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人教版高中高一语文闻一多红烛赏析.docx
5页部编人教版高一语文闻一多红烛赏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成果,创造光明你的原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作品简介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
红烛也是火鹤的别名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
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化和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学术著作有《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集在《闻一多全集》中,共4册8集,1948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关于闻一多主要研究资料有:《闻一多纪念文集》(三联书店,1980)、陈凝《闻一多传》(民享出版社,1947)、王康《闻一多传》(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梁实秋《谈闻一多》(台北传记文学社,1967),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人民日报1980年2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