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我市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
17页关于我市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2009-07-28 信息来源 : 市政协“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五调研组】 根据市政协“发展现代服务业”调研的总体安排,杨治茂副主席率第五调研组于5月上旬至6月上旬就我市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一)现代物流业发展基础和发展态势 1、具备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相适应的区位优势和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合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地处四大物流通道的交点(东、中部地区南北物流通道,东部沿海与西北、西南地区物流通道),周围500公里范围基本覆盖中国东、中部最发达的7省1市近5亿人口合肥已经形成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形式并存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是全国“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网络体系规划中的42个节点城市之一随着铁路枢纽建设的全面提速,机场、港口、出城口道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推进,合肥作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的作用日益显现,为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经济特别是工业快速发展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支撑进入21世纪之后,合肥经济增长进入加速期,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16.9%。
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为1664.84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8.36亿元,进出口总额77.08亿美元,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078.3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09.29亿元今年1-5月份,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6户,总数达到1563户,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接近2006年全年水平随着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预计未来我市工业仍将保持高位增长经济特别是工业快速发展,对现代物流业发展产生了需求,拓展了空间 3、当前的宏观政策、环境十分有利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一是现代物流业作为唯一的服务行业进入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合肥被确定为全国17个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二是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形成和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及示范区建设的推进,将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更强的动力、更好的支撑三是合肥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为现代物流业提供了更多发展契机 4、近几年我市物流业呈现出总量初具规模、速度日趋加快、质量日益提高的态势 从总量看:2008年,我市物流企业600户,固定资产原价28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37亿元,从业人员4万人,完成增加值4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近3%,占服务业的比重为7%(上述数字不含个体户和铁路运输)。
从流量看,2008年全市总货运量达到9536万吨,其中,公路7195万吨,铁路1284万吨,水运1055万吨,民航1.77万吨从占我市货运主体的公路运输看,共有道路普货运输业户4508家(含个体户),普货运输车辆31568台、总吨位136726吨;危货运输业户26家,危险品专用车辆726台、总吨位7933.3吨 表1 2006-2008我市货运总量及运力结构示意图 单位:万吨 从增速看:纵向比较,2008年我市货运量同比增长18.6%,比2006年加快8.1个百分点;与中部省会城市横向比较,近三年来我市虽然货运总量靠后,但2006年、2007年增速居中,2008年增速第一 表2 2006-2008年中部省会城市货运量及增幅比较 单位:万吨,%城市名称200620072008总量增幅 总量增幅总量增幅长沙12477.8413.516183.7329.717221.996.4武汉20485.766.222554.9310.124347.357.9郑州2669312.43173818.937351.0017.7南昌4792.935.352299.15490.705.0太原18716.85.720126.37.520960.204.1合肥6776.1210.58037.5218.69536.0718.6 从质量看:涌现了一批发展较好的企业分立物流,如安泰物流、华泰物流等;一批机制灵活、经营规范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迅捷物流、徽骆驼等;一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如中外运、宝供物流等入驻合肥经营;原来从事传统运输业务的市运输总公司、润安集团等企业,正积极变换角色,逐步加快传统运输向现代物流运输方式的转变。
占地百亩以上的物流园区及货运站场12家,主要分布在大型批发市场和工业区附近货运车辆运力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厢式、罐式、集装箱、冷藏、重型半挂牵引、大型物件等专用车辆吨位数已占据我市营运货车总吨位数的半壁江山危货运输企业初步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车辆实行了公司化经营和管理 (二)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1、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2008年,我市商贸企业8700多户(不含个体),实现营业收入2353亿元,从业人员17万多人,完成增加值17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近11%,占服务业的比重为2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8.36亿元,增长25.5%,占全省的份额由2006年的18.9%上升到19.8%,增幅在全国省会城市连续两年位居第一,在中部省会城市连续三年位居第一 表3 2006-2008年中部省会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幅比较 单位:亿元,%城市名称200620072008总量增幅 总量增幅总量增幅长沙865.6116.41037.0319.81273.8722.8武汉1293.3314.61518.3017.41850.0521.8郑州822.216.3978.7019.01206.3023.2南昌358.416.6426.6919.1528.8924.0太原436.4713.7515.9118.2619.9520.2合肥384.3118.5469.0022.0588.3625.5 2、商业设施较齐全,大商贸、大流通格局初步形成。
