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与启示.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511411893
  • 上传时间:2022-09-1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14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与启示一、国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研究综述1、国外研究概况Goodrich > Pearce、 Phelps、 Calantone > Echtner 和 Ritchie 以及 Milman 和Pizam研究了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 认为旅游感知形象与旅游者或 潜在旅游者的行为动机、旅游决策、服务质量的感受以及满意程度等因素存在密 切关系[11-16]Mayo认为旅游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景色、 气候和等方面的差异[17] Anderssen和Collberg也作了类似研究,发现目的地的感知形 象存在8种属性差异[18] Goodrich则对旅游者关于旅游目的地感知和判断的 相似性做了评估,发现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在娱乐和文化生活模式方面有 相似性影响因素[19]Po-Ju and Deborah在调查中发现,旅游目的地形象主要 取决于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的行为和人口等统计变量 [20] o态度、行为和社会阶层方面的文化差异,会影响旅游形象的感知[21,22],在旅游目的地吸引下,在 旅游客源国的影响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的旅游者会产生不同的旅游满意 度;收入较低和水平较低的旅游者、低层社会的旅游者、老年旅游者对旅游形象 感知的期望较低,会认为到国外度假是奢侈消费,因而旅游满意度较高。

      由于旅游决策归因于目的地形象,国外许多研究者试图解释影响选择目的地 感知形象的因素,Crompton的实证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形象因素都会影响旅 游决策[23]旅游形象的感知属性,可以通过感知的目的地之间的类似性, 识别旅游目的地形象相对于其他目的地形象的优势与劣势 [24-31] John认为通过RG对旅游感知形象进行评估,避免了其它方法所产生的固有偏见,使旅游感知形象更利于解释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各自特有的旅游环境结构, 更有可能成为决策的相关因素[32]Dann. Crompton、Iso-A-hola 、Uysal 和 Jurowski 则根据推拉,认为旅游者以及潜在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从本质上受制于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形象,理解旅游者所感知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能够有助于更好的研究旅游 者以及潜在旅游者行为动机以及相关因素[33-36]2、研究倾向(1)注重对旅游形象感知类型的研究Gunn把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形成的旅游感知形象概括为原生形象和诱导形象,原生形象指潜在旅游者还未到旅游目的地之前所形成旅游感知形象, 而诱导形象则在旅游者实地旅游之后形成[37] Fakeye和Crompton在止匕基础上,进一 步把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所形成的旅游感知形象概括为原生形象、 诱导形象和混合形象[38]。

      Gartner在旅游感知形象形成过程的研究中,把旅游感知形象分为 明显诱导、隐藏诱导、自主原生等 8个类型[39] Gartner和Hunt在旅游感知 形象变化的分析研究中指出,由原生形象和诱导形象构成的混合形象,决定着旅 游感知形象在非本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变化[40] Echtner和Ritchie为了构建更 为精确的旅游感知形象,衡量旅游者所形成的海外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 分析了许多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类型特性,对旅游感知形象评估起了很大作用 [41]Baloglu和Brinberg则提出了旅游形象情感模型, 运用了 Russel等提出的情感环绕丛模型,由于旅游目的地的积极与消极形象的差异, 旅游感知形象的情感模型可以作为旅游市场战略定位手段[42-46] Robert认为旅游感知形象是心 理预景,只有积极的旅游形象才能影响潜在旅游者, 可以运用分类法对旅游目的地积极的感知形象进行分析[47]只有当积极的形象对旅游者的影响超过了消极 形象的影响时,潜在的旅游者才会选择该旅游目的地[48]由于旅游感知形象具 有持续性,形象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一段时间一般不会改变[49];实际上,旅游感知形象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在形成旅游目的地因素改变后, 仍可持续相当时间;同时,由于潜在旅游者的体验经历、文化背景、地理缘源、对 目的地的熟悉程度、以及对目的地的期望值不同,因而对目的地形象感知也会有 所不同或改变。

