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奈达翻译理论浅识-动态对等理论在实用翻译中的应用及在文学翻译中的不足.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10093722
  • 上传时间:2021-11-1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26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奈达翻译理论浅识-动态对等理论在实用翻译中的应用及在文学翻译中的不足 奈达翻译理论浅识-动态对等理论在实用翻译中的应用及在文学翻译中的不足【摘要】本文简要概括了尤金•奈达提出的一些重要的翻译理论,www.LWlM.com着重讨论了他的动态对等理论在实用翻译和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并指出其在文学作品中美学价值转换时的不足文中例句充实,阐明了奈达的翻译理论在实践中的实用性文章最后得出结论,与时下一些对奈达的翻译理论的错误见解相反,本文认为该理论在英译汉的实践中具有可实用性  【关键词】奈达理论;动态对等;核心句;文学翻译    一、尤金•奈达简介    尤金•奈达是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语言学家,因提出动态对等的翻译原则(后又发展为功能对等)而享有盛名著有或与人合著有关语言学,文化人类学及意义的科学本质等方面的书达40多本,论文250余篇他的主要翻译著作有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1964),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1969), Componential Analysis of Meaning (1975) 及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1986),这些著作引发了当代翻译的学术研究,他因此被公认为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二、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谭载喜认为,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描写语言学阶段(1940~1950),主要对句法,词汇学及语义翻译进行描述性研究,来说明语言的结构本质,帮助人们了解外语与翻译间的基本问题;(2)交际理论阶段(1959~1969),认为翻译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和技能,因此译者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去处理语言结构,利用语言学及描写的方法去解释翻译中的问题;在交际理论和信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态对等原则;(3)社会语言学与符号学阶段(1970~),为避免引起过多的误解,将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更为注重语言交际和语义成分分析中的文化因素但是,本文将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来简要回顾奈达的翻译理论:(1)翻译的科学性;(2)动态对等原则这两个方面的理论对现代翻译研究有突出贡献    三、动态对等原则     在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一书中,奈达指出动态对等就是指“译语读者与源语读者  的心理反应要极为相似奈达认为,判断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其标准不应局限于译文与原文的形式结构是否一致上,而应比较“读者的心理反应”是否对等。

      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原文的结构和译文的结构是不同的,所以必须有所改变他提出,翻译要达到的不是语言的对等,而是语言功能的对等,是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译文如果在译文读者心中的反应和原文在原文读者心中的心理反应相似(并非相等),那么该译文则可以视为动态对等翻译动态对等翻译要考虑到读者的心理反应,就不可能只看文字上的一致,还要看文字产生的环境,要看读者生存的环境因此,评判翻译的标准需要考虑到两种语言的文化、社会、心理等各种因素   动态对等原则自20世纪50年代产生以来为《圣经》翻译者所广泛接受, 效果显著不少学者认为,动态对等原则可以用来指导一般的翻译实践但也有些学者怀疑该原则在翻译实践中的可接受性,特别是在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    四、动态对等在实用翻译中的应用    在奈达看来,最好的翻译读起来应该不像翻译,严谨的译者总是追求最切近自然的对等,这样才能竭力避免“翻译腔”——即仅仅追求语言形式上的忠实奈达认为,如果所有的语言在形式上各不相同(这也就是称之为不同语言的原因所在),那么,其语言形式显然需要更改,这样才能保留其内容而为保留其内容需要在多大程度上更改其形式则依赖于两种语言间的语言及文化差距。

      这里的“形式”是指该语言的形式特征,这些特征往往是随意的、约定成俗的  因此,与传统的翻译理论不同,奈达的理论不仅仅看重文字本身,看重语言形式上的对应,而是把判断译文优劣的大权从“文本形式的对等”转到了“读者的心理反应的对等”,由此,在翻译过程中,读者的角色便受到了重视  简单说来,奈达的翻译理论可以大体概括成三个部分:  1、摈弃传统语法的词性而改用词类来阐述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  在传统语法中,对词法的描写主要依靠词性(parts of speech)如名词、动词、代词、介词、副词等来完成的译者如果限制于原文的语言形式,那么就不会翻译出地道的译文来比如说下面的句子I was reliably informed.按照原文的语言形式就很可能翻译成“我被很可靠地告知这是因为reliably一词是副词,用于修饰过去分词informed请再看下面这个例子:The actor has a smaller circle of admirers.根据传统语法,译者可能会这个句子的词性(parts of speech)将此句译为:那个演员有一个较小的钦佩者的圈子显而易见,用词性的方式来描述语言仅仅可以揭示词与词之间的句法关系。

