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蜂胶成分检测方法进展.pdf
4页46 中国蜂业蜂胶成分检测方法进展经现代科学分析,已从蜂胶中分离出30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有黄酮类化合物、酸、醇、酚、醛、酯、醚以及烯、萜类化合物和多种氨基酸、脂肪酸、酶类、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蜂胶因其化学成分复杂且生物学活性广泛而成为国内外研究与开发的热点1 蜂胶成分检测的标准 目前,我国有关蜂胶的相关标准(见表1)现有的这些蜂胶相关标准主要从蜂胶形态、色泽、气味、滋味、总黄酮含量、氧化时间、乙醇浸出物、白杨素、高良姜素含量等指标评价蜂胶质量,对蜂胶质量控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缺少特征鉴别和特征成分含量检测指标等项目,从而影响产品质量控制和监管的有效实施2 蜂胶成分检测的方法2.1 蜂胶感官的判别(见表2)标准名称标准编号颁发部门类别 蜂胶SB/T 10096-1992商业部行业标准 蜂胶NY/T 629-2002农业部行业标准 无公害食品 蜂胶NY 5136-2002农业部行业标准 地理标志产品饶河(东北黑蜂)蜂蜜、蜂王浆、 蜂胶、蜂花粉GB/T 19330-2008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 蜂胶《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国家药典委员会国家标准 蜂胶GB/T24283-2009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 蜂胶中芦丁、杨梅酮、槲皮素、 莰菲醇、芹菜素、松属素、苛 因、高良姜素含量的测定方法GB/T 19427-2003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蜂胶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GB/T 20574-2006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 蜂胶中铅的测定方法GB/T 23870-2009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 毛日文 杨琴 蒋云云 邵兴军2.2 蜂胶中黄酮类物质的检测蜂胶总黄酮含量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成分指标。
现行蜂胶总黄酮的主要测定方法(见表3)对总黄酮的检测不同的企业在检测方法上存在差异,所测数据与实际含量可能存在较大的偏差杨琴,马海燕[1]等对蜂胶提取物及蜂胶保健食品的质量标准及质量安全控制进行了分析,用以上方法对同一批蜂胶浸膏的黄酮含量进行了检测,发现结果相差很大对比分析蜂胶总黄酮成分不同的检测方法,笔者认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某几种黄酮的含量,再以它们的总和乘以一个相应的系数,可以相对准确反映蜂胶中总黄酮的真实含量南垚、周立东对蜂胶及杨树叶、芽中的水杨苷和芦丁两种糖苷的含量进行了HPLC 测定,结果在蜂胶样品中均表1 我国有关蜂胶的相关标准质 量 控 制 QUALITY CONTROLAPICULTURE OF CHINA 47 没有检测出这两种糖苷因此他们提出,在蜂胶中可能不含有苷类物质而在我国蜂胶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对蜂胶中黄酮类物质的测定,采用了比色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都以芦丁作为标准物质,因此这些方法值得商榷2.3蜂胶中酚酸类化合物的检测有机酸成分也是蜂胶的成分之一,现酚酸类化合物检测方法执行的国家质检总局颁布了《GB/T23196-2008 蜂胶中阿魏酸含量的测定方法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2]。
高效液相法近年来被应用于蜂胶中酚酸类成分的分不同标准状态气味色泽滋味GB/T 19330-2008不透明团块或碎片, 在35℃以上逐渐变 软,有黏性和可塑 性明显的芳香味褐色、灰褐、 暗绿、灰黑 色等,有光泽有明显的辛辣味GB/T24283-2009蜂胶团块或碎渣状,不透 明,约30℃以上随温 度升高逐渐变软,且 有黏性蜂胶特有的芳香 气味,燃烧时有 树脂乳香气, 无异味棕黄色、棕红色、 褐色、黄褐色、 灰褐色、青绿色、 灰黑色,有光泽微苦,略涩,有 微麻感和辛辣感蜂胶提取物断面结构紧密,固体 状,约30℃以上随温 度升高逐渐变软,且 有黏性蜂胶特有的芳香 气味,燃烧时有 树脂乳香气,无 异味棕色、褐色、 黑褐色,有光泽微苦,略涩,有 微麻感和辛辣感SB/T 10096-1992呈不透明固体团块状 或碎渣状,20-40℃ 时,胶块变软,有黏 性,20℃以下胶块变 硬、脆有芳香气味,燃 烧时有树脂乳香 气棕黄、综红, 有光泽棕褐带 青绿色,光泽 较差、灰褐色, 无光,分一、 二、三级口尝味苦,略 带辛辣味NY5136-2002不透明团块或碎片, 在35℃以上逐渐变 软,有黏性和可塑性有明显的芳香味褐色、灰褐、 暗绿、灰黑 色等,有光泽。