2008年底,合肥市区拥有各类商业网点4.6万个,营业面积380万平方米其中,营业面积大于6000平方米的大型零售商业设施47个,业态包括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大型专业店和仓储会员店;连锁农家店814家,乡级覆盖率达到100%;商业街39条(综合街14条,专业街25条);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批发市场47个,“金鼎百货店”3家 3、市场主体日益壮大合肥百大集团2008年实现销售额192亿元,同比增长24%,位居中国服务业百强第93位,连锁百强第14位,零售百强第10位周谷堆农产品市场、安徽大市场年交易额分别达105亿元、85亿元,双双跨入全国同类市场10强行列商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2005年至今,全市商贸流通业引进内资40亿元人民币、外资5亿美元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世界500强及国际知名零售企业陆续入驻;北京华联、上海世纪联华、国美电器等国内有影响的商贸企业也先后登陆合肥 二、我市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物流业面临的矛盾与问题 我市物流业近年来虽有较快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低水平、粗放型发展阶段,处于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过渡阶段具体表现为物流成本过高(2008年,我国物流总费用占GDP的18.3%,深圳市物流总费用占GDP的15.9%,同期美国、日本物流总费用占GDP的10%不到,而我市却高达20%(2006年)),运力结构不太合理(参见表1),物流的外部负效应(如能源浪费、空气污染、交通堵塞等)增加。
困扰物流业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主要有: 1、物流管理体制亟需完善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打破传统的行业与区域限制,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而现状是分行业运输管理方式和分部门管理体制并存,各部门、各行业各管一块、各自为政、政出多门全市物流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造成衔接不畅、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致使物流运行系统环节多、周转慢、费用高、服务差,市场秩序比较混乱 2、物流供需结构不平衡,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一方面,受观念的制约和信任机制缺失的影响,大多数工商企业习惯于 “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模式,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少数企业即使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也只是把部分物流服务业务进行外包,导致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需求不足,制约了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我市物流企业数量虽然较多,但规模小、实力弱、功能单一,管理水平、信息化程度和技术装备水平不高,能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和供应链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不多,主导市场发展的大型运输企业(目前尚无一家运输企业达到货运一级资质,二级也只有一家)和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现代化程度高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缺乏另外,冷链物流等专业化物流储运能力明显不足。
3、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目前,我市尚没有出台支持物流业发展的专门政策,只是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中,有一条关于物流业的内容,但实施以来,只兑现了13.9万元扶持资金,关键是该项政策门槛太高,让企业难以企及 4、物流专业人才短缺企业缺乏物流管理和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教育机构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社会上缺乏专业咨询机构,政府缺乏专业物流管理与规划人员 5、物流基础工作亟需加强一是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水运条件建设仍需加强,航道等级低、港口基础设施薄弱、分布不合理状况亟需改变二是全市尚未建立统一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信息化程度不高三是物流统计工作薄弱,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四是物流园区、货运站场规划建设相对滞后,布局不尽合理五是全市尚没有一家出口加工区或B型保税物流中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6、行业自律不够,市场竞争不规范由于我市物流行业协会成立时间不长,会员覆盖面不广,行业影响力弱,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物流低端市场竞争激烈,不同程度存在压价竞争、偷漏税、超载严重和极少数经营户卷货走人的现象 (二)商贸流通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形势较好,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1、市场结构功能尚需完善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市场发展滞后,现代化流通方式缺乏,连锁农家店村级覆盖率只有50%二是市场的产业带动效益和集聚效应不明显生产资料、生产要素等大型专业性市场少,与支柱产业关联度不强三是社区商业基础设施数量不足四是商业特色有待加强商业地块开发、建筑外观设计、专业形象设计等方面缺乏统筹策划和开发,导致商业的特色不明显,形象不鲜明大多数商业设施在定位上只是一般消费和购物,大众化业态多,品牌差异和特色差异不明显高附加值的高端消费品市场供应不足 2、流通总量小,民营企业规模小,企业组织化程度不高消费品市场总量较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8位,在中部省会城市排名倒数第二位(参见表3 );本地除百大、徽商两大国有企业外,民营商业企业整体规模不大,竞争实力较弱;批零贸易业中连锁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