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改居社区治理与社区社会资本培育.docx
16页“村改居”社区治理与社区社会资本培育 胡振光摘 要:“村改居”社区作为一种过渡型社区,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产物,面临多重治理挑战,其中关键问题在于社区社会资本缺失,具体表现为居民间信任不足、共识性规范缺乏、社区关系网络弱化及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迟缓等问题从建设新熟人社会、提高居民信任水平,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完善社区关系网络,发展社区文化教育、形成社区共识性规范,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实现多元主体的共建共享等方面介入,重塑和培育社区社会资本,将有助于实现“村改居”社区的治理优化关键词:“村改居”社区;社区治理;社区社会资本C913:A:1672-1101(2017)05-0080-06Abstract: Urban communities originating from rural villages, as a type of transitional community, result from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facing multiple governance challenges. One of the key issues is the lack of social capital,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problems of the insufficient trust between residents, lack of consensus norms, weakening of community relation network and slow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ommunity. It will help to achieve management optimization of the governance of urban communities originating from rural villages by constructing a new society of acquaintances, improving the trust among residents, fostering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ommunities, perfecting community relation network, developing community culture and education, forming consensus norm of communities, perfecting community service system, realizing th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multiple subject, reshaping and fostering social capital of communities.Key words:Urban communities originating from rural villages; community governance; Social Capital of communities一、问题提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进程中,许多地区实施了“村改居”。
所谓“村改居”,是指将村委会撤销,改为社区居委会,农民身份变为市民身份的基层改革由此形成的“村改居”社区则是传统村庄转型到城市社区的“合成品”,具有明显过渡型特征在蜕变转型的过程中,“村改居”社区传统的乡村秩序和治理结构受到严重冲击,与此同时刚刚建立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还需要适应磨合,因而面临社区治理调整不适、居民身份转换困难、社區公共参与不足、社区公共服务短缺等治理瓶颈进一步梳理即可发现,上述问题都涉及到“村改居”的社区社会资本问题,主要现为传统的社区社会资本,如熟人社会的伦理秩序被现代化浪潮快速消解,但现代社区社会资本却没有在社区改革进程中形成并发挥作用由此本文关注的焦点是:面对快速的社区治理调整,“村改居”社区社会资本受到哪些冲击?如何重塑重建社区社会资本,建立社区共识规范、形成互动关系网络?怎样确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发展社区公共组织,促进社区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尝试聚焦“村改居”社区治理背景与实践,重点讨论当前“村改居”社区社会资本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并探索培育社区社会资本的可行路径二、文献梳理与分析思路社会资本理论是近年来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理论,社会资本最初是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出现的,在经过布迪厄等社会学家的引入后,已经成为社会学理论中一个拥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解释力的重要概念。
布迪厄将社会资本定义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总和,表现为人际关系网络,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关系的网络”[1]这一定义超越了只把资本当作经济学理论的范畴詹姆斯·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社会资源,“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义务与期望关系、信任关系和权威关系,也表现为一个社会的信息网络、规范和有效惩罚、各种有意创建的多功能组织”[2]帕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3]在帕特南看来,社会资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把彼此已经熟悉的人们团结在一起的社会资本,它起纽带作用;另一种是把彼此不认识的人或群体联系到一起的社会资本,它起桥梁作用由此,社会资本的内涵可归纳为指社会主体间紧密联系的状态及其特征,其表现形式有社会网络、规范、信任、权威、行动的共识以及社会道德等方面社会资本存在于社会结构之中,是无形的,它通过人们之间的合作提高社会的效率和社会整合度当前,对于社区的研究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地理性概念和体制性概念,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社区社会资本在基层社区,尤其是“村改居”类型的社区治理中的影响梳理已有文献发现,关于“村改居”社区社会资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村改居”社区社会资本的功能作用。
