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2016学年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
11页福建师大附中 2015-2016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模块测试高一历史必修一(满分 100 分,完卷时间 90 分钟)A 卷(满分 50 分)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有 5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是正确选项,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 ”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B.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2. 《说文解字》解析说:“宗,尊祖庙也 ”也就是说,宗法的本意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 )A.财产 B.血缘 C.信仰 D.地域3.“(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 514)晋之宗家祁倶孙,叔向子,相恶于君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各令其子为大夫晋益弱,六卿皆大。
”“(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 299)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 ”以上材料表明A.秦朝开始设郡县 B.秦之前郡县制已经在全国普遍实行C.秦统一中国以前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 D.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4. 秦朝创建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②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③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④这一体制维持两千多年并不调整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②④5.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材料反映了A.世官制的沿革 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 C.察举制的弊端 D.门第成为选才标准6. “比之隋朝和唐朝的统治者,宋朝统治者接受更多的后备人员进入官僚体制,并为那些适合在政府的某个职位上工作的人提供丰厚的薪金他们甚至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 ”这种做法A.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B.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效率C.减少了政府财政支出 D.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7.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8.为对辽阔的地域实行有效的控制和治理,元政府决定实行 ( ) A.郡县制度 B.郡国并行制度 C.行省制度 D.三省六部制度9.下面四幅反映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正确是( ) A B C D10.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正确顺序是( )A.察举制——科举制——世官制 B. 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C.科举制——世官制——察举制 D. 世官制——科举制——察举制11. “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若再现邓世昌带领中国海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选择的素材是( )A.三元里人民斗争 B.平壤战役 C.黄海战役 D.威海卫战役12.《资政新篇》载:“倘中邦人不自爱惜,自暴自弃,则鹬蚌相持,转为渔人之利,那时始吾兄弟不和外人欺,国人不和外邦欺,悔之晚矣!”洪仁玕这句话是鉴于( )A.天京变乱的教训 B.不发展资本主义的教训C.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教训 D.不接受《天朝田亩制度》的教训13. “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口,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
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 ”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 )A.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 B.英法联军攻陷广州C.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 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4.洪秀全尊奉“皇上帝” ,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 ;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 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15.《申报》 “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滨蜀不靖,犹如诸侯相侵伐也 ”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6. 1922 年中共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其主要内容是( )①推翻帝国主义压迫 ②打倒军阀 ③统一中国 ④平均地权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7.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18.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 。
这是董必武同志 1961 年写的怀念战友的诗句诗中的“会”指的是( )皇权年代皇权年代皇权年代皇权年代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 .中共三大 D.中共七大19.下口号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是 ( )A. “废除二十一条” B. “拒绝和约签字” C.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D.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20.右图是一位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 依据图示判断,这位同学的研究课题最有可能是( )A.辛亥革命 B.毛泽东开创中国革命的新道路C.抗日战争的战略大反攻D.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21.1933 年到 1937 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属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重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 试图消弱各地军阀的实力22.1937 年 2 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等主张这表明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B.中国共产党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交给了国民党C.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D.中国共产党内出现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倾向23.蒋介石密电:“徐州李长官、李副长官并转所属各总司令、各军团长、各军、师长:查第二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被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儿庄胜利足为表征 ”下面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第二期抗战开始”表明当时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B.中国军队采用了运动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作战方式C.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D.台儿庄战役创下了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24.在原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摆放着的台历,它用黄铜铸成,透过历史的尘埃还能看到上面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 作为历史它在此定格成为永恒它的寓意是 ( ) A.清政府统治结束 B.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结束C.日军占领南京并进行大屠杀 D.南京光复,抗日战争胜利 25. 下表为 1949 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务院领导人构成表。
这说明( )A.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府 B.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C.共产党不居于领导地位 D.是多党制政府26. 新中国实行的既能体现民族平等,又能保证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制度是( )A.民主改革 B.和平共处 C.政治协商 D.民族区域自治27. “文化大革命”中,实际上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的是( )A.红卫兵运动 B.上海造反派夺取了上海市的党政领导大权C.革命委员会形成党政合一、政企合一的一元化领导体制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没有举行过一次会议28. 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 )A.中共八大召开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C.中共十三大召开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29.把“依法治国”写进我国《宪法》的是在( )A.中共八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D.中共十五大30.2008 年 11 月 3 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应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邀请,率团访问台湾。
访台期间,签署了四项协议,有力促进了两岸直接“三通” “三通”指的是( )A. 通邮、通航、通电 B. 通邮、通航、通商C. 通邮、通路、通商 D. 通信、通电、通路31.1992 年 10 月,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其主要内容是(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 两岸实行通商、通邮、通航C.和平统一台湾 D. 停止对金门等地方的炮击32.国书是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致接受国元首的正式文书右图是新中国第一号国书的局部,该国书的接受国应是( )A.朝鲜 B.苏联 C.印度 D.日本33.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 这表明(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D. “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34.著名的加拿大学者罗纳德·基斯在谈到万隆会议时说:当时“甚至连美国国务院的情报机构也承认,共产主义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所留下的良好印象应该归功于周恩来娴熟的外交技巧。
在万隆会议上,美国的外交又输掉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仗,败在了一个共产主义者的手下 ”这表明( )A.万隆会议帮助一些亚非国家开始摆脱美国控制 B.万隆会议促使许多亚非国家开始正确认识中国C.具有个人魅力的外交家征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