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
23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3】元嘉草草【4】,封狼居胥【5】,赢得仓皇北顾【6】四十三年【7】,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8】可堪回首,佛狸祠【9】下,一片神鸦【10】社鼓【11】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2】?【注释】【1】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永遇乐,词牌名这首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2】寄奴曾住: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363-422)的小名刘裕的祖先先移居京口,他在这里起事,晚年推翻东晋做了皇帝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曾两次率领东晋军队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4】元嘉草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遭到重创元嘉,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424-453)草草,轻率5】封狼居胥: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封,登山祭天,以纪功勋狼居胥,山名,即今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这里用“元嘉草草”告诫南宋朝廷要汲取历史教训《宋书·王玄谟传》载刘义隆对殷景仁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6】北顾:败逃中回头北望7】四十三年: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这首词时正好四十三年8】烽火扬州路:扬州一带抗金的烽火9】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452)小名“佛狸”公元450年,他反击刘宋,兵峰南下,在长江北岸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后称“佛狸祠”10】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11】社鼓: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一般祠庙来祭祀供奉,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北魏皇帝的行宫12】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后来赵王想重新起用他,派人去探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在使者面前吃下饭一斗、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大用使者受廉颇仇人郭开的贿赂,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失矣失,同“屎”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召一、文学常识(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肤硕体胖,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精神壮健如虎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济南人耿京聚众数十万反抗金朝的暴虐统治,时年22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揭竿而起,拉起2000人的队伍投奔耿京部下,为掌书记,并劝耿京与南宋政府取得联系。
次年正月,受耿京的委派,辛弃疾等人赴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辛弃疾获知耿京被降金的叛徒张安国杀害,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直奔济州(今山东巨野)有五万之众的金兵营地,将张安国生擒绑缚于马上,疾驰送到建康处死这一壮举充分表现出辛弃疾非凡的胆略勇气 辛弃疾深谋远虑,智略超群26岁时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论》,31岁进献《九议》,从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等方面,指陈任人用兵之道,谋划复国中兴的大计,切实详明33岁时即预言金朝“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周密《浩然斋意抄》),也体现出辛弃疾的远见卓识他还具有随机应变的实干才能,41岁在湖南创建雄镇一方的飞虎军,虽困难重重,但事皆立办,时人比之为“隆中诸葛”(刘宰《贺辛待制弃疾知镇江》)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辛弃疾,南归后本来希望尽展其雄才将略,挥拥万夫,横戈杀敌,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然而,自隆兴元年(1163)符离之役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向金朝俯首称臣,纳贡求和,使得英雄志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而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更受到歧视而不被信任。
他23岁南归之初,只被任命为小小的江阴佥判,六年后官职虽逐步升迁,但都是在地方任职,而且每任时间都不长,从29岁到42岁,13年间调换14任官职,使他无法在职任上有大的建树和作为 辛弃疾积极进取的精神、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本来就与当时只求苟安的政治环境相冲突;而他“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水调歌头》)的傲然不屈、刚正独立的个性更使他常常遭人忌恨谗害和排挤,因此他一生“三仕三已”(《哨遍》)42岁的壮年,即被弹劾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十年;52岁起用为福建提刑,三年后又被人诬陷落职再度赋闲八年后,朝廷准备北伐,辛弃疾怀着建功立业的希望再度出山,可并未得到重用,二年后带着“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水调歌头》)的绝望心情,66岁的老英雄又回到铅山故居,68岁时含恨而逝二)作者诗风 辛弃疾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他的人生理想本来是做统兵将领,在战场上博取功名,“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满江红》)但由于历史的错位,“雕弓挂壁无用”,“长剑铗,欲生苔”(《水调歌头》),只得“笔作剑锋长”(《水调歌头·席上为叶仲洽赋》),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将本该用以建树“弓刀事业”(《破阵子》)的雄才来建立词史上的丰碑。
辛弃疾写词,有着自觉而明确的创作主张,即弘扬苏轼的传统,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他在《鹧鸪天》词中明确宣称:“人无同处面如心不妨旧事从头记,要写行藏入笑林他也实现了自我的创作主张,空前绝后地把自我一生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表现在词作中与虎啸风生、豪气纵横的英雄气质相适应,辛弃疾崇尚、追求雄豪壮大之美,“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临江仙》),即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他的审美理想情怀的雄豪激烈,意象的雄奇飞动,境界的雄伟壮阔,语言的雄健刚劲,构成了稼轩词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主导风格三)写作背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创作于1205年,辛弃疾65岁当时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主战派势力居下风,辛弃疾在江西乡下已闲居二十年宰相韩侂胄用事,为巩固其在朝势力,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元老重臣,64岁的辛弃疾被重新启用他认为一雪国耻的时机到了,侦查敌情,训练士兵,储备物资,但战机仍未成熟,主张不应草率北伐他的意见未被采用,被贬为镇江知府,登临北固亭,凭高望远,抚今追昔,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后于1207年去逝四)文体知识辛弃疾在苏轼词革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以文为词”,具体表现为多用散文议论法、散文句式、经史子集语汇和典故等等。
辛弃疾急于以词服务于抗金斗争,需要在词中更为明白晓畅地抒发情感、表明政治主张,故又一次变革作词法辛弃疾的“以文为词”表现在:一、悲壮激烈,发扬奋厉的英雄主义色彩辛词的基调是英雄主义,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辛弃疾最有价值的优秀歌辞的基调他善于创造多种生动的抒情艺术形象,是前代词家所没有的这些形象大都体现了上述基调抒情主人公具有鲜明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的特色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的将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江南游子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廉颇、孙权,刘裕等,可以说也是词人奋发有为、雄姿英发思想性格的体现即使是客观景物,也具有活力激情词人在描绘自然景物时赋予它们英雄的性格和思想精神,如《沁园春·叠嶂西驰》写山:“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二、豪放而凄美的风格稼轩词豪放之中蕴含着一种婉丽凄美情致,形成豪放而凄美的风格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悲壮激烈之情,洋溢纸上豪放之中,又能沈咽蕴藉,空灵缠绵,深得浑融深厚之妙三、以文为词的形式解放范开《稼轩词序》评价辛词:“果何意于歌辞哉,直陶写之具耳。
故其词之为体,如张乐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又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无它,意不在作词,而其气之所充,蓄之所发,词自不能不耳”辛词在形式、格律、语言手法上大胆创新:第一,词换片一般要换景、换意,他不受分片约束,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前九句写军营生活,直贯而下,末句来一大转折,感慨现实第二,手法上,有时大量运用典故,有时又纯粹采取白描,不仅能抒情、写景,而且能叙事、议论第三,语言上,取径甚广,将六经、楚辞、庄子以及古诗中语句,一齐融化在他的词中用韵绝不限制,不讲雕琢,随意抒写、行成一种散文化的歌辞如《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又喜欢用通俗的民间俗语如“快斟呵,载诗未稳,得酒良佳二、掌握字词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舞榭( ) 巷陌( ) 狼居胥( ) 佛狸祠( )( )( )三、知识点归纳(一)古今异义词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古义: 今义: 2.赢得仓皇北顾 古义: 今义: (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1.赢得仓皇北顾 北: 2.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饭: (三)一词多义 斜阳草树 阳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春日载阳 田儋阳为缚其奴 气吞万里如虎 如 天时不如地利 沛公起如厕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赢得仓皇北顾 顾 顾野有麦场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封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