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下册自测高分特训题(详细参考解析).docx
15页姓名 :___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______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下册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1、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你知道该诗中京杭大运河最早是谁统治时期开凿的(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2、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诗句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A.百家争鸣B.商鞅变法C.刺史制度D.科举制度3、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A.武则天B.慈禧太后C.李清照D.杨贵妃4、 唐诗一些作品,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唐朝社会状况;有同学把唐朝由建立,到鼎盛,再到灭亡的历史过程绘制为图;下列诗句可用以描述图中“?”处社会状况的是A.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B.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5、 唐朝的文学艺术多姿多彩,下面关于唐朝文学艺术的描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李白和杜甫被称为唐朝诗坛的双璧B.唐朝书法家有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修等C.白居易的乐府诗是他最高的成就D.唐朝画家阎立本的人物画形神具备6、 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这场内战( )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B.直接推翻了唐朝的统治C.解决了唐帝国前期危机D.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7、 秦汉时期丞相一职多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官员行政效率降低B.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丞相权力不断被削弱8、 宋代农业进一步发展;下列从国外引进并推广到东南地区的粮食作物是( )A.玉米B.小麦C.占城稻D.高粱9、 下面知识卡片反映的经济现象出现于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10、 北宋时期,四川和江浙成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广州、明州、泉州的造船业技术领先世界;据此可知,北宋时( )A.丝织、瓷器等大量出口B.经济重心已经南移C.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D.南方手工业不断发展11、 《蒙古秘史》中对12世纪的蒙古草原有这样的记载:有星的天旋转着,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掠财物;有草皮的地旋转着,全部百姓反了,不卧自己被儿里,互相攻打;直接改变这一局面的事件是13世纪初的( )A.忽必烈建立元朝B.铁木真统一蒙古C.蒙古族进攻西夏D.元朝统一了全国12、 以下关于元朝统一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家分裂、战乱频繁的局面B.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C.游牧文明征服农耕文明,历史出现大倒退D.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融合达到了新高度13、 观察下图,图中现象带来的影响是A.“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B.“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C.“苏湖熟,天下足”D.“机工出力,机户出资”14、 词是宋代的主要文学形式之一,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有A.白居易B.施耐庵C.苏轼D.汤显祖15、 七年级3班的历史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了一本史书,介绍它为:历时19年编撰,记述了1300多年的历史,这部史书“鉴于往亊,有资于治道”,皇帝也为此书赐名;该史书是( )A.《史记》B.《资治通鉴》C.《农政全书》D.《本草纲目》16、 “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与这首明朝军歌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岳飞抗金B.戚继光抗倭C.郑成功收复台湾D.左宗棠收复新疆17、 长城和大运河是书写在中华大地上的一个“人”字;以下两首评价长城和大运河的诗句,涉及的观点较为合理的是( )长城大运河奉使蒙恬工力拙,过秦贾传论言该;当时北客难游牧,今日南人任往来; ——【清】佚名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A.辩证的观点B.积极的观点C.消极的观点D.片面的观点18、 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的是A.明太祖B.建文帝C.明宪宗D.明成祖19、 明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斗争最尖锐、对后世影响也最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统治长达276年的大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推翻明王朝的起义是( )A.陈胜吴广起义B.李自成起义C.黄巾起义D.黄巢起义20、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宋元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国家的产生与开疆拓土B.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21、 明清治国者有特别发达的专制智慧:“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一个铁桶;二曰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下列选项体现该智慧的是A.八股取士B.对外开放C.闭关锁国D.大兴文字狱22、 清朝时期,徽调不断汲取京调、汉调等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形式,兼容并蓄,融会贯通,逐渐形成的新剧种是( )A.杂剧B.京剧C.秦腔D.昆曲23、 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同时还在哪一地区建立行省( )A.西藏B.内蒙古C.台湾D.新疆二、综合题24、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它对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制度的创新也为一个政权的长治久安提供了制度保障,历朝历代在制度的改革方面都有独到之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战斗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材料三:《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荫(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材料四:“(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赵翼(清)〔1〕材料一中图①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到唐朝时期发展为什么制度?〔2〕依据材料二说出赵普认为自唐以来“战斗不息,苍生涂地”的原因是什么?为达到“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目的,北宋在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3〕材料一中图③哪个机构是负责军事事务的?为实行对全国的有效统治,该朝代首创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4〕材料三反映出明朝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在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5〕材料四中“军机大臣”属于清朝哪一机构?清朝史学家赵翼说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6〕根据材料一中四幅图示及其他三则材料分析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趋势?25、 看图识史清朝初年,台湾郑氏集团和清政府在收复失地、平定边疆方面各有作为;虽然出发点不同,但站在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视角,他们可谓“异曲同工”,都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1〕看-看:请把图中四位历史人物与他们的历史功绩连线;〔2〕想一想:“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康熙皇帝的这副挽联是站在什么视角评价郑成功的?根据所学,你如何评价康熙时期统一台湾?26、 2020年6月10日是我国第15个文化遗产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文学上有大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文学之美】材料一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奏出了唐宋元明清时代艺术的最强音;并且超越了它们本身的意义,成为各自时代的一种艺术符号,形成了中国文化内在的规律性,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内在美;(1)在众多的唐朝诗人中,有一位诗人的诗歌达到了通俗的最高境界;这位诗人是谁?又有哪位诗人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状况,被誉为“诗圣”?(2)在中国的“四大名著”中,有一部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这部小说的名称是什么?【科技之美】材料二 英国哲学家、思想家培根说:“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摘自《中国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下册)(3)材料中所言的我国古代“在战争中”、“在航海方面”的重大发明分别指什么?【品德之美】材料三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亮点;中国抗击疫情的技术、标准、经验等经受住了检验;中方根据不同国家需求,积极与国际社会分享,及时将中国经验分享给全球180多个国家和10多个国际组织;(4)明朝时期哪一部著作被称为“东方医药巨典”?(5)根据上述材料,请谈谈当代青年如何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与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