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全国甲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10页2024年全国甲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4全国甲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具体内容) 部分地区的高考结束了,信任大家对今年高考试卷真题肯定很感爱好,那么详细内容是什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2024全国甲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2024全国甲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徐良高的《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论证中国考古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延长了历史轴线,增加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文章呈现了中国上古史构建的广袤学术前景文中列举的诸多考古发觉,有助于考生增加文化自信,更好地相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激励他们接着探究未知、揭示本源 2. 好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摘编自德国科普作家彼得•渥雷本《树的隐私生命》第6题要求学生回答,人工栽培的植物要常常喷洒农药带给人们什么思索,引导学生在充分驾驭和理解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对从材料引申出来的问题作深化思索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选用巴金的散文《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文章赞美机械具有“创建的喜悦”和“散布生命”的诗性,以独特的视角塑造工人形象,礼赞劳动,引导考生思索“机械的诗”背后是工人的辛勤创建。
二、古代诗文阅读 1. 文言文阅读(单文本) 材料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文中周尧卿是一位精彩的学者,事母至孝、周济亲族、为官爱民第11题B选项将文中“何怨”与教材中李白《行路难》“今安在”的结构进行比较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学问点,试题不要求考生具备系统的文言文语法学问,只须要熟识课文中同类句子即可 2. 古代诗歌阅读 材料选用宋代晁补之的《临江仙》,是一首典型的“言情”之作,面对将来与友人的离别,词人愈加珍视与挚友的相聚时间,词作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两人间深厚的情意词中有被后人赞为“绝妙”的两句“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第15题要求学生分析这两句的“妙处”,引导考生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感受,品尝诗词的语言之美 3. 名篇名句默写 (1)《行路难》(2)《邹忌讽齐王纳谏》(3)以花喻雪或以雪喻花 三、语言文字运用 材料摘编自张志公的《说工具》一文,通过介绍三位老师对成语“破釜沉舟”的不同教学方法,引入对语言作为思维和沟通工具的思索第20题要求学生任选三位老师中的两位,对他们的讲解分别作出评论。
第21题要求从“卧薪尝胆、庖丁解牛、一鼓作气”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材料中第三位老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试题浓缩了阅读表达、探究梳理等典型的语文学习活动,引导考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作答的过程中要考虑语言交际的有效性和对学问的活学活用试题形式是“一拖五”,考点是俗语运用、句子修改、仿写、评论、成语讲解要点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索?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试题评析】试题从能否形成观点、能否合理推理、能否严谨论证、能否精确表达等多个方面对逻辑思维实力进行考查如全国甲卷写作试题材料给出“人·技术·时间”的话题,但未给出明确观点,须要考生调动联想、迁移、实证、推理等实力,发觉问题、找准问题、形成观点、绽开论证立意思索】材料给出“人·技术·时间”的话题,但未作其他过多限制要求,为考生预留了思索空间考生从话题动身,结合个人体验或对社会生活的视察,分析、归纳、反思相关现象,凝练成自己的观点,再找寻并运用恰当的证据支撑观点。
试题材料特别简洁,须要考生调动联想、迁移、推理等实力,发觉问题、找准问题、形成观点、绽开论证考生也可以通过记叙、抒情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事有凑巧,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方,我听见过三位老师讲“破釜沉舟”这个成语第一位老师是这样讲的:“‘破釜沉舟’表示坚决的意思做事肯定要坚决无论做什么,只要是正值的、应当做的事,就必需抱定只许前进而不许后退、只许成功而不许失败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胜利假如( ),工作还没起先就打算下失败的退路,那样肯定不会胜利①当然, ②前进的目的必需正确 ③在这一点上, ④我们不能跟古人同日而语由于时代的局限,古人,尤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人,做事的目的在今日看来许多是成问题的,下定决心做好事是应当的,假如坚决做坏事,那就不应当了其次位老师是另一种讲法,他说:“‘釜’就是锅,‘舟’就是船‘破’和‘沉’都是动词‘破釜’是‘使釜破’的意思,也就是把锅砸碎;‘沉舟’是‘使舟沉’的意思,也就是把船凿沉这样用法的动词叫作‘使动词’同是做饭的工具,古代叫‘釜’,现代叫‘锅’;同是水上运输工具,古代叫‘舟’,现代叫‘船’;这是古今词汇的演化。
