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对台政策中的公众舆论因素分析:以1958年台海危机为例其它哲学论文.doc
7页美国对台政策中的公众舆论因素分析:以1958年台海危机为例_其它哲学论文 [摘 要]选取发生在1958年的第二次台海危机为案例,通过对艾森豪威尔政府处理台海危机的具体决策过程的细致考察,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公众舆论在美国对台政策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在危机爆发的最初阶段,公众舆论对台海危机可能引发中关之间的战争的高度担忧,使艾森豪威尔政府处理台海危机的难度加大,不得不将重点之一放在平息和引导公众舆论方面危机的第二阶段,在公众舆论压力下,艾森豪威尔政府试图寻求避免因沿海岛屿问题而卷入,中突的解决之道;最后阶段,艾森豪威尔决定派国务卿杜勒斯亲赴台湾,以公众舆论为主要理由之一,最终压蒋介石从沿海岛屿收缩兵力,并保证今后不主动挑衅大陆 [关键词]公众舆论;美国对台政策;1958年台海危机 在美国对华政策的决策过程中,公众舆论在其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这是一个既复杂又微妙的问题要真正认识公众舆论对决策的影响,需要对决策过程的细节进行仔细的分析本文以1958年第二次台海危机为例,利用相关的档案资料和当事人的回忆录,通过对艾森豪威尔政府处理台海危机期间的具体决策过程的细致考察,力图从实证的角度探讨公众舆论因素在美国政府对华决策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
1958年8月23日中午12点,中国人民解放军向金门国民党守军发动大规模炮轰,沉寂三年多的台海危机再度爆发由于炮击的突然和猛烈,金门完全被人民解放军的火力彻底封锁,国民党一时之间十分慌乱8月27日蒋介石向艾森豪威尔发去一封“心急如焚的来信”,请求美国介入 收到蒋的信件后,8月28日,国务院、国防部和中央情报局召开联席会议,研商台海局势及对策第二天,各方与艾森豪威尔在白宫再次举行会议讨论各项方案 经过仔细讨论,艾森豪威尔批准了为国民党补给船队进行护航的计划在讨论护航计划时,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特文宁(Twining)特别提出必须考虑到护航舰队遭到攻击造成伤亡可能对美国公众和国会造成的不利影响出于这一担心,艾森豪威尔最后决定护航将仅限于“国际水域”也就是说美国的护航行动将只护航到离金门海滩3海里的地方为止在实际的护航行动中,第七舰队司令一再提醒护航舰队谨慎从事,不要与大陆发生炮击,因为他们的炮声全世界包括联合国大会的会场都能听到,护航的目的只是运送物资,不是要发生冲突 9月4日,艾森豪威尔授权杜勒斯在罗得岛新港发表一个声明9月11日,艾森豪威尔就台海局势发表面向全国的电视广播演说,这是一个照顾到方方面面、有意含糊甚至互相矛盾的演讲。
不同态度的人都能从中找到符合自己愿望的段落或词句或作出符合自己的解释和理解广播讲话虽然言辞严厉,表明“不会有任何姑息”,但同时又强调“不会有任何战争”这种看似矛盾的表示正好反映了艾森豪威尔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矛盾心理一方面,美国必须在危机面前表现出坚定和勇气;另一方面又要顾及公众舆论不愿因沿海岛屿而卷入台海战争的强烈愿望,因而要提防在支持蒋介石防守金门和马祖的政策上走得太远,承担过多的义务 杜勒斯和艾森豪威尔的讲话使美国公众对中美之间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危险的紧迫感陡然增加正如《华尔街日报》的一篇社论所评论的那样,许多美国人被美国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弄糊涂了公众舆论对因金门、马祖而与中国发生大规模的战争的担忧明显增强,反对美国卷入战争的呼声升高,媒体对中美可能爆发战争前景关注程度急升 1958年9月进行的一次盖洛普民意测验显示,只有18%的受访者赞成美国应该为金门和马祖而不惜与共产党中国一战73.78%的人认为首先应该在联合国里寻求可能的解决办法34.71%的受访者认为蒋介石想借沿海岛屿将美国拖入与中国的战争,借此恢复他在中国大陆的统治权,不同意这一看法的只有28.77%,其余则没有表示意见。
