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明客家土堡调查研究.doc
11页1三明客家土堡调查研究刘晓迎 三明市博物馆内容提要: 历史上西晋“永嘉之乱”后几次北民南迁进入三明地域内的宁化石壁等地,便将坞堡这 一建筑形式传入了宁化,经演变成为客家土堡;而后传及清流、明溪、永安、大田、沙县等周 边县成为三明客家土堡;并随着以宁化石壁为中心的客家子孙外迁而传到闽西、闽西南一带, 继而演变为福建土楼三明客家土堡是一种空间体量较大,以防御为主,对外封闭,对内又 可提供族人(村民)生活一段时间的天井式建筑;福建土楼亦是一种空间体量大,以“堡宅结 合”为主,对外可以防御,对内可长期居住的天井式建筑二者都是以生土为主要材料、生土 与木结构相结合,并不同程度地使用石材的建筑,其差异是,三明客家土堡是以生土为主, 墙体厚度大;而福建土楼大都采用“熟土”(三合土),墙体厚度较小,使楼内空间变大,有利于 居住更多人口此外,三明客家土堡大多设有炮楼(包括圆堡),而福建土楼基本上不设炮楼本课题由调查过程和资料收集、受调查客家土堡的基本情况描述、客家土堡的综合评价、 提升“三明客家土堡”品牌的对策分析四部分组成关键词:三明 客家 土堡 调查一、一、调查过调查过程和程和资资料收集料收集(一)(一)调查调查范范围围本调查是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与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举办的海峡西岸和谐文 化百项调研活动的组成部分,课题组成员在 2006 年 5 月起对三明境内的 8 个县(市、区) 土堡进行了解历史情况、实地测量面积、与堡主个别访谈的基础上,通过课题负责人情况 汇总,由其对调查的土堡基本情况进行分析。
三明境内客家土堡的调查范围分布在宁化、 清流、明溪、永安、大田、沙县和三元、梅列两区,其中宁化 2 座、清流 1 座,永安 20 座、 大田 14 座、沙县 4 座、三元 1 座、梅列 1 座,共 43 座此次所选择的土堡都是客家土堡, 具有全面性二)(二)调查调查形式形式本次调查的形式是将有关堡主的资料信息收集与每座堡主的个别访谈相结合访问调 查的形式主要是查阅族谱、记载,听取堡主族人对土堡的始建年代、资金投入、修善情况 的介绍,并对土堡进行实地测量本课题访谈的对象主要是始建堡主的后裔、堡内现在居 住的堡民、当地对土堡情况熟悉的族人及当地的文化工作者等因此,对土堡的了解只能 从族谱、堡主后裔等那里获得三)(三)调查调查内容内容2我们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土堡的基本资料,包括历史渊源、始建时间、修缮历史、现存状况、族谱记载、建 设资金等,及有关介绍文章、照片、录影带等 2、 、土堡的种类情况,包括殿堂式、五凤楼、府第式方楼,长方形楼、正方形楼、日字 形楼、目字形楼、曲尺形楼,前方后圆形楼,或圆楼等 3、 、土堡的结构情况,与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人类学、民族学、客 家学、美学等关系,如对外防御,对内安居,讲究对称等。
4、 、土堡的功能,是(平常)聚族而居,还是(暂时)安全防御,包括安全防卫、防风 抗震、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情况,及门楼、门坪、池塘、花园等设置,及附属设施如水 井、谷仓、浴室、厕所、猪牛栏等情况 5、土堡所处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交通状况、历史上抵御匪寇的情况等 6、土堡的文化内涵,包括建筑工艺、伦理道德、宗法观念、宗教信仰、木雕壁画、楹 联牌匾、穿着饮食、民俗民风等7、如何挖掘、保护和利用的建议,所需勘察和修缮的资金数量等四)(四)调查质调查质量量调查期间,通过实地测量,对土堡的面积有了实据;通过 GPS 定位,使土堡所处的位 置得以精确;使用数码相机,拍摄了几千张照片,为分析研究提供了条件;对堡主族人的 访谈及族谱资料记载的收集,起到了补充作用,尤其是堡主族人都十分支持我们的工作, 保证了土堡信息的获取二、受二、受调查调查客家土堡的基本情况描述客家土堡的基本情况描述本节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具体描述受调查土堡的情况,一是利用客家民居的演变及相 关信息进行归纳分析,二是利用调查所获取的资料进行描述最后,进行综合分析,对此 次三明客家土堡的特征进行总结一)客家民居的演(一)客家民居的演变变1、 、以宁化石壁地区为中心的三明客家民居建筑形式,经历了从茅、棚到土墙屋、椿凿 屋,再到砖木结构封火屋的过程。
