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doc
9页《烛之武退秦师》【教材分析】对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通过对课本文言知识的学习,能够举一反三,形成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力,并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文言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从作品中汲取民族智慧《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古代记叙散文 《烛之武退秦师》也是学生升入高中后接触到第一篇文言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标主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基于这种理念,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探究,疏通词句,质疑问难,合作研讨;然后再重点突破,发现创新同时要指导学生动脑动手编制语文知识卡片,积累文言知识教学目标】主要目标:1、能够理解烛之武的说服技巧; 2、能够理解烛之武、秦公、晋文公等人物的形象特点 3、能够掌握《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特殊句式等教学重点】 1、《烛之武》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烛之武的形象意义 【教学难点】 烛之武的说服技巧 【教学内容点】一、艺术特色: 1、伏笔与照应 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这一事件的发生于秦毫无关系,这就为下文的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伏笔。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二军既是联合,却又不驻军一处,暗示出亲近联盟并非铁板一块,还是有机可乘的后文由烛之武揭示出秦晋有“朝济而夕设版焉”的一段历史,暗合两国联盟的虚弱由此,郑国解围,秦晋兵退就顺理成章了 2、跌宕起伏本文虽只有三百字左右,但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例如亲近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倾覆在即,佚之狐的推荐令郑伯看到一线希望,读者以为谋臣必慨然出使挽狂澜于即倒,岂料,烛之武因为长年不被重用,心中存在抑郁难平志气,淡然而辞,顿有手足无措之感而此时郑伯引咎自责,又增添了剧情的戏剧性直至烛之武“许之”读者始知虚惊一场而本文的最后一段也同样有如此妙处总之,一张一弛,曲折有致,既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又能紧扣读者的心弦 3、详略得当 本文重点的烛之武说退秦师,而对攻郑、退兵等情节只做简略交代,充分展示了主要矛盾 4、说理透辟 烛之武说退秦伯的语言高超、精妙,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在大国诸侯面前从容辞令,寥寥数句,却是面面俱到,字字珠玑,无论是亡郑之弊,存郑之利,还是秦晋历史嫌隙,一字一句切中要处,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二、人物形象:1)烛之武: 1、志士 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3、辩士 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2)郑君:1、善于纳谏 当佚之狐荐烛之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时,他立即抓住这一线希望“从之”,表现了一位君主决策的及时、果断 2、勇于自责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将过错揽到了自己身上 3、精于言辞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郑伯完全站在烛之武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这同烛之武后来站在秦伯场劝其退师的说辞可谓有同工异曲之妙 3)晋侯:(1)贪得无厌,争夺霸权 (2)头脑冷静,一派政治家的风范 三、字词总结: (一)古今异义词 (1)行李: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带的包裹 (2)夫人: 古义:那人 今义:妻子的尊称 (3)以为: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4)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5) 去: 古义:离开,距离 今义:与“来”相对的动作 (二)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 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 (2)夜缒而出 夜,名词做状语,在夜里(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焉用亡郑以陪邻) 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4)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作为边境;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偏远的地方 (5)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形容词做动词,变雄厚,削弱(6)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乏困,形容词做名词,缺少的东西 (7)既东封郑 封,动词的使动,使..成为边疆 (8)若不阙秦 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亏缺 (9)阙秦以利晋 阙,同上;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到好处(三)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句: ①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于君有益 ③且贰于楚也 且于楚贰也 ④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 2、宾语前置句: 何厌之有? 有何厌? 3、省略句: ①晋军函陵 晋军(于)函陵 ②敢以烦执事 敢以(之)烦执事 ③辞曰:臣之壮也 (烛之武)辞曰【教学材料】1、导入材料:课文背景知识讲解(史记+左传)和相关文学常识介绍2、揭示材料(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 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 (2)夜缒而出 夜,名词做状语,在夜里(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焉用亡郑以陪邻) 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4)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作为边境;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偏远的地方 (5)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形容词做动词,变雄厚,削弱(6)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乏困,形容词做名词,缺少的东西 (7)既东封郑 封,动词的使动,使..成为边疆 (8)若不阙秦 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亏缺 (9)阙秦以利晋 阙,同上;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到好处3、强化、检测材料(词类活用)(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劳,形容词的使动;饿,动词的使动(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奇,意动,对……感到惊奇(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日,每日,名词做状语(4)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名词做动词(5)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尖、锐,形容词做名词,坚硬的铠甲;锋利的武器4、回归材料(板书)烛之武退秦师 开端:秦晋围郑 1.示弱发展:临危受命 2.陈弊高潮:说退秦师 3.述利结局:晋军退师 4.揭短【课时安排】3课时1、背景 1课时2、语法:词类活用 1课时或者一个半课时3、正式课 1课时或者一个半课时(预习,加背诵)(课前)一 《左传》 :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著作“春秋三传”:儒学经典“十三经”之三《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史学体例 按记载线索分类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按记载年代分类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二 背景(讲课前,需详看《史记》、《左传·重耳之亡》)(背景大概要讲一节课)1. 重耳流亡历程:19年八国(狄 卫 齐 曹 宋 郑 楚 秦)2. 秦穆公与晋文公关系:翁婿3. 城濮之战:郑二心于楚三 词类活用(详见专题:词类活用,要讲一节课)名词形容词动词做名词♠♠做动词♠♠作状语♠使动♠♠♠意动♠♠四 讲解文章(翻译中强调重点字词)记叙散文(叙事) 短,完整性序幕:背景开端(1):秦晋围郑 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且贰(有二心,从属二主)于楚(状语后置句)也。
晋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函陵,秦军氾南 教师提问:这一段只有短短的25个字,却蕴含了丰富的信息,哪位同学能回答一下这一段提供了哪些信息? (学生答,事件:秦晋围郑,以及事件的起因) 教师分析:“晋侯、秦伯围郑”,两个超级大国加兵一个弱国,类似于2003年爆发的伊拉克战争,美英联军进攻伊拉克且秦国和晋国的关系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比一般的亲密的还要亲密,两国是邻国,而且经常联姻,我们不是常说“秦晋之好”嘛,这关系可比于美英两国亲密多了;好了,找好帮手了,接下来要弄个师出有名总不能一声不吭上来就打吧,理由呢,人家找的很充分,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你看,理由还不只一个,这理由够充分了吧;“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这两处肯定是军事咽喉之地,从军事学角度言,秦晋联军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郑国“危矣”,郑国呢,它该怎么办,是举白旗投降,还是想办法把这两老大哥给请回去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二段,看郑国是如何解决这兵临城下的危机的?发展(2):临危受命佚之狐言于郑伯(状语后置句)曰:“国危矣,若(假如)使(派遣)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辞(推辞)曰:“臣之(取独)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有所怨言】公曰:“吾不能早用子(男子尊称),今急而求子,是寡人(谦称)之过(过错)也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答应)之识大体,爱国家】教师分析: 在这一段出现了三个人物:佚之狐、烛之武、郑伯,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