杜勒斯发表新港声明后,从9月4日到7日短短几天里,白宫收到了640封公众来信来电,其中470封来信来电要求总统不要卷入这场战争,89封要求提交联合国讨论这一问题,只有39封来信来电明确支持总统防守金门和马祖 《纽约日报》发表社论指出:不应该协防沿海岛屿,美国没有义务协防它们对我们来说,对蒋介石来说,或者对共产党来说,沿海岛屿确实不值得引发一场大规模德战争”沃尔特·李普曼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评论指出:美国政策的基础是谎言,保卫沿海岛屿同保卫台湾有关联也是谎言,而蒋的政府有朝一日能重返大陆则是更大的谎言极为清楚的是,蒋认为机会来了,并且决心要抓住它,这将使美国陷入一场在中国大陆的战争《华尔街日报》的社论则要求美国从危险的立场中脱身杜鲁门时期的空军部长托马斯·芬勒特(Thomas Finletter)尖锐地批评艾森豪威尔处理台海危机的政策,表示“那种声称金门对保卫美国的安全至关重要的说法简直是一派胡言”《纽约日报》报道,在白宫和国务院收到的50000封公众来信中,80%反对美国防守沿海岛屿 9月25日,前国务卿艾奇逊对杜勒斯的新港声明逐一加以抨击,表示:“美国似乎由于失去知觉和漠不关心,而被吹向与中共的战争,而此一战争没有朋友及盟国支持,也没有诉诸于人民公决,此一争端不值得丧失任何美国人的生命。
俄勒冈州参议员摩斯认为美国被国民党政府拉进战争还有参议员宣称,“美国正在被一个独裁者,一个被逐出中国大陆的军阀,从后门拖进一场战争国会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民主党参议员西奥多·格林(Theodore F.Green)致信艾森豪威尔,对种种迹象显示美国可能因沿海岛屿而卷入战争的危险表示非常担忧,他认为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对于台湾本岛和美国的安全不是至关重要的,认为“美国人民不会支持美国卷入保卫金门的战斗”,要求若有因沿海岛屿而卷入战争的危险时,应立即召开国会进行商议最后他表示,原本可以在召集外交委员会的成员寻求一致的意见之后,再向政府提出,但为了不影响中美在华沙的大使级会谈及避免被误认为是竞选的政治策略,故以信件的方式向总统提出建议国会中民主党的重量级人物如约翰·肯尼迪、曼斯菲尔德、山姆·雷伯恩以及林登·约翰逊等也都拒绝支持政府的危机政策 总之,公众舆论对台海危机可能引起战争的高度关注和担忧,成为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一个棘手问题,使艾森豪威尔政府处理台海危机的难度加大,不得不将重点之一放在争取和引导公众舆论方面 面对公众舆论的压力,杜勒斯不得不极力为自己辩护,以缓解舆论的压力并引导舆论他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台海危机这样的情况下,“我当然认识到,一个需要作出这种严重决定的政策,应当在切合实际的范围内得到美国人民的支持,这是必要 的。
但是我也知道这样的事实:在作出最后决定时发生作用的因素是这么微妙,常常不为公众所知,以至总统和他的主要顾问们负有一种不能同公众分担的责任他表示“我认为舆论总是很重要的,因为显然,如果没有舆论的支持,就不可能有效地执行公共的政策”针对公众大量来信的绝大部分反对因沿海岛屿而与中国发生战争的情况,杜勒斯多次在记者招待会上做工作以打消公众担忧:“我可以向你们保证,没有人比艾森豪威尔总统更不希望发生战争的了 “如何避免战争的问题是一个复杂得多的问题,而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艾森豪威尔总统在如何进入战争以及如何摆脱战争方面不比任何人知道得少……另外有些人说:‘让我们不要仅仅为了金门、马祖而发生战争’我们同意这个意见我们不打算只是为了金门和马祖而发生战争如果全部情况就是这样,那就不会有任何问题了问题是,你怎么在受到进攻的开端时防止退却逐渐发展下去?问题就在这里,这是一个极难估计的问题 从这一阶段美国对台海危机的态度变化来看,公众舆论的影响清晰可见一方面,艾森豪威尔由于担心国民党的士气和心理影响,决定动用美军对国民党进行后勤支援另一方面,由于顾及到公众舆论,艾森豪威尔在护航问题上强调限定在“国际水域”范围内,极力避免事态的升级;在指挥权问题上强调任何美方的军事行动都必须经过总统的批准才能实施,以防止擦枪走火;为了平息公众舆论的担忧,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多次发表讲话表示不会“仅仅”因为沿海岛屿而卷入战争。