有明显的辛辣味NY/T 629-2002不透明的非晶状团块 或碎片,10℃以下为 固体,20℃-40℃逐 渐变软,有粘性和可 塑性,60℃以上逐渐 熔化为黏稠性流体有浓烈的芳香味, 味强弱分为优、 一、二等品及等 外品暗绿、灰褐、灰 黑或褐色等,分为 有较亮丽的光泽、 有亮丽的光泽、 有光泽、色泽灰暗用口尝辛辣感 极强、较强, 有辛辣感,辛 辣感较淡中国药典2010年版为团块状或不规则碎 块,20℃以下性脆, 30℃以上逐渐变软, 发黏性气芳香多数呈棕黄色、 棕褐色或灰褐色, 具光泽味苦,有辛辣感析,索志荣[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测定了我国不同省份的9个蜂胶浸膏样品中咖啡酸、p-香豆酸、反式阿魏酸、肉桂酸、乔松素、白杨素和高良姜素7种多酚化合物,孟霞[4]等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蜂胶中的苯甲酸、咖啡酸、阿魏酸、香草酸、肉桂酸、绿原酸的方法 2.4 蜂胶中挥发性成分的检测蜂胶中挥发性成分是重要的质量指标,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检测方法挥发性成分有萜烯类、醇、醛、酮、酯等,一般利用气相色谱以及气质联用来测定蜂胶中挥发表2 蜂胶不同标准感官指标比较表48 中国蜂业性成分的测定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
马海乐[5]等利用17个共有峰来识别蜂胶CO2萃取物的质量邵兴军[6]等通过GC/MS联用,对蜂胶中的萜烯类成分进行了研究,鉴定出35个萜烯类化合物,占总挥发油成分的51.03%贺丽苹[7]等通过GC/MS联用,对蜂胶中的萜烯类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鉴定出12个萜烯及醇类化合物,利用固相微萃取(SPME)对蜂胶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提取物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并与乙醇提取法对蜂胶挥发性成分特别是萜烯类物质的提取效果进行了比较,建立了SPME-GC/MS联用技术分析蜂胶中香气挥发性成分的方法,得到较理想的结果2.5 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农业部颁发的《NY5136-2002 无公害食品-蜂胶》对蜂胶中的微生物指标、重金属指标、农药残留指标等检验方法均进行了规范近年来,国内外对蜂胶中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研究较多Bononi[8]等建立了LC/MS 方法检测蜂胶乙醇提取物中的氯霉素Chen[9]等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与双柱固相萃取串联检测蜂胶中的有机氯杀虫剂;Zhou[10]等首次采用HPLC 法测定蜂胶中的4 种四环素类残留2.6 蜂胶中蜂蜡及其他成分的检测蜂蜡在蜂胶中占30%-40%,农业部颁发的标准《NY5136-2002 无公害食品-蜂胶》中规定蜂蜡和75%乙醇不溶物含量≤45%。
该标准采用重量法测定75%乙醇可溶物含量后,采用减量法测定了蜂蜡和75%乙醇不溶物含量骆尚骅[11]采用索氏提取-重量法测定了蜡类含量此外,胡福良[12]等对蜂胶中的酶活力、灰分、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矿物质等定量分析检测给出了相应的方法2.7蜂胶与树胶判别检测方法研究目前所有蜂胶标准中,标志性成分只有总黄酮项目,而杨树胶也含有此成分,因此,采用现有蜂胶标准无法鉴别蜂胶与杨树胶蜂胶与树胶的鉴别检测方法是当前研究热点,主要采用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紫外光谱法等方法树胶的图谱与蜂胶的图谱有许多相似性,需要大量的样品进行图谱对照才有可能做出特征图谱王小平[13]等利用HPLC指纹图谱法鉴别蜂胶和树胶,确立蜂胶13个特征峰,8号峰、10号峰较之树胶甚微,可以作为区别二者的特殊峰;盛文胜[14]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测定不同蜂胶样品,以八种黄酮和肉桂酸为考察指标,发现蜂胶与树胶在肉桂酸含量上存在一些差异;胡福良研究分析8个不同地区蜂胶,与杨树胶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指纹图谱特征其中蜂胶中有2个共有峰是杨树胶中没有的特征指纹峰,而3个不同来源的杨树胶中有3个共有峰是蜂胶中没有的特征指纹峰,5个特征峰差异明显。
