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水解酸化池.doc
3页4.6 水解酸化池4.6.1 设计说明水解酸化就是将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有机物,可以取代初沉池的作用,主要用于有机浓度高、SS 较高的污水处理工艺.水解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工艺,可以在短的停留时间和相对高的水力负荷下获得高的悬浮物去除率,并可以改善和提高原污水的可生化性和溶解性,以利于好氧后处理工艺水解工艺并不是简单的,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到污水中有机物的性质,确定水解的工艺设计,水力停留时间、搅拌方式、循环方式、污水回流方式、出水方式等4.6.2 设计参数池深:应大于 4~6m;水力停留时间:5~8h; 污泥浓度:MLSS=10~20g/L; 溶解氧:≤0.2~0.3mg/L;PH 值:5.5~6.5; 水温:≧25℃效果较好;配水:由配水区进入反应区的配水孔流速 v=0.20~0.23m/s;v 不宜太小,以免不均,出水管孔最小直径不宜小于 15mm,一般在 15~25mm 之间水解酸化池的进出水质见:表 4-4-14-4-1 水解酸化池进出水水质表水质指标 COD BOD5 SS进水水质(mg/l) 4009.5 1822.5 346.8去除率(%) 20 15 10出水水质(mg/l) 3207.6 1549 312.14.6.3 设计计算(1)水解池的池体尺寸①水解池容积3max125mHRTQV式中:V——水解池容积,m 3;——设计流量,m 3/h;axHRT——水力停留时间,h。
②水解池高度水解池的经济高度(深度)一般在 4~6m 之间,在大多数情况之下这也是最优的运行范围,故取水解池高度为 H1=4.5m为了保证污水进入池内后能与活性污泥层快速均匀地混合,在池体下部专门设有多槽布水区,其高度为 0.5m池内实际有效高度为:H 2 =H1+0.5=4.5+0.5=5.0m水解池实际总高度为:H =H 2+h=5.0+0.5=5.5m③水解池上升流速校核已知反应器高度为 H1=4.5m,反应器的高度与上升流速之间的关系为: hmRTAVvQ /9.054max 水解池的上升流速在 0.5~1.8m/h 内,符合设计要求④水解池的分格 水解池的有效表面积: 2250.1HVS考虑到有效截面积太大不利于布水,同时考虑到设备检修、池体清洗,拟将水解池分成四格,采用公共壁,联体建造,则每格长为 10m,宽为 6m2)配水系统设计为了布水均匀与克服死区,水解酸化池底部按多槽布水区设计常用的布水系统一般有穿孔管布水器、带反射翼板的单孔反射布水器、脉冲布水器等,为了布水均匀,所以选用带反射翼板的单孔反射布水器带反射翼板的单孔反射布水器采用一管多孔配水方式,沿配水槽槽长方向间隔布置配水干管,管径为 DN150,干管两侧沿槽宽方向对称布置配水支管,管径为 DN100,这种配水系统的特点采用较长的配水支管增加沿程阻力,以达到布水均匀的目的。
每根配水支管下部间隔开有布水孔,布水孔孔径取 25mm,布水孔正对池底,孔口向下距池底 200mm,布水孔两侧安装有 45°反射翼板(导流板) ,使出水均匀散布于池底3)出水系统的设计水解酸化池的出水收集系统与常规二沉池的出水收集系统类似,即采用三角堰汇水槽出水,考虑到水解池为长方形结构,且单池面积过大,所以出水采用多组平行出水堰的多槽出水方式,最终四格池的出水汇集到总出水渠,并经管道流入后续处理设施4)排泥系统污泥排泥的高度应考虑排出低活性的污泥,并将高活性污泥保留在反应器中一般在水解酸化反应器中,污泥层上部的污泥活性较差,而底部又可能截留有无机杂质,所以排泥应在污泥层上部和反应器底部进行,一般均利用静水压排泥,通过排泥管道输送到集泥井①污泥有机部分的产量dkgQSYWeobs /4.23).01(549.82.0)1(01 式中:Y obs—污泥表观产率系数,取 0.2kgVSS/kgBODSo—进水 BOD5浓度,mg/LSe—出水 BOD5浓度,mg/LQ—设计流量,m 3/dη 1—污泥水解率,取 30%②污泥无机部分的产量 dkgCW/10410).328.46(30)(212 式中:C 1-进水悬浮物浓度,mg/LC2-出水悬浮物浓度,mg/L-污泥密度,取值约为 1.0×103 kg/m3P1-污泥含水率,取 99%③污泥总产量W = W1+W2 =234.4+104=338.4kg/d dmPV /17)%98(10.4.3)0( 31 式中: -污泥密度,取值约为 1.0×103 kg/m3P1-污泥含水率,取 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