      2)强化对形象感知的行为模式的研究Carmen等认为大多数旅游者在旅行时,会选择一个以上的旅游目的地,然 而,对多目的地旅行的感知模式结构研究仍相当薄弱 [50] Lue、Crompton和Fesenmaier关于多目的地旅行的感知行为模式研究,以及 Lue、Crompton和Stewart对特定地区的多目的地旅行的感知行为模式的实验性研究,证实了许多因 素与多目的地旅行的感知行为模式有关[51,52]Seyhmu前Ken发现不同的旅 游目的地形象,在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中存在明显差异[53]尽管大量研究都认 为旅游形象的感知研究对旅游地形象起着重要作用,旅游感知形象着旅游行为选 择,但衡量旅游目的地的最主要特性仍需探讨, 研究旅游感知形象、预测旅游者旅游感知选择行为模式仍需深入[54-58] Joseph和Chenting在此基础上,运 用消费研究中的自我概念,解释了旅游形象感知的行为基础,建立了旅游目的地 感知形象自我协调的综合旅游行为模式[59]二、国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研究综述近年来,我国旅游学者在吸取了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拓展了旅游形象感知的理论领域,特别对旅游形象设计的概念、涵和营销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实证研 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林炎提出了旅游形象设计是我国旅游城市面临的新课题 [6 0];传康在旅游形象设计的实践中,提倡抓住地方文脉进行形象设计导入,并将 形象识别理念引入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中[61])呆继刚认为旅游者感知的旅游形象受到感知距离和目的地的人文事象等因素的影响 [62];王家骏认为,如果旅游感知形象和旅游者的期望与偏好之间差异性越大,潜在旅游者选择的可能性越 小,而同一性越大,中选机率会增大[63];吴必虎等则对居民的旅游目的地行为 进行了研究[85];飞帆介绍了旅游形象地研究在西方的掘起[64];安等则提出了 旅游感知形象的策划设计、和旅游感知形象评价指标体系,认为形象感知策划是 多学科、多阶段的系统工程[65];屈海林、聂献忠、谷明则分别以、、等城市为 例,探讨了都市旅游形象营销的思路[66-69];蕾蓄则系统地介绍了旅游地形象 策略的理论与实践[70];王磊等从旅游主客体的角度,探讨了实际发射性、传播 发射性、个体化、社会化等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旅游形象感知的主客体关系 [71];宋章海从旅游者感知出发,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可感知性与不可感知性, 提出了正确运用旅游形象要素进行营销策划的观点 [72];朝武等则探讨了旅游形象 感知策划的系统组织程序,提出了旅游形象策划的参与型组织模式 [73] o三、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启示国外同类,从研究而言,主要集中在形象感知的因素、形象感知类型、形象 感知行为模式、形象感知营销的研究等方面;从研究而言,不但有定性研究,而 且有定量研究;从技术方法而言,不但有单因子,更有多因子分析,有的还运用 了 GIS及SPSS?研究手段;从研究区域而言,不但有国旅游形象的感知研究, 而且有跨国多目的地的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从研究结果而言,相当的研究结果依赖于市场抽样调查数据,结果分析具有客观性,主要为旅游营销管理提出市场定 位战略国同类研究,从研究容而看,主要是对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策划研究;从研究方法而言,大多是对旅游形象策划的定性研究,对定量研究则处于起始阶 段;从研究区域而言,只局限于对国和区域性旅游形象的策划及设计研究; 从研究结果而言,相当的研究成果是从区域性旅游市场开发, 具有主观性,主要为地 方政府和的战略提出建议及对策。

      总之,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主要的问题在于:①目前国主要着眼于旅游地形象策划等应用性研究, 方法上仍有不少因循企 业CIS模式,研究方法缺乏创新,建立在比较翔实的相关样本调查和实验数据基 础上的定量化研究还很不够②不少地方的形象策划实践往往局限于某种创意式的宣传口号的提炼和虚拟环境的构建,忽视了与目的地的物质景观实体的视觉设计的统合③鲜有旅游目的地真正注意不断跟踪形象策划推广后的市场评价与反馈, 缺乏对目的地形象的动态管理④国外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理论与方法尚未成熟, 特别是在旅游地形象的生成机制、行为效应等方面研究尤为薄弱参考文献:[1] Goodall,B.How Tourists Choose ir Holidays:An Analytical Framework[A].In Marketing in the Tourism Industry:The Promotion of Destination Regions[C].edited by B.Goodall and G.Ashworth.London:Routledge,1990,pp.1-17.[2] Gartner,L.Image Formation Process[A].In Communication and Channel Systems in Tourism Marketing[C].edited by Muzaffer Uysal and Daniel R.Fesenmaier.New York:Haworth,1993,pp.191-215.[3] Fakeys,P.C.,and J.L.Crompton.Image Differences between Prospective,First-Time,and Repeat Visitors to the Lower Rio Grande Valley [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1,30(Fall):10-16.[4] Boulding,K.The Image.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M].1956.[5] Gartner,C.M.The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J].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1991,2(2):2-12.[6] Chon,K.S.The Role of Destination Image in Tourism:A Review and Discussion[J].The Tourist Review,1990,2:2-9.[7] Moutinho,L.Vacation Tourist Decision Process[J].The Quarterly Review of Marketing,1984,9(spring):8-17.[8] Woodside,A.G.,and S.Lysonski.A General Model of Traveler DestinationChoic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9,16(winter):8-14.[9] Um,S.,and J.L.Crornpton.The Roles of Perceived Inhibitors and Facilitates in Pleasure Travel Destination Decision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2,30(3):18-25.[10] Gensch,D.H.Image-Measurement Segmentation[J].Journal of Marketi。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