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docx
4页第 3 节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1 城市设计理论图兰西克在《寻找失落的空间——都市设计理论》中归纳出三种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城 市设计理论, 分别为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同时对应地将这三种理论又归纳为 三种关系,即形态关系、拓扑 关系和类型关系1.1 图底理论 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城市因图底关系的变化,从而分析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律 和方向传统城市的三种实体形态分别为:①公共纪念物或机构 ②主要城市街坊外廊及场地③界定边缘的建筑物主要城市虚体形态:①私密空间和公共通道上的入口前庭②街坊内廊虚体则为半私密性 过渡空间③与 街坊内廊相对的容纳城市公共生活的街道和广场网络 ④与城市建筑形态相反的公园及庭院⑤与河流、河岸、湿地等主要水域特色有关的线形开放空间系统1.2 连接理论 连接理论注重以“线”连接各个城市空间要素这些线包括街道、人行步 道、线形开放空间 或其他实际连接城市各单元的连接要素,从而组织起一个连接系统和网 络,进而建立有秩序的空间结构连接关系建立可分为两个层面:物质层面和内在动因1.3 场所理论 是根据实质空间的文化及人文特色进行城市设计的空间”之所以能成 为“场所”的主要 原因,是由空间的文化属性所赋予及决定的。
2 城市设计的方法城市设计的方法大致可分为:①调查的方法包括基础资料收集、视觉调查、问卷调查、硬地区和软 地区的识别 ②评价的方法包括加权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辨别法、列表法 ③空间设计的方 法包括典范思维设计方法、程序思维设计方法、叙事思维设计方法④反馈的方法政府部门评估、专家 顾问方式、社会评论方式、群众反映第 4 节 城市公共空间1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与类型概念 狭义 :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括街道、广 场、居住区户外场 地、公园、体育场地广义: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如城市中心、商业区、滨水区、城市绿地城市空间具有“物质”和“社会”的双重性 1 公共空间的物质性,强调的是公共空间“质的成分”2公共空间的社会内涵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①公共性 ②生产性 ③公平与公正城市空间承载的多层面内容使其成为城市建成环境的重要载体: 1 活动的设施与场所 2文脉的传承与发展 3 价值的创造与提升3 城市中心3.2.2 中心位置的选择1 利用原有基础原有城市中心地段须充分利用在扩建、改建城市中,必须调查研究 原有各级中心的 实际情况、发展条件,同时分析城市发展对城市中心建设的要求。
对原有 建设应分析情况,合理地组织到 规划中来如果由于城市的发展,认为原有中心的位置不 适当,扩大改建的条件不足,也可考虑重新选 址 2 中心位置的选择良好的交通条件, 便捷服务人民大众 3 适应永续发展的需求城市各级中心的位置应与城市用地发展相适 应,远近结合4 考虑城市设计的要求城市中心地点的选择不仅要分布合理并形成系统, 还要根据城市设计原则考虑城 市空间景观构成,使城市中心成为城市空间艺术面貌的集中 点4 城市广场4.3 不同性质的广场4.3.1 市民广场市民广场多设在市中心,市中心广场在市民广场周围布置市政府及其他行政管理办公 建筑,也可布置 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公共建筑1 应与城市干道有良好的衔接,能容纳疏导车行和步行交通 2 考虑各种活动空间,场地 划分 3 注意朝 向,以朝南最为理想 4 布置有使用功能和装饰美化作用的环境设施及绿化, 以加强广场气氛,丰富广场景 观4.3.2 建筑广场和纪念广场为衬托重要建筑或作为建筑物组成部分布置的广场为建筑广场巴黎罗浮宫广场、纽 约洛克菲洛中心 广场)为纪念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和人物4.3.3 商业广场为了疏散人流和满足建筑上的要求,需要布置商业广场,我国许多城市有历史上形成的 广场。
苏州市 北局广场、玄妙观前广场、南京的夫子庙、上海城隍庙)4.3.4 生活广场一般设置在居住区、居住小区或街坊内面积较小,主要供居民休息、健身锻炼及儿童 游戏游戏活动使 用生活广场应布置各种活动设施,并布置较多绿地4.3.5 交通广场一类是道路交叉的扩大,疏导多条道路交汇所产生的不同流向的车流与人流交通另一 类是交通集散广 场,主要解决人流、车流的交通集散,如影、剧院的前广场,体育场,展 览馆前的广场,工矿企业的厂前 广场,交通枢纽站站前广场4.4 不同形状的广场4.4.1 规则形广场形状比较严整对称,有比较明显的纵横轴线,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主轴线的主要位置上⑴方形广场 巴黎旺多姆广场、意大利维基凡诺城的杜卡广场⑵梯形广场 罗马的卡皮多广场⑶圆形和椭圆形广场 罗马圣彼得教堂前广场4.4.2 不规则形广场平面形式比较自由 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广场4.5 广场的规划设计4.5.1 广场的面积与比例尺度广场的面积 取决于功能要求、观赏要求及客观条件功能要求方面:容载量,疏散量观赏要求方面:有良好的视线、视距客观情况:用地条件,环境条件,历史条件,生活习惯广场的比例尺度 包括广场的用地形状;各边的长度尺寸之比;广场大小与广场上建筑 物的体量之比;广 场上各组成部之间相互的比例关系;广场的整个组成内容与周围环境, 如地形地势,城市道路以及其他建 筑群的相互比例关系。
广场的界面围合 界面围合是广场空间的重要品质角部越少开敞,周围建筑物越多, 其界面往往越连 续,广场围合的感觉就越强4.5.2 广场的空间组织(1)主要应满足人们活动的需要及观赏的要求观赏又有动静之分⑵可适当开合并用,使开中有合,合中有开⑶广场空间的安排要与广场性质、规模及广场上的建筑和设施相适应广场空间的划分,应有主又从、 有大有小、有开有合、有节奏的组合,以衬托不同景观的需要⑷分三个层次,近景、中景、远景近景作景框、平景,能增强广场景观的层次;中景,一般为主景, 要求能看清全貌,能看清细部及色彩;远景,作背景,起衬托作用,能看清 轮廓5 城市街道5.3 街道的长度与比例5.3.1 街道的长度西特建议街道的连续不间断长度的上限大概是 1500m (约1 英里)5.3.2 街道的比例卢原信义如果设街道宽度为D,建筑外墙高度为H,则当D/H〉l时,随着比值的减小会产生接近之感, 超过 2 时则产生宽阔之感;当 D/H<1 时,随着比值的减小会产生接近之感; 当 D/H=1 时,高度与宽 度之间存在着一种匀称之感,显然 D/H=l 是空间性质的一个转折点5.4 街道的规划设计5.4.l 街道空间的设计的基本要求 街道空间的设计需满足的基本要求:1满足交通和可达性 ⑵步行优先的原则 ⑶物质环境的舒适 ⑷空间范围的界定5.5 步行商业街(区)欧洲最早开发步行商业街的城市是德国埃森5.3.3 步行商业街的设计要点 整体连续性,人性化,类型选择和细部的设计。
步行要素应有助于基本城市要素的相互作用,强有力地联系现存的空间环境和行为格局, 并有效的与 城市未来的物质形态变化相联系步行街优点: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交通方面6 城市滨水区6.1 滨水区在城市中的作用 构建城市的作用6.2 滨水区的规划设计 开放性、共享性、交通组织、对城市营销的作用、防洪及环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