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doc
4页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增城市实验小学 钟焕珠设计理念: 《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三角形的特征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进行的本节课我采取猜测——验证——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在猜测是不是只要有三根小棒,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的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在小组的操作与探究中发现,三根小棒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围不成三角形,从没有围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中猜想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3、提高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重点: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难点: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索和验证教学准备:小研究、吸管、小棒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小棒吗?那我们可以把一根小棒看作一条什么?两根小棒能拼出什么呢?那三根小棒呢?二、探究新知(一)猜想,引起探索活动那是不是只要有三根小棒,我们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学生猜想……(二)合作交流,探索奥秘1、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小研究。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围一围,看是不是任意三根都能围成三角形?(学生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填记录表填出小组所拼三角形边的情况) 三角形1三角形2每边长 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比较( )+( )○( )( )+( )○( )( )+( )○( )( )+( )○( )( )+( )○( )( )+( )○( )我的发现:2、小组汇报,其余同学可以质疑或补充学生讨论后指名演示,再用课件演示3、小结:师:这也进一步说明:要能围成三角形,那么任意两边之和一定要大于第三边强调“大于”)三、运用发现的关系进行判断1、课件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判断后指名汇报2、(课件出示题目)小兔家准备盖一间新房子,它的好朋友小熊高高兴兴的去帮他选木料,可是,在选的过程中它遇到了一个难题:现在已经有了两根分别长5米的木料,下面的木料中,哪几根木料能与这两根木料组成“人字梁”?①12米 ②9米 ③7米 ④4米学生讨论选择后,指名汇报,并说说为什么不能选12米的?如果小熊想把房子建的“宽”一些,你觉得该选哪根木料?如果想建的“高”一些呢?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呢? 五、课外延伸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又有什么关系? 板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能 不能 6+7>8 2+8>9 3+6<10 6+8>7 2+9>8 4+5=9 7+8>6 9+8>2 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反思: 通过《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课,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用小棒2cm、3cm、5cm(具体的数字忘了)摆三角形时,学生确实摆出来了到后面的结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学生就不信了怎么办呢?我想孩子们用的小棒有粗细,而2cm、3cm、5cm之间就差1cm,有点误差能摆出来也是正常的那么是不是因为操作给结论造成了麻烦就不操作了呢?我想操作本身是很具体得很直观的一种活动动手摆的不断感受中抽象出数学结论那么跳出教材来看,其实就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体验,在脑中不断的有“形”的出现然后再抽象出数学语言那么也就是说这里的“操作”除了摆,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借鉴了一些教学设计,在今天的课上我是这样处理的: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拼不同的三角形,再比较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学生通过动手量、计算不但说出了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而且还高兴得告诉我:老师我发现了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呢接下来我出了几道判断题,要求先用小棒摆摆再来回答有一道就是2cm、3cm、5cm能不能摆出一个三角形学生有了不同的答案师:是不是我们前面的结论有问题了呢?生:不会的(这也许就是先入为主的好处吧)学生有了思考(这时候的操作是为了证明结论的正确性,我想应该有了一定的思维含量。
应该更有操作的价值生1:两边的和要是等于第三边就重合了,另一个学生受了启发: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就相当于有两条一样的边,要想组成三角形就要把一条边往上提,就有空了我不知道自己这样处理是不是合适,但当时课堂的效果确实不错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出结论——质疑——操作证明明确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