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笏园文脉 修改稿.doc
9页十笏园文脉十笏园文脉 ——丁锡田家族一、一、 ““四宅四宅””丁氏的祖先及源流丁氏的祖先及源流相传周代姜子牙的长子被封为丁公,他就以封号为姓氏,从此有了丁姓然而丁氏祖 有史可据的,则是世居湖北武昌的远祖丁兴他在元末天下大乱的时候,以铁枪投奔明太 祖朱元璋,明太祖呼之为“黑丁” ,之后他以军功除淮安海州卫百户,子孙世袭定居下来 明初,因沿海边境不时为倭寇所侵扰,便从海州迁来山东其中有的到潍县,有的到了日 照,还有的去了诸城、寿光、黄县等地方但是据《民国山东通志·家族志》记载,潍县 的丁氏家族是日照丁氏的分支, “后人丁山来到了潍县县城,繁衍成族 ”又据王振民主编 的《潍坊文化三百年》记载,潍县丁氏祖上与创作《续金瓶梅》的诸城丁耀亢原为一支, 有共同的祖先②丁叔言在其《五十年回顾》中写道:“始祖兴,湖北武昌县人,以铁枪 从明太祖,征伐有功,调海州卫一世祖山,由海州迁潍,十四传至曾祖致堂公 ”另外有 资料称,丁氏祖居山东青州府苍马山前丁家大村,丁龙泉迁至潍县城东关,生四男:汉鼎、 汉臣、汉羲、汉亨综合以上多种说法,大致可以推测出:潍县丁氏的远祖为湖北武昌的 丁兴,因倭寇侵扰,丁兴子孙后人移居山东各地,其中丁山一脉来到潍县,繁衍分化,逐 渐兴盛,有了后来富甲一方的“四宅”丁氏家族。
丁山一支来到潍县之后,经过十几代的 繁衍,子孙甚众,应该不止“四宅”丁氏这一支据笔者所知,潍坊还有一支支系庞大的 丁氏家族叫“南关丁” ,另外还有一些散佚了族谱、模糊了支脉的分散丁氏 “四宅”丁氏 是潍坊丁氏的代表,是在那个时代富贾一方、代表了当时潍县的经济文化水平的一个大族, 但不能笼统地把所有潍坊的丁氏都归之为“四宅”丁氏,也不便将“四宅”丁氏称呼为 “潍县丁氏” “四宅”丁氏在祖先丁兴之后,又经历了十二世,分别是丁子岩、丁贵、丁纪、丁顺、 丁世美、丁邦敬、丁汝佐、丁讲、丁附青、丁炯、丁庸行、丁克成传至十四世,时光也 到了清代末期,丁廷珍(字致堂) 逐渐以经营土地起家兴盛,地产之广,财富之巨,成为当 时的潍县首富后来几代虽然几次析分家产,但仍是潍县著名富绅 丁廷珍有三个儿子,分别是丁善宝(丁四宅),丁善庆(丁五宅)和丁善长(丁六宅)丁善 宝(丁四宅)家产由丁毓庚继承,有土地四千多亩,房产七百多间,花园一座另有利亨钱 庄和诸城利丰当铺等产业,此外还掌握公用土地两千多亩丁毓庚又有五子,分别是丁锡 彭,丁锡彤,丁锡纶,丁锡田和丁锡铭丁善庆(丁五宅)一支财产由儿子丁毓麒继承,丁 毓麒又有二子,分别是丁锡恒和丁锡章。
丁善长(丁六宅)一支有土地五千亩,房产十余处, 共五六百间,农庄二十余处他只有一个儿子丁毓春,丁毓春没有儿子,过继了四宅丁毓 庚的儿子丁锡纶,字叔言1 “四宅”丁氏不仅是广有土地和房产的大地主和富绅,他们在中国建筑、办学、绘画 史、文献搜集整理等方面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二、二、 ““四宅四宅””丁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丁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①《潍坊文化三百年》 ,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 年 10 月版,第 40 页1、、丁善宝建名园名传天下丁善宝建名园名传天下丁善宝,字黻臣,号六斋,丁氏十五世是丁廷珍的大儿子,在咸丰年间因捐纳巨款 而得到举人和内阁中书之衔他不仅广有土地房产,是潍县的四大豪绅之一,而且能诗会 文,还著有《耕云囊霞》等文集 在建筑艺术方面,丁善宝游历了大江南北,并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购得明代刑部 郎中胡邦依的故居,加以延修改建在这个小小的私人园林中,他延请文友蒯菊畦、刘子 秀、于敬斋三人进行设计,融合了南方的精致细腻和北方的质朴大气两种不同的园林风格, 自成一家,形成精妙质朴,小巧隽永的园林风格光造园就花费了八个多月的时间关于 “十笏园”这一名称的由来,园主曾说园太小,只“十个笏板”大,故名“十笏园” ,又名 “丁家花园” 。