土墙屋:以土作墙的土木架构民宅称土墙屋建造土墙屋,其筑墙办法有二,一是预 制泥砖,也称“土砖墙” ,制法为以粘土加入稻草段,浇水踩烂,使之粘糊,再用木模方框 (一般尺寸为 1.2×0.6×0.4 尺)印压成块,晒干即可待用;建筑时以砖长为墙厚,侧卧状 成排迭垒,通常在上下层之间加些粘土泥浆,就可垒起二至三层楼高,许多土堡内的子墙 常采用这种方法二是夯土筑,又称“舂墙” ,用长约五尺、宽约尺许的厚木板作夹板,一 端与长约 1.2 尺的木板连接制成“墙枷” ,当毛石墙基垒好后,即可将墙枷架上,经填充粘 而不糊干湿合宜的黄土,用“舂手”分层夯实,中埋“墙绷” (竹片枝条)增强其拉力,填 满后退出再舂一“枷” ,使其首尾相接,连成一体之后一道又一道,夯迭而上,层层加高, 直至设计高度为止采用生土板筑和木构架而成的土墙屋大多为两层高,有所谓的“上不 过七,下不过八”之说,即上层不宜超过七尺,下层不超过八尺高 椿凿屋:以木头为主,因地制宜的木结构楼房,即在崎岖不平的山林或丘陵地方,采 用立柱支架,在柱上调整“凿”孔“穿”榫的位置,求得水平基准,再架梁铺板为地,架 起木屋来这种根据山区地势条件,灵活布局,宛如空中楼阁的建房方式,在于这片土地 上曾有丰富的林木资源。
不过,此种木结构建筑最大的缺点是“畏火” 3封火屋:此建筑方式的产生源于防火,为砖木结构,屋左右两侧采用青砖砌成,其墙 体高出瓦面约三尺左右,分成若干段阶梯所谓“砖墙” ,并非实砖体,只是用砖砌墙面, 墙内全是天然的砂石,其砌法有两种,一种是砌“斗方砖” ,即一道平砖一道侧立砖,平砖 伸入墙体,侧立砖面朝外,首尾相间,构成墙面;一种是砌“骑缝砖” ,砖块全取侧立式, 一块砖面朝外,一块伸入墙体,上下前后的砖缝交错,其横截面组成首尾相间的“T”字 花格;内空均以砂石填充 2、 、现常见的民居种类主要有土墙屋、椿凿屋、封火屋,其建筑类型又多种多样,如殿 堂式、五凤楼、府第式、围龙屋、走马楼、土堡等 殿堂式: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建二厅(堂)或三厅,以二厅为多;宁化称前厅为 “下廊” ,正厅为“上厅” ,正厅后还有后厅,宁化称“堂前” ;三厅者,为前、中、上三厅 厅为一层;厅两边为次间、稍间,为二层,高度与厅相同;前厅与中厅之间、中厅与上厅 之间为天井,天井两侧为厢房,整体布局呈方形,为主屋主屋两侧再建横屋,横屋与主 屋的两头平齐,房门均朝向主屋;横屋与主屋之间留有回廊,宁化俗称“马槽” ;横屋以若 干个“花厅”分成若干生活小区,供子女分用;横屋一般为一层平房,亦有两层的。
殿堂 式的特点为:规模小,结构简单,整体呈方形,横屋比主屋、后楼低 五凤楼:其形制与殿堂式围楼相类似,区别在于整体主屋前低后高,逐级升高;若是 地基为山地斜坡,则楼内厅堂、横屋均随地势呈阶梯式升高;顶瓦呈会叠式,飞檐多为 5 层叠,从远处看犹如展翅的凤凰,故名特点为:前低后高, 后侧主楼最高,顶瓦呈层叠 式 府第式:其形制与五凤楼相似,一般为“三堂二横”式结构,且规模较大,各种设施 较齐全,楼前设有门坪,以门楼围墙分内外,前有“门口池” ,内有庭院作晒坪;主屋后有 “后龙树” 特点为:前低后高,主楼高,出檐大,整体呈长方形,加上“门口池”与“后 龙树” ,整体又呈椭圆形 围龙屋:其形制与府第式相似,区别于“殿堂”后面再加一弧形楼特点为:规模大、 功能较齐全,整体呈前方后圆 走马楼:是三明客家人适应山区生活、克服复杂地形、解决多雨潮湿环境、灵活多样 建造房屋的典范;其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一字形、曲尺形、凹形和回字形等;层 高一般为两层,一层设为厅堂、厨房、杂物间及畜厩、厕所,二层为卧室、仓库等;因其 具有“干栏式”干爽、防洪、通风、避潮等特点,又有对方形土楼“简化” 、 “开放”后简 单易建、省工省料的实用,故受到客家人的青睐,闽西北三明各地均可见到它的身影。
