%以上4)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建成一流的育人环境5) 培养学生审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较高的人文素养2、措施与途径1) 切实抓好“三课二操”,努力提高其质量和效益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高质量的体育活动时间开齐开足开好各类体育艺术必修课。
2) 以大型的课外文艺体育活动为基础(如校田径运动会、艺术周),辅以小型多样、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形成每学年富有实效的学校文艺体育系列活动重视培养艺术、体育特长生,积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的体艺人才3) 坚持落实有关卫生制度,做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和各种疾病的预防工作,开展每学期一次的“防近宣传周”加强对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等的监督、检查 4)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项综合研究课题,积极探索实践切实做好以团体心理教育课为中心的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个体的心理与咨询工作,不断丰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进一步提高实效 5)加大投入,改善校园环境;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努力营造优美、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五) 教育科研1、 目标1) 每年有市级以上的教育科研立项课题,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科研成果在市内有较大影响,省内有一定影响数学省级课题《构建初中数学学习指导体系实验与研究》争取获得省级基础教育成果奖。
2) 每年在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发表的专业文章篇数、教育科研论文市级以上获奖的次数之和与教师总数之比大于0.42、 措施与途径1)建设好校教科室,充分发挥高级教师、市级教研大组成员、教研组长、各级学科教学研究会骨干等的作用,逐步培养学校教育科研的骨干队伍2)重视和支持教育科研,每年为教育科研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教职工参加各级各类教科工作的学习、培训、进修、总结交流评比,支持立项课题实施、教科研小组活动、教科研成果奖励、对外交流等3) 抓好学校重大教科研课题的实施,并以此带动课题群,形成本校教科研的特色和品牌六) 教职工队伍建设1、 目标1)学历结构教师:60%以上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2)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教师:中级职称及以上占教师总数的80%以上,其中高级职称占30%以上3)能力:90%以上教师获计算机考核两级以上证书,所有教师都能运用现代技术辅助教学,50%教师能制作课件,逐步实行电子备课,50%能承担省市级教科研课题4)知名度:平均每学科有3名以上教师成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争取培养市级名师4—6名,省级名师1—2名,省级特级教师1—2名2、 措施与途径1) 鼓励、支持教职工在职岗位培训、学历进修。
2) 选送优秀教师参加本科后学历的进修及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学习3) 积极推进使用、培训、考核、激励等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管理机制的正常、有效运行,积极为教师创设、提供更多的学习、锻炼、提高才能展示才华的机会与途径,努力为名优教师的培养创造条件4) 加强各类学术交流活动5)积极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完善结构工资制和教师奖励制度,构建竞争机制,优化教职工队伍七) 办学条件和教职工工作生活福利待遇1、 目标1)教学设备各类教学设备器材按省教委、国家教育部相应《配备目录》Ⅰ类标准配备生均拥有图书60册以上,报刊种类超过200种,工具书、教学参考书种类超过1000种连通两校区闭路电视系统网和计算机网,建成先进的管理系统和办公系统,充实和完善学校网页,逐步建成教师个人网页和特长学生网页,按每12位学生1台的要求配备计算机,新建1个电子阅览室,多媒体设备逐渐进教室2)教学场地及用房 保证“十室四系统”和其他各种教学辅助用房,建成塑胶田径场 3)学校布局合理,校园整洁优美,新建一幢设施先进的科技楼和两幢设施完善的学生宿舍楼,逐步改造老校区教学楼和新校区图书馆、食堂2、 措施与途径1) 积极争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加大对本校教育经费的投入。
2) 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开源节流,加大改善办学条件的力度3) 争取社会各界和关心教育事业的人士对本校的支持和捐赠4) 争取其他渠道筹措教育经费5) 合理规划新校区,力争校舍环境更上一个档次。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