十笏园刚建成时,名家汇集,歌咏不断,安邱的王端麟有《沁园春》一词, 赞曰:“三弓隙地拓开尽,子久云林费剪裁有方塘半亩,镜湖潋滟,奇峰十笏,灵壁崔 嵬,曲榭留云,清泉戛至,野草闲花自栽萧闲甚,是看山已足,五岳归来 ”平度的白永 修有《十笏园题句》曰:“赤栏桥畔水亭西,亭下微风飏钓丝荷叶染衣花照眼,令人错 认铁公祠 ” 赞赏备至,成为当时潍县文人雅集之处十笏园面积仅有 2000 平方米, 但院窄意境阔,园小景物繁,建 有楼、台、亭、榭、房间等,兼 有江南的柔媚和北方的浑厚,不 愧为山东的名园 十笏园西接郭家巷,东、 北是宅院全区分三跨东西跨 都是较为疏朗的园林式庭院中 跨是纯 园林三跨并行,中跨辟园正 如《民国山东通志》所载:“虽 然面积仅二千余平方,共有大小建筑三 1414--1 1 十笏园景色十笏园景色 四十处,房屋六、七十间,但寓意 颇丰 ”其中的大小景观有四照亭、 漪岚亭、小沧浪亭、 蔚秀亭、稳如舟亭、鸢飞鱼跃石刻、回廊石刻、春雨楼、砚香楼、静 如山房、城隍庙碑、秋声馆、深柳读书堂、颂芬书屋、碧云斋等。
如今十笏园中最别具特 色的是郑板桥书画专题陈列郑板桥在潍县任过七年县令暮年是他从政生涯和文学艺术 创作的顶峰时期任职期间,他不仅政绩赫然,关心民众疾苦,在群众中有口皆碑,而且 留下了大量的传说、故事、诗歌和书画印作等遗迹,十笏园中陈列着他的生平事迹介绍和 书画及众1414--2 2 十笏园景色十笏园景色 1414--3 3 十笏园景色十笏园景色 多的碑刻,为研究郑板桥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和文物假山、水池、喷泉、凉亭、曲桥、回 廊、书斋、客房结合在一起,布局严谨,疏密有致,并与石刻、诗题等人文景观相辉映, 使十笏园成为庭院建筑艺术的典型范例14--4 十笏园景色十笏园景色14--5 郑板桥书画郑板桥书画 1414--6 6 郑板桥书画郑板桥书画丁善宝不仅在建筑艺术方面作出了贡献,他还重视文化,略及政治他在授内阁中书 职后,居家苦读,特别爱好诗词,著有《六斋诗存》和《六斋文存》 他还出资帮助贫困学 生,帮他们解决进学后谢师送礼之困,受到“嘉惠士林”的牌匾嘉奖。
丁善长字心臣,号莲峰,是清末潍县大地主丁廷珍的三子,丁善宝的三弟他的乳名 叫“龙” ,其父丁廷珍死后,他和两个哥哥善宝、善庆分开财产这三家家资都是广有田地 房产,仅丁善长这部分就有农庄 20 处,土地以官亩合计,约在万亩以上房产有 10 余处, 共五六百间 丁善长喜好国画人物,他曾高价雇请掖县(今山东烟台莱州)人王华堂,王华堂是位 职业画家,专画工笔国画,尤擅长画人物丁善长请他按照自己的构思绘画,创作整套的 画册如《聊斋》册页 100 余幅, 《长生殿》册页 50 余幅, 《诸神朝天图》册页 12 幅, 《罗 汉》册页 18 幅等其中《诸神朝天图》由丁善长嗣孙丁叔言托人作上序文,用照像版影印 成册,定价销售丁善长还让王华堂创作了一些历史人物图像,上自大舜,下迄宋朝,画 人物共 200 余个,名为《历代画像传》 在每个图像后面,附有一篇略传,又雇请了当时潍 县的书法家王寿伟,逐篇用不同字体写成,甚为工整精致丁善长还雇请潍县有名的雕板 艺人孙仙坡和陈次英,到家中将画像和文字雕刻为木版总共花费了大约四、五年的时间, 将这部《历代画像传》的木雕版雕刻完成后来分四册将木雕版的《历代画像传》印刷出 版。