胡福良还进一步以糖苷酶研究破解真假蜂胶鉴别,通过分析11个杨树胶样本及多个国产和巴西蜂胶样本,发现杨树胶均检测到水杨苷,而中国产的蜂胶、巴西产的绿蜂胶,都检测不到水杨苷,从而认为水杨苷是鉴别真假蜂胶的一个突破口但所有这些方法还不能完全有效地对树胶与蜂胶做出判别,特别是蜂胶中掺入杨树胶更难鉴别,需要继续开展这方面的研究3 存在的问题3.1 以总黄酮为标志性成分指标过于单一目前,国内对于蜂胶及蜂胶制品的质量均以总黄酮含量来衡量,致使形成一个误区,是否黄酮含量越高,质量越好?其实蜂胶的生物作用是通过其众多有效成分协同作用的,并非仅仅是黄酮类物质具有的生理功效因此单独以黄酮类成分含量来判定蜂胶品质是不科学的蜂胶质量标准应增加多个主要的标志性成分,如酚酸类、萜烯类化合物指标等3.2 各成分指标检测的标准缺乏统一性蜂胶中总黄酮检测方法就缺乏统一性不同的企业采标准名称标准编号或来源蜂胶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GB/T 20574-2006保健食品中总黄酮的测定《保健食品检验与技术评价规范》(2003)蜂胶中八种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GB/T 19427-2003表3 蜂胶总黄酮的测定方法质 量 控 制 QUALITY CONTROL方 法紫 外高效液相检测波长(nm)360415500270含 量(%)29.815.748.216.6表4 不同总黄酮测定方法的检验结果APICULTURE OF CHINA 49 用不同的检验方法,而且得到不同的检验结果,从而不具备可比性。
酚酸类、萜烯类物质更因为没有纳入蜂胶的标志性成分,其检验尚无统一的标准这样,就为根据检测指标的数据结果进行品质比较带来了困难4 蜂胶成分检测发展的方向随着现代各种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光谱、薄层色谱、气相色谱、气质联用、液质联用、核磁共振、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等技术,为蜂胶中的黄酮类、多酚类物质和特有的芳香性萜烯类成分进行分析和结构鉴定提供了支持 近年来,指纹图谱技术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控制中药或天然药物质量的最有效手段,也引起了蜂胶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巴西、乌拉圭、智利都有学者建立不同地区来源蜂胶的指纹图谱国内在这方面也有诸多研究,如王小平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蜂胶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用以鉴别蜂胶和树胶;马海乐[15]等采用气相色谱法(GC)建立蜂胶超临界CO2萃取物(SEP)的指纹图谱;江大源生态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研究中心长期合作,目前已收集了中国不同地域、不同胶源植物、不同季节的蜂胶样品100多种,利用HPLC指纹技术,通过对蜂胶定性鉴别,比较液相指纹图谱中的选定共有峰的特征,经过数年的摸索,已建立了100多种的蜂胶样品指纹图谱库 应用指纹图谱技术进行蜂胶原料及蜂胶产品的指纹图谱研究和开发,最终建立科学的蜂胶质量评价方法,这是蜂胶检测技术未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1] 杨琴,马海燕,朱美玲等.蜂胶提取物及蜂胶保健食品的质量标准探讨及质量安全控制[J]. 蜜蜂杂志,2008,28(1):10-14.[2] GB/T23196-2008 蜂胶中阿魏酸含量的测定方法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3] 索志荣,曹炜,秦海燕.蜂胶浸膏中7种多酚化合物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J].食品科学,2008,29(8):496-498.[4] 孟霞,彭敬东,刘绍璞.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蜂胶液中的6种有机酸[J].西南大学学报,2008,30(9):66-70.[5] 马海乐,邵兴军等. 蜂胶超临界萃取CO2萃取物的GC指纹图谱研究[J].养蜂科技,2005,(1):36-38.[6] 邵兴军 ,毛日文等.蜂胶流态化超临界CO2萃取工艺研究及挥发油成分分析[J].中国蜂业,2009,60(8).[7] 李雅萍,贺丽苹,陈玉芬,等.SPME-GC/S联用技术分析蜂胶中挥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