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滨海县蔬菜产业发展状况和策略.docx
6页浅析滨海县蔬菜产业发展状况和策略滨海县地处苏北沿海,全境1949.6km2,耕地面积10万hm2,属于北亚热带向南暖温带过渡的气候带,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年均日照时数2236.3h,年平均气温14.1℃,霜期150d,年降水量949.5mm境内有北八滩渠、张弓干渠、南干渠、废黄河、北干渠等东西向河流,有通榆河、响坎河、陶圩河、陆集河、通济河等南北向河流,全境水源充足、生态优美,为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之一,适宜种植的蔬菜种类多、产量高、品质好滨海夏季受台风影响小,冬季低温雪灾少,灾害性气候发生概率较低,发展设施蔬菜产业自然风险小1、产业发展现状1.1蔬菜规模持续扩大近年来,滨海县把蔬菜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截至2019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092万hm2,其中,设施蔬菜0.192万hm2现有永久性万亩蔬菜基地1个,省级蔬菜标准园8个,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7个1.2种植模式相对简单滨海县蔬菜栽培主要有设施栽培和露地栽培2种,其中设施栽培以连栋大棚、冬暖式大棚以及中小拱棚为主,采用春提早、秋延后和越冬栽培模式,主要种植番茄、辣椒、西葫芦、黄瓜等茄果类和瓜类蔬菜,满足冬春市场