丁毓庚,是丁善宝的嗣子,科举制度废除以后,他创办了继志高等小学堂,同时出资 捐款作为学校的开办费用,丁氏继志高等小学是潍县最早的私立学校后来他还出资将丁 氏“义学”改为丁氏第二(群化)小学2、丁锡田搜文献传乡邦文化、丁锡田搜文献传乡邦文化丁锡田(1893-1941),字倬千,号稼民,生于光绪十九年(1893),潍县著名文史学家和文献收藏家丁锡田是丁毓庚的第四子他童年在家塾读书,师从韩善甫,自1921年 跟地方学者陈鹤侪学习经史,他勤奋好学,专注求实,爱读史书并致力于古文和地方文 献的研讨这为他后来致力于乡邦文献的收藏、整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3岁时开始在丁 氏第一高等小学校任历史教员,后任丁氏第二小学校长,兼教两校历史曾参加中华教育 改进社,并于1924年赴南京出席该社年会,他也是禹贡学会会员,与史地学家交往甚密 丁锡田一生收藏了许多文史珍本、秘籍,为地方文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酷爱地方 史志,收集、整理并编纂了很多的地方史志丁锡田所收藏和著述的书籍基本上分为乡邦 文献资料和地方史志两大部分,对研究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发展都有 重要的学术价值他师从韩善甫读书多年,深得善甫先生启发指教,1921年又受业于陈鹤 侪。
丁锡田博览古籍,他所搜集的乡邦文献及山东学者著作,已刊印成书的有《潍县文献 丛刊》3卷、 《小书巢》2集,以及《十笏园丛刊》 、 《习盒丛刊》 、 《韩理堂先生年谱》 、 《后汉 郡国令长考补》(被纳入开明书店出版的《二十五史补编》),此外还有个人著作《稼民杂 著》 、 《崂山记游》 、 《赴燕记游》等 丁锡田为保存地方史料和丰富自己的藏书,花费了极大的精力他费尽周折,有时甚 至跑遍全国,或采用高价收购图书,或不惜本钱、不远千里派人抄录珍本善本,或者以互 换的方式收藏文史珍本他一生所收藏的图书,有史、志和文艺类等,种类全、数量多、 品位高,仅收藏珍本书籍就多达几千册如有贾凫西的《木皮子传》 ,刘鸿翱的《绿野斋前 后文集》 ,明版古籍《名山胜揽》、《古今寓言》、《古逸诗裁》、《杨梦山家存诗稿》等 所收藏的许多珍贵稿本,由于流传或年代久远,有的出现简断编残或文字模糊不清的情况, 有的甚至讹舛颇多,丁锡田殚心竭智,逐一校勘、考证、补订到1932年,他苦心经营所 辑录的孤本、珍本已达二三十种这些书主要有:南唐韩熙载的《韩文靖公遗集》 ,明代孙 出声的《针法辩》 ,周亮工的《全潍纪略》 、 《通愤》 ,丁运隆的《潍县全城纪》 ,清代韩梦周 的《理堂先生未刊文稿》 ,郭謇的《潍言》 、 《潍县竹枝词》,朱若宾的《蜩鸣集》,董青的 《咸同潍城纪变》,小竹山人的《三五寇纪》,郑板桥的《潍县竹枝词》,陈介锡的《桑 梓之遗书画目录》、《文石杂记》,宋书升的《旭斋之钞》、《校定甲子纪年》、《初篁 书庐诗草》、《夏小正释义》,张僖的《眠琴阁遗文》,曹鸿勋的《益坚斋诗钞》,刘抡 升的《旧雨草堂诗文钞》,以及不明作者的《潍阳纪事诗》等。
丁锡田广泛搜求乡邦地方志书,以收购、互换、抄录等方式,将山东各县志全部搜集 齐全,还积极参与了地方文化活动和史志的编纂工作1931年,潍县成立县志局,聘请他 为采访主任,他如鱼得水,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之中他奔乡拜老农,串户访儒生,出乡学, 进藏家,足迹踏遍全县民国版本的《潍县志稿》 ,是潍县有志以来内容最全、最详细、最 准确的一本志书, 《潍县志稿》中的“氏族志” 、 “职官志” 、 “职官表”等,便是他将平日所 辑加以补充整理而成的想要把中国浩如烟海的历代方志全部收齐,是一件极其不易的事 情,然而在丁锡田的努力下,山东旧制108县的各种版本的县志几乎全部收全了最后只缺 明万历《潍县志》,后来他听说北京图书馆收藏着一部,硬是派人不惜工本,不远千里, 全部抄录了回来 丁锡田不仅喜爱搜求潍县的地方志,为潍县地方志的搜集整理作出了巨大贡献,还对 其他各地的地方志加以搜集,包括全国各地的志乘、秘籍为此,他甚至远赴新疆,付出 了巨大的财力、精力和不懈的努力据统计,丁锡田藏志凡315种,少数方志且是孤本、抄 本、珍本收集的州志、府志、县志比较全,另外还有《白鹿书院志》、《凤凰厅志》、 《忠武祠墓志》、《舆地广志》、《罗浮山志》、《武夷山志》、《天台山志》、《普陀 山志》、《怀玉山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