黄立敏通过对深圳宝安区的研究认为,作为一种外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村改居”社区在实现向城市社区转变的过程中需要适应各种现代制度设置,面临诸多适应困难作为一种内生力量,村庄原有的社区社会资本可以在帮助社区更好的适应改革进程[4]潘炳涛发现,在“村改居”社区中,社会资本对于居民的社区参与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5]二是“村改居”社区社会资本存在问题有研究发现,虽然“村改居”社区社会资本总体水平不错,但地方性社会网络、社区信任中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因而需要重视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6]村改居”社区中,社会资本流失严重,表现为社会信任难以建立、互惠规范比较匮乏、邻里关系网络不够密集等问题,给社区治理带来困难[7]综上所述,研究者对“村改居”社区社会资本问题的研究,展现了这一理论的较强解释力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实施“村改居”的农村更多城市化的结果,作为一种强势的外部力量,城市化必然会对农村社会的原初秩序,尤其是维护社会有机团结的社区社会资本带来巨大影响根据实地调查发现及研究需要,本文对“村改居”社区社会资本从两个维度和四个向度进行划分:一是作为主观维度的社会规范及信任关系,二是作为客观维度的关系网络和社会组织。
社会规范、信任关系、关系网络以及社区社会组织构成了社区社会资本的主要内涵和解释向度三、“村改居”社区社会资本的缺失(一)熟人社会衰落:居民间信任不足在城市向农村扩张的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土地和农村人口被卷入到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洪流中,同时,农村的产业结构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发生巨大的变化城市化产生的巨大能量,对传统的农村社区形成了摧枯拉朽之势,改变了农村的社会结构随着城市因素逐步的侵入、农村传统因素被逐步消解,传统的熟人社会在急剧衰落,以邻里关系为主的传统信任关系破坏严重从信任关系来看,社区居民间信任的不足是居民社区参与消极、社区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信任,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彼此寄予的期望—期望另一方履行其信用义务和责任福山认为,社会资本的大小是由社会成员相互间的信任程度的高低决定的,人们之间普遍信任的关系造就了不同的社会资本,进而决定了各类社会组织的格局和社会总体发展状况[8]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建立在地缘、血缘认同基础上的伦理人情在维护信任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当前社会结构的变迁和行动主体利益的多元化,冲击了传统社会的信任基础——人情,而现代社会的信任基础——契约[9],又没有得到充分的发育。
在“村改居”社区中,本地人之间的传统熟识随着交往理性的影响而变得日益陌生,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由于地域观念的不同而存在着互相冷漠问:您觉得现在居民间的关系怎么样?答:我觉得还好,大家都住在同一个地方,整天都能见面,所以都比较熟悉,偶尔可能因为装修或者楼道卫生引发一些矛盾,争吵几句,现在大家都素质高了,不会轻易的吵架问:那大家素质高了是不是意味着居民间的关系就好了?答:怎么说呢,也不是说关系好了,而是大家不会再为一点小事而大吵大闹,不会像以前,一有什么事情就会吵闹,但是现在对谁不满都是放在心里,顶多不理他了,不和他交往了问:怎么看待住在这里的外来人员呢?答:他们就是过来打工养家糊口了,跟他们没有什么接触,不太了解他们,现在社会发展太快,太复杂了随着价值观的转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和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方式也发生了明显改变,变得更见理性,人与人之间间隔着无形的交往屏障随着社会“异化”和诸多反面事件的影响,社区不再是一个融合的大家庭,社会“原子化”的状况愈演愈烈由于来自不同的地方和环境,“村改居”社区居民彼此间比较陌生,信任不足,相互之间存在着疏离感,居民对社区共同利益关心较少,参加社区活动的意愿不强,缺乏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社会价值多元:共识性规范缺失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日益开放,推动了社会的个体化进程,也使得社会的价值观更为多元化虽然社会价值多元使個体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和解放,但是也带来了价值迷失和规范真空从社区规范来看,共识性规范缺乏是造成居民“原子化”的重要原因,也是社区内在比较松散的重要因素制度规范作为社会资本的重要因素,在社区自治管理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来说,制度规范分为正式的制度如法律规章制度,代表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认可与正式权威,而非正式的制度规范包括伦理道德等,作为内化在个人身上的行为准则,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潜在的重要影响社会的有效运行需要两类规范的交互配合涂尔干强调,“有机团结的存在,既需要依赖个体的相互差别和独立意识,又需要依赖集体层面的意义系统”[10]当前社区治理面临着着正式制度建设滞后,“合法性权威”不足,同时非正式制度作用发挥日益殆尽的尴尬局面虽然目前国家在积极倡导居民的社区参与,但实际却缺少相关的规定条例,使得许多口号往往只是流于形式,难以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制度的有效供给不足制约了规范社会资本的形成和转化,也在一定程度上羁绊了公民政策参与的发展”[11]。
问:现在居民的社区参与怎么样?有没有建立相关的制度?答:现在是比以前好一点,制度有一些,但是好像没起到什么作用,总体来说还是不行,现在大部分居民都是不怎么参与的,他也没有这个意识,现在参与进来的主要是一些老年人,他们来也主要是来社区活动室唱唱剧,跳跳舞我们现在举办什么活动,都是要有奖品的,要不都不来参加的包括开会投票,人家来是要给误工费的,20元一次,所以现在基层干部很难做啊,开会不来,但决定了什么事情对他不利的又来闹随着社会利益多元化和个人理性化的发展,传统的伦理道德对现代社会人的约束作用越来越弱对于大多数社区居民来说,尽管大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