像古代叫‘冠’,现代叫‘帽子’,古代叫‘履’,现代叫‘鞋’,都是这种情形曹植《七步诗》里有‘豆在釜中泣’的句子, ,这里的‘釜’和‘舟’跟‘破釜沉舟’里的‘釜’和‘舟’意思相同第三位老师讲得比较简洁,话说得比较少他这样讲:“项羽渡河进攻秦朝的军队,渡河之后,把造饭的锅砸碎,把船凿沉,断了自己的退路,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最终把秦军战胜了后来大家就用‘破釜沉舟’这个成语表示下定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牺牲的意思 17.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干打雷不下雨 B.又吃鱼又嫌腥 C.前怕狼后怕虎 D.首尾不能兼顾 18.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连接流畅自然3分) 19.请在横线处仿照上句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3分) 20.三位老师的讲解各有不同,请任选二人,分别作出评论要求每条评论不超过25个字,句子简洁流畅5分) 21.星球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成语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第三位老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要求阐释精确,语言流畅,不超过60个字。
6分) 卧薪尝胆 庖丁解牛 一鼓作气 说明:本题文字下方横线处原题为“波浪线”处理 【参考答案】 17.C18.语句:④;修改为:古人不能跟我们同日而语19.【答案示例】示例一:柳宗元《江雪》里有“孤舟蓑笠翁”的句子示例二:寓言里有“缘木求鱼”的故事示例三:“缘木求鱼”的成语20.第一位老师:①讲清道理,鼓舞学生前进;②但未说明字词其次位老师:①讲清词义和改变,增长学问;②但未讲整体含义及运用第三位老师:①学问、道理结合较好;②解说全面,简明扼要21.【答案示例】“卧薪尝胆”:①越王立志报仇,夜里睡柴草,饭前尝苦胆,敦促自己不忘报仇雪耻②后来用以表示刻苦自勉,奋勉图强庖丁解牛”:①庖丁为文惠君分割牛,运刀精确自如②后来用以表示技艺超群,运用得心应手一鼓作气”:①古代击鼓进军,第一通鼓士气高涨,其次通以后渐渐衰竭②后来用以表示趁着刚起先劲头儿大时,一口气把事情完成 【试题分析】 2024年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语料改编自《张志公语言教化论集》中的《说工具》一文通过介绍三位老师对成语“破釜沉舟”的不同教学方法,引入对语文作为思维和沟通思想工具的思索。
考生要完成第17~21题,这种一拖五的设题形式是第一次出现在高考语文的语用题中五道题目难易均衡,形成合理的层次梯度要求考生从在语境中解读俗语、理解俗语语义,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觉第19题给出三个层级的答案示例第一个示例,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句式与上句完全相同,即符合“作者+题目+含‘舟’的句子”,可得3分;其次个示例,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句式与上句基本相同,可得2分;第三个示例,内容正确贴切,语意不够完整,句式与上句差异较大,可得1分第20题浓缩了阅读表达、探究梳理等典型的语文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对老师的讲解进行评论考生要考虑语言交际的有效性,考虑对学问的活学活用,可以从讲清字词、讲解道理,以及通常运用、讲解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试题引导考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觉问题,培育探究意识和发觉问题的敏感性,体现出学问储备、语用阅历、设身处地的意识看法等方面的高度整合考生作答,只要将意思答对即可假如有参考答案之外的其他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第21题巧置情境,兼具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有效引导考生学以致用,回答这一问题,是对成语、典故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问的继承和弘扬,另一方面也要考虑这个表达任务的情境场合及受众对象的学问水平与期盼。
试题给出答案示例,可从成语故事讲解是否正确、道理阐释是否正确、语言是否流畅、字数是否要求等方面进行评分古代诗歌阅读 临江仙·身外闲愁空满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会面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赏析】 这首词是晁补之在酒席间赠友之作全词语言平实真实,情感从容细腻词人开篇感慨人生闲愁许多,欢愉很少,离别更是让人愁闷难过进而述说要珍惜与友人在一起饮酒的美妙时间流露出与友人的真情厚谊,表达了珍惜友情,享受当下的情怀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与其他宋词相比,前两句显得有些别出心裁:干脆发争论闲愁”与“欢事”相对,“空满”与“常稀”相对空满”二字侧重于满这两句可以理解为:在词人看来,人生快乐事特别少,人生烦心事却许多为下面写友人即将离别,抒发离愁别绪做打算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会面几多时——明年友人就要离开了,根据习俗,要给友人写诗道别虽然离别之日尚早,但是在词人看来,今晚过后相聚的时间却并不多词人从欢愉的聚会想到不久后伤感的离别由此可以看出词人的情感细腻与多愁善感,也传递出要珍惜友情,不负美妙时间的含义。
浅酒欲邀谁劝,深情唯有君知——“浅酒欲邀谁劝”又作“浅酒欲邀谁共欢”假如友人离开了,词人又能够邀请谁来共品美酒,共享美妙时间呢?或许只有在坐的友人会来参与聚会吧?!这个疑问句流露出友人离别之后,自己无人共饮的落寞,词人再次传递出今晚在一起畅饮的珍贵进而词人干脆抒情,发出感慨:我对你的感情怎么样,只有你才能体会这一句干脆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与不舍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后三句是词人想象之景离别是避开不了的,提前伤感更是庸人自扰于是词人豁达地与友人相约春天再聚首春天不久后来到,东溪又会是一片春光到时候我们再畅饮团聚,去看岸边依依杨柳倒映水中,去赏雪中枝枝梅花凋零大醉之后,再兴尽而返词人通过想象将来再聚之景,对友人发出春日聚会的邀约,表达了对即将再聚的期盼词人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邀约友人春日再聚,既劝慰了即将远去的友人,更劝慰了自己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将离别的伤感融入一片春光之中,伤感中又带有乐观与豁达的情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