      因此,为了更清楚地来表述语言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奈达抛弃了已经确立经年的术语,对词语重新分类,划分为实体(object)、事件(event)、抽象概念(abstract)和关系(relations)四个类别,后来又采用了新的分法,种类从四种增加到七种奈达的这种划分,重新思考了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可以使译者摆脱传统语法的束缚根据此理论,上述两个例句就可以译为“我得到的信息很可靠和 “那个演员没有那么叫座 这样翻译读起来就通顺多了  2、用核心句和句型转换的概念克服句法障碍  奈达指出,一个有经验的译者往往不会被错综复杂的句子表层结构所迷惑译者必须避免从句子的表层结构出发直接生成译入语的表层,而应转弯抹角地达到目的地 这个翻译过程不仅涉及到应改变对词性的传统看法,还要在句法方面有些革新的想法,甚至要对语言外的因素如社会文化等因素有些突破的见解为此,奈达采用了早期转换生成语法中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中核心句的概念,并进一步提出了翻译过程的三个步骤(见第二部分论述)在转换过程之后,译者应将根据译入语的地道表达方式进一步来重构信息下面两例可以看出该原则的优势:例:They tried to stamp out the revolt, which spread all the more furiously throughout the country.相对来说,这个句子并不十分复杂。

      但是如果将这个句子简化为几个核心句,译者就会很容易理解它的内在逻辑关系并顺利翻译出来该句可简化为以下三个核心句:They tried to stamp out the revolt.The revolt spread all the more furiously.The revolt spread throughout the country.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将这三个核心句自然地连接起来便可出现下面译文:他们企图镇压叛乱,结果叛乱愈来愈猛,遍及全国这一原则可有助于译者有意识地避免两种语言形式结构上的对应,即摆www.LWlM.com脱原文形式对译者的束缚,从而可有意识地避免“翻译腔”或出现不自然的表达形式尽管如此,奈达并不否认一个形象或一个结构对于文学翻译中的意义,他的功能对等的理论并没有排除反映语言的形式因素奈达的重点表述在于要摆脱原文对译者的束缚,因为大部分的翻译目的是交流 3、用同构体概念解释社会文化语言符号  同构体这一概念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文化因素,也可以解释语言的  其它方面语言中的许多形象、结构(包括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等若不宜照其语言形式进行翻译时,译者应考虑改变原文的形象或结构,以取得与原文相同的效果。

      据此,“to grow like mushroom” 就可以大胆地译为 “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因为mushroom在英文中的意义正好与中文里的“春笋”意义对应人类语言的共性要多于差异正如奈达所指出的,一种语言中的任何表达都可以用另一种语言来表示,除非它的语言形式是构成该信息必不可少的因素 语言的差异不在于可以说什么,而是在于怎样去说在翻译中运用同构体这一概念可以将其所指意义表达到极致    五、奈达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不足    不可否认,奈达的翻译理论对于文学翻译的确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最切近的对等”原则,也就是指最大程度上切近原文的原则,对于文学翻译十分重要为了使译文信息适合译入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奈达认为译者应当将原语中的隐含信息明朗化这种观点对于文学翻译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它可以便于译文的理解  但是奈达理论在文学作品美学价值的转换过程中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一般认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要想达到“对等效果”,不仅要准确传达出原文的意义,而且还要再创出与原文相符的风格文学翻译的质量依赖于成功地将其美学价值表达出来只有当原文的美学价值能够成功地在译文中传达出来时,译文读者才能够具有与原文读者相似的心理反应。

      但在奈达理论中,其重心在于意义的转达而不是注重风格当代美国翻译理论家古兹勒(Gentzler)认为,读者的心理反应难以测量,不仅不同文化间的人对同一语言表达法会有不同反应,同一语言文化内的人们对同一语言符号也会有不同反应因此像奈达的翻译理论用于宣传广告类的语篇尚可,但不宜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指导方法马会娟在她的论文中对奈达理论在文学翻译中不足进行了归纳:(1) 在翻译过程中,奈达很少注重文体风格的转换;(2) 奈达对文体风格的讨论比较广泛肤浅; (3)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不能为文学作品中美学价值的转换提供卓有成效的方法    六、结论    奈达的翻译理论对中国和西方的翻译理论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国内外翻译领域中享有盛名本文通过对奈达翻译理论中一些重要思想如“翻译的科学性”,“动态/功能对等”等的分析以及对其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美学价值转换局限性的探讨,论证了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外翻译实践中的实用性,尽管该理论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是它对我们翻译实践的指导性并不会因此而被否定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1996)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Interlingual Communication. Bruxelles: Editions du Hazard.  [2]谭载喜.(1989) 尤金•奈达及其翻译理论.《外国语》 第五期.  [3]叶子南.(2001)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奈达翻译理论浅识-动态对等理论在实用翻译中的应用及在文学翻译中的不足-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