这当然不仅仅是对公众的敷衍而已,事实上,对公众舆论的担忧成为艾森豪威尔最终谋求从沿海岛屿脱身的重要原因 在暂时处理了这些紧急事态后,美国开始考虑如何永久性地解决沿海岛屿问题,以避免一再地被迫卷入危机美国对蒋介石既守不住这些岛屿又不愿意放弃沿海岛屿的顽固态度感到非常恼火艾森豪威尔将沿海岛屿问题比喻为“和平方面的一根芒刺”,表示必须想办法拔掉这根芒刺;副国务卿赫脱则称蒋介石顽固的将沿海岛屿与台湾本岛的存亡联系在一起简直是一种“病态的心理”解决之道就是说服蒋介石放弃或者至少是看轻沿海岛屿 艾森豪威尔认为“三分之二的世界舆论和50%的美国国内公众舆论是反对我们目前所采取的政策的”但是令他烦恼的是仍然找不到好的途径来说服蒋介石重新审视他的死守金、马的政策对蒋介石施加压力轻了没有效果,重了又怕他反弹 9月13日,杜勒斯会见台湾驻美大使叶公超,他表示,美国目前的护航政策受到了国内舆论的反对,政府的压力很大,艾森豪威尔总统需要动用其全部的影响力才能将国内公众舆论稳住他强调:“我们不可能在没有国内公众舆论以及某种程度的国际舆论的支持的情况下操作在民主制度下要做一件事的话有必要得到这种舆论的支持他和艾森豪威尔总统都认为将这么多的军队放在沿海岛屿上是“十分愚蠢和完全疯狂”的举动,令人无法理解。
9月19日,美国驻台大使庄莱德(Drumright)向杜勒斯报告,认为劝说蒋介石放弃沿海岛屿完全不可能美国如果执意要做,可能引起台湾的动荡杜勒斯抱怨说:“国民党中国显然一点都不体谅我们在国内面临的严峻的公众舆论压力,以及我们必须照顾盟国的情绪杜勒斯在给庄莱德的训示中强调必须“使蒋意识到美国政府在公共关系上所面临的十分困难的局面我们无法推行一个缺乏公众舆论支持的政策许多美国公众认为台海危机不过是为了两个遥远的小岛屿,根本不值得为它们进行一场核战争在这种局势下美国民众除非确信已经穷尽了所有合理的避免战争的努力,否则是不愿意支持政府进行任何看起来是好战的行动的要使国民党中国的领导人明白,他们必须与我们合作如果失去了美国的支持,中华民国要维持它的地位将困难十倍 9月25日,副国务卿赫脱致电庄莱德务必敦促国民党采取克制的态度以避免危机升级,“世界舆论和相当部分的美国公众舆论反对为了守卫(沿海)岛屿而开战这使得美国和国民党中国必须显示寻求和平解决问题的意愿和决心在对迄今为止所采取的有限的行动寻求公众舆论支持的努力中,我们这里已经遇到了严重的麻烦你应该向国民党政府的领导人强调,如果他们在世界的眼里显得是想要并且积极寻求扩大冲突的话,那将是对他们自身利益的致命损害。
但是这些私下的建议或劝告对蒋介石没有效果国民党方面对美国所谓公众舆论压力不以为然台湾行政院长陈诚对庄莱德表示,公众舆论虽然重要,但美国政府不应该为舆论所左右,而应该通过公开讲话和私下谈话的方式来引导公众舆论 私下劝告无效导致美国公开施压杜勒斯在9月30日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公开表示:“如果在那个地区有了看起来相当可靠的停火,我认为,在这些岛屿上保持这批为数不少的部队就是愚蠢的我以前就认为,把这些部队放在那里是相当愚蠢的,而且象我刚才所说的,如果有了停火,我们的判断,甚至是军事上的判断,就是,使这些部队继续驻扎在那里不是明智的,也不是谨慎的 这种公开场合的严厉用词充分流露出美国方面对蒋的顽固立场的恼火媒体纷纷认为这标志了美国对台政策的转折据驻台大使庄莱德报告,杜勒斯的讲话在台湾引起了“不稳、不安、不宁”国民党金门前线也向蒋报告杜勒斯的讲话在守军中引起了慌乱和紧张中国大陆方面也在告台湾同胞书中说“美国人总有一天肯定要抛弃你们的杜勒斯9月30日的谈话,端倪已现” 杜勒斯的公开讲话一出,台湾被迫作出强烈反应,以维持国民党政府的形象和军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