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七级语文上册部编课论语十二章背景文言知识容分析注释译文.docx
13页论语(lùn yǔ)?十二章先秦: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正人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伴侣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感觉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日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成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静心,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成语1、不亦乐乎(bù yì lè hū):不是很兴奋吗?2、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开展标的目标.3、从心所欲:和随心所欲的意思差不多.随自己的心意和欢愉喜欢,想假设何便假设何.4、温故知新:经常复习学过的常识,从而能获得新的常识.也指罗致历史履历,更好地熟悉现在.5、三省吾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屡次自觉地检查自己.6、择善而从:采纳精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体例或好的轨制加以施行.7、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同业,其中必然有可做我老师的.8、不舍日夜:日夜不竭.9、逝者如斯:流失落的工夫就像这个流水.10、匹夫不成夺志:汉子汉不成被夺去志气.11、不堪其忧:不能忍受那样的愁苦.12、不改其乐:不改变自有的欢愉.指处于困苦的情状仍然很欢愉.文言常识一、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兴奋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zhěngshù)与零数之间二、古今异义1.不亦正人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泛指道德崇高的人2.可感觉师矣古:可以 ;凭借今:可能、容许3.饭疏食饮水古:粗劣今:疏浚、分离4.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5.匹夫不成夺志也古:通俗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6.吾日三省吾身古:屡次今:数词,三三、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míng cí)--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3.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常识、新的体味4.传不习乎传:动词--名词,传授的常识5.饭疏食饮水饭:名词--动词,吃饭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意动。
以„„为乐四、一词多义1.为:可感觉师矣 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2.知:人不知而不愠 理解温故而知新 懂得3.而: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博学(bóxué)而静心 表并列4.其:仁在其中矣 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 别人五、出格句式1.省略句:可感觉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2.断定句:贤哉,回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成夺志也译文孔子说:“学了〔常识〕然后按必然的时辰复习它,不也是很兴奋吗?有志同志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欢愉吗?人家不睬解我,我却不愤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天天屡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处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火伴侣交往是不是诚恳可托了呢?老师传授的常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力干工作,四十岁〔遇事〕能晦气诱,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工作,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合的定见,到七十岁才干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跨越端方〞孔子(kǒnɡ zǐ)说:“复习学过的常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味,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孔子说:“只进修却不考虑,就会迷惑;只胡想却不进修,就会迷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崇高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冷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崇高啊!〞孔子说:“知道进修的人比不上欢愉喜欢进修的人;欢愉喜欢进修的人比不上以进修为乐趣的人〞孔子说:“我成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孔子说:“多小我同业,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进修,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更正自己的错误错误〞孔子在河边感伤道:“工夫像流水一样磨灭, 日夜不竭〞孔子说:“戎行的主帅可以改变,通俗人的志气却不成改变〞子夏说:“博览群书遍及进修,而且能死守自己的志向,诚心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注释子:师长老师,指孔子时习:按必然的时辰复习{不亦说乎}乎:语气词说:通“悦〞,兴奋(xīngfèn)愠:生气,发怒正人: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吾:人称代词,我日:天天立:站立,站得住惑:迷惑,迷惑罔:迷惑,意思是感应苍莽而无所适从内容分析?论语?是一部记实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假设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年夜多是关于进修、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那么。
所选十二那么,一方面阐述了进修应该有谦虚好学的立场和好学好问、脚结壮地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连络、学甚至用的进修体例,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年夜此外,还有关于思惟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报答人处世的原那么等阐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进修体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人处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正人乎?〔道德修养〕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伴侣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为人处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人处事〕温故而知新,可感觉(gǎnjué)师矣〔进修体例〕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进修体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进修立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进修立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为人处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进修立场〕逝者如斯夫,不舍日夜〔保护保重时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成夺志也〔道德修养〕博学而静心,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进修体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道德修养〕创作布景?论语?是我国先秦时代一部语录体散文集,首要记实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后代子及再传弟子记实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草创语录之体,其书比较忠厚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惟今本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核心是“仁〞、“礼〞、“义〞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很是遍及,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糊口问题,对中华平易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性为起到过重大年夜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勾当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贯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作为一部优异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措辞,记述了孔子的辞吐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改变,娓娓悦耳而且论语教给了后人假设何为人处世的事理论语?与?易经?、?黄帝四经?、?老子?、?庄子?,共为中华平易近族的几部根源典籍,它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首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的伶俐结晶作者(zuòzhě)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年夜的思惟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以“仁的学说〞,“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
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孔丘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代鲁国陬邑〔zōu yì〕人孔子是世界最出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册?春秋?据有关记实,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的言行思惟首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汉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代,拥有必然社会地位的成年汉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但愿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仍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可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等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年夜的政治家、思惟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出名的文学名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孔子(kǒnɡ zǐ)的十大年夜弟子:1、颜渊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颜回是孔子最对劲的弟子,极富学问论语·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礼让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孔子奖饰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
不幸早死2、闵子骞〔闵损〕闵子(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闵损,字子骞,尊称闵子,世以字行其一说,在鲁国青州宿国〔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祠村〕人其二说,出生于春秋末期鲁国曲阜,其先祖是鲁国第四代国君鲁闵公,其父闵世恭为八世祖君避战乱迁到棠邑〔今鱼台县张黄镇大年夜闵村〕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性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之一闵子为人所称道,主假如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奖饰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元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平易近族先圣人物3、冉伯牛〔冉耕〕冉耕:〔约前544~?〕春秋末鲁国人为人端方正派,擅长待人接物在孔后代子中,以德性与颜渊闵子骞并称因恶疾早逝孔子哀叹其“亡之,命矣夫!〞〔?雍也?〕唐元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郓侯〞宋大年夜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东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为“郓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4、仲弓〔冉雍〕冉雍(前522-?),字仲弓,春秋(chūnqiū)末期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冉季载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人称“犁牛氏〞,受儒教祭祀。
冉氏族谱?称离娶颜氏,开展子耕,次子雍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品学兼优为人怀抱宽宏,“仁而不佞孔子称其“可使南面〞,即可担任一方长官(?雍也?)5、宰予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孔子出名弟子,“孔门十哲〞“言语〞科之首〔排名在子贡前〕,“孔门十三贤〞之一 大年夜成通志?记实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能言善辩,曾从孔子遨游列国,游历时代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唐开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为“齐侯〞宋大年夜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临淄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再进封为“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为“先贤宰予〞6、子贡〔端沐赐〕端木(Duānmù)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华夏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对劲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