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基本原理(共7页).docx
7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马克思基本原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二)唯物论1.物质1)定义:指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3)判断判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a.唯心主义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历史形态:主观唯心主义(个人感觉、意识,出现“我、感觉、心、精神、观念”等字眼就是主观唯心)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理念,出现“绝对精神、道、宗教”等字眼就是客观唯心)b.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辩证唯物主义(用运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世界)2.意识1)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是人脑机能属性2)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客观内容、主观形式的统一3)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3.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所以,1)规律是不能改造、创造的,我们只能改造规律发挥作用的方式。
2)自然规律和历史规律都是客观的,但是,历史规律需要人的参与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4.运动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一定是物质在运动)3)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三)辩证法主要讲:一个核心(矛盾),二大特征,三大规律,四种辩证思维方式,五大基本范畴1.二大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点和总特征)1)联系特征: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系统性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发展实质: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新事物:更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新旧事物的区别:看是否符合规律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三大规律:对立统一/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1)矛盾a.矛盾也是一种联系b.矛盾就是对立统一c.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辩证统一斗争性: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同一性: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和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构成矛盾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普遍性(一般、共性):绝对的、无条件的无时不在有、无处不在)特殊性(个别、个性):相对的、有条件的。
各有特点)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e.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2)质量互变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方法论:坚持适度原则,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3)否定之否定a.揭示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是自我内在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旧事物——否定——新事物(A-B-A’),例如:“团结——批评——团结”b.否定的实质:扬弃c.形式:螺旋式上升4.四种辩证思维方式1)归纳与演绎2)分析与综合3)抽象与具体4)逻辑与历史5. 五大基本范畴1)内容与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2)原因与结果两者前后相继且彼此制约3)可能性和现实性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互相关系4)现象与本质现象: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只能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能靠理性思维去把握5)必然性与果然性a.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b.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c.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d.两者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a.定义: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b.三要素:主体(人)→中介(工具)→客体(对象)c.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认识本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决定认识,承认实践第一性)3)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2.认识的规律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3.真理与价值1)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就是正确的认识)2)真理具有客观性、一元性(真理只有一个)、绝对性、相对性3)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辩证统一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无数的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五)唯物史观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物质方面如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最主要)、地理环境、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精神方面如道德、法律思想、艺术、哲学、宗教等3)两者关系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两者不完全同步,具有不平衡性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1)2个根本动力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2)4个其他动力阶级斗争(自下而上)、革命、改革(自上而下,是社会形态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科学技术(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现实的“人”(从事实践、社会关系、能动性,如狼孩、婴儿就不算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前提2)人的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专心---专注---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