土堡:客家土堡,其“前身”便是土墙屋其一般结构,四方形的墙体系用黄土(生 土)夯成,底层全为墙体,通常只设有一门供出入;三层高的墙体,一层墙厚通常为一个 房间的纵深加走廊宽度,约一丈五尺;二层墙厚约三尺,房间建在底墙之上;三层与二层 相同走廊朝里,连通全堡上下;墙上设有外小内大的窗口,作为防御射击、瞭望与通风 之用;土堡四角对角设碉楼,即是所谓的“二点金” ,它可去除火力死角,互相呼应堡内 结构四周封闭等高,个别后向高于其余三向,中间开天井其功能十分齐全,设有厅堂、 卧室、厨房、杂间等,还有水井、粮仓、柴火间、猪栏牛圈配套设施,可容纳整个家族 (村民)入住,成为防犯匪寇、抵御外族入侵的堡垒居所 由宁化土堡始,其建筑模式伴随着客家后裔的播迁,向周边地区传播,一是永定、南 靖等,最后演进为今天的“堡宅合一”的福建土楼,最大的区别是建筑转角不设炮楼,墙 体多为熟土夯筑,所占空间少,适于长期居住;二是清流、明溪、永安、大田、沙县、三 元、梅列等宁化周边地区,承传了宁化土堡的基本样式,其显著特点之一便是建筑转角建 有炮楼,墙体绝大多数为生土夯筑 (二)客家土堡探源(二)客家土堡探源41、 、客家土堡的夯筑技术承传于中原汉代的板筑技术。
隋末唐初时期,宁化人巫罗俊就峒“筑堡自卫,寇不敢犯”①①,当时所筑之城堡规模 相当大,主要是防御性的今从残存的城堡墙基范围来看,为现今的宁化淮土程脑上村的 三倍,面积达几万平方米筑城墙就需要夯筑技术,显然当时的夯筑技术承传于中原汉代 的板筑技术据河南安阳后冈遗址龙山文化层考证,在 600 平方米的范围内发掘了 4000 年 前的 38 座房基,其房基的台基、土墙、垫土等均采用“夯土法”筑成,即先在地面垫土筑 起高于周围地面的台基,然后在台基上挖出建墙的沟槽,再用处理过的纯黄土在槽内筑起 土墙(包括土坯墙) ;屋内垫土亦是先夯打结实,再拍打垫土,最后用白灰抹面;另据河南 淮阳县平糧台发现的 4500 年前的古城墙遗址,其城墙残高 3 至 5 米,底宽 13 米,顶宽 8 至 10 米,是采用小板筑堆法筑成的;而在河南郑州的商城遗址发掘的 3500 年前的古城墙 遗址,是采用分段板筑法逐段延伸建筑的上述板筑建筑法,与宁化石壁为中心的三明人 夯土板筑法有种种相似之处;墙体内放入竹片杉条,则可追溯到汉代筑造长安城墙时期, 那时在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建造烽火台或在沼泽地段建造城墙时,为增强土质粘性,常用芦 苇充作“絍木” (墙骨) 。
2、 、三明客家土堡在建筑形制结构上与坞堡一脉相承 西汉时期,在西北边陲还出现了坞堡这一建筑形式,从对出土的坞堡模型及所进行的 研究表明,坞堡乃由城的建筑形式演化而来,其特点是四隅建有角楼坞堡传入中原约在 王莽末年,当时的显贵大族纷纷修坞筑堡,即使是千里之遥的广州受其影响也出现坞堡建 筑,如广州市出土的东汉坞堡模型②②可窥一斑四周建有角楼,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 一种小型的城或小型的城堡,这与三明地区唐宋以后的客家土堡已经很接近了宁化早期 的方堡,用黄土(生土)夯起四方形的高大围墙,墙厚是一个房间的纵深加走廊宽度,可 达一丈五以上,二层的房间以底墙为地面,走廊朝里,对外开内大外小的射击孔,并建有 “二点金”角楼,当由坞堡演化而来,即形制结构上一脉相承,平面均为方形或矩形,外 立面为高大坚固的墙;坞堡四周建有角楼,宁化方堡建有对角的“二点金” ,其位置大多选 择在易守难攻、便于进退的安全地带,甚至有的建于小山头上,还在前方扼要处设“寨” , 修有战壕等防御工事,这种堡寨结合的形制正是从城堡、坞堡演化而来,是三明土堡的 “前身” ,此其一其二,汉代的坞堡内已有“厅堂” ,但是其功能不详,而从大量出土的 坞堡模型来看, “厅堂”功能之一便是祖先灵魂安息的地方,今日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