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庖丁解牛》语文教案.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郭**
  • 文档编号:176283985
  • 上传时间:2021-03-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2.92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庖丁解牛》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教学重点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教学难点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教学方法      讨论、讲析相互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讨论文章细致生动的描写      第1段,作者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

      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二、讨论庖丁对话的层次      课文第3段记叙庖丁的“经验之谈”庖丁的话可分六层      第一层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概括了下面谈话的全部内容      第二层是从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谈的当初解牛,所见皆全牛,与一般人所见的一样;三年之后,未见全牛,说明他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至高境界      第三层详细说明对这种境界的感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能达到这种娴熟境界的原因是“依乎天理”,即依照牛的天然构造      第四层庖丁从用刀的结果谈解牛的娴熟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19年,解了数千头牛,其刃却如“新发于硎”,从用刀的结果表现庖丁解牛技艺娴熟庖丁解释用刀结果不同之原因:良庖是“割也”;族庖是“折也”;而自己用刀则是“以无厚入有间”,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第五层写庖丁虽有高超的技艺,却从不掉以轻心每当“见其难为”,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第六层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三、课堂小结:明确主题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应该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应该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分类作业A类:熟读全文,理解文意      B类:JC      预习布置预习《项羽之死》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