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目全非仓桥街.pdf
2页面目全非仓桥街 仓桥街是温州三十六古坊之一,宋代时名为“棠荫坊”据史料记录, 这里曾经河道纵横,河浜盛植海棠,绿树成荫清朝时在这里设过粮食仓 库,后来粮仓边的桥,人们称它为仓桥,桥边的街,也就名为仓桥街 仓桥街东起解放北路,西接沧河巷,全长约 800多米,街内有双井巷、 举人坦、勉人巷等小弄 现在的仓桥街与过去的仓桥街全不一样哦仓桥街与城内其他街道不 同,像朔门街、信河街、蝉街等是街内有河,仓桥街则是街后有河,街河 分界,老街东向的居民后门临河,一些人家都有自家河埠头 走在窄窄的仓桥后巷,过去没有仓桥后巷,这里是河,河依街而流, 西端与沧河巷的沧河、城西街的道前河相接,东端与解放街后面的河汇合, 一直通到朔门水门头沿着仓桥后巷东行,来到巷口大榕树下,原温州十 中校园曾经是粮仓,这里就是仓桥的位置小河临桥的这一段最宽,有二 十来米, 河水穿桥而过, 流向解北后的小河, 仓桥桥下的这条河路四通八达, 西经信河街,清明桥,可达西山会昌河,南可通到小南门河,北达瓯江口 过去温州运输主要靠水路,仓桥下这条河内各种运输船停满:有运粪的,有 运稻米的,有运木料的,还有运家具嫁妆的,凡是市民生活中需要的用品, 基本都是用船运进来。
“河的西端有座桥叫卖醋桥,桥边有一个大的码头,上河乡、下河乡 运进运出货物在这里装卸,河边有棵大榕树,榕树下是卖醋桥,桥由青石 条铺就,夏天坐在桥栏杆上冰凉冰凉,邻舍街坊都喜欢在桥上乘凉 据说“仓桥姥姥娘儿,只讲现铜钿儿”的俚语由来:是有个孤寡老婆 婆住仓桥边,专门捻“苎绳儿” (是用苎麻捻成的细线,过去用来缝鞋底, 牢固度高)卖从前邻舍家边到店铺买生活用品,店主一般允许赊帐,一 是因为数额少;二是大家熟滋滋的,不怕人赖帐到年冬节到时赊帐者会 自觉还帐仓桥姥姥娘儿靠卖苎绳儿这一点点收入维持生活,她实在“赊 不起”,来她这里买“苎绳儿”的人,一定要交现钱,否则,她就不能维 持生计以后,这就成为一个惯例:买苎绳儿的人都必须付现钱这个惯 例也被传成了温州一句经典俚语 过去仓桥东首有个仓桥宫,在现实验中学北面,规模也不少,是个三 进大院,占地有六七百平方,里面有天井,有戏台,两边还有厢间,初一 十五,上香拜佛的善男信女不少 我现在虽然搬出了仓桥街,但对故居非常留恋,在那里生活很方便 这是一条商业老街像个‘小都会’,开有五花八门的店铺,凡是你报得 出的行业,这里都有三十六行,行行具备日常生活的穿、吃、医、用 等等方面,迈出家门,就可以得到解决。
如黄云飞草药店、丁元美丝线店、 晋兴铁店、陈正森铜丝店、凌聚丰砖瓦店、大鸿楼酒店、楠溪人柴爿行, 还有裁缝店、弹棉店、圆木店,算命馆,做篾店、酱油店、银纸店、棺材 店及鞋店、酒坊、炭行、锡庄、纸行车店、布料店、印染店、、白铁社等 等,还有中医林栖泉、西医林志英,还有名人黄云飞,陈如松,廖富贵等 其中仓桥街 102号庭院是温籍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故居 1910年,夏鼐先生在仓桥街夏家大院出生,曾就读浙江省立第十中学 (温州中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 1 其故居坐北朝南,系五间二进四合院,建筑面积有 2000多平方,后进 系二层楼房,一层四周有条石走廊;二层走马楼,四围全是古色古香的瓶 型图案木头栏杆 原来故居后还有花园, 不过后园的一口古井尚保存完好, 其井栏由两个半圆型的青石拼就,连接处有“蝴蝶”形状石栓,井边还有 一棵高大茂盛的玉兰树该井泉水常年不干涸,水质清澈, 站在故居后门朝南,可见到二进的四根栋柱上有精致的金钱砖饰,后 院墙壁上布满爬山虎,只可惜没有一点绿意,寒风中,檐头倒挂的枯枝随 风摇曳,颤抖的衰草分明地透露出故居在岁月积淀中的那份厚重与落寂 城市改建,仓桥街被拦腰截断,府前北路由南至北穿街而过,从此 800 多米纵深的小街成为两段。
因为筑路,仓桥街有 200来户民居被拆,其中 仓桥 24号(郭大兴),仓桥 10号,据说是明清建筑的深宅大院,其中一 些细部砖雕木刻非常精致,遗憾的是今天我们已无法再睹这些古民居的 “芳容”了 遗憾!面目全非仓桥街!行文至此,特别想念昔日的院内弟妹们, 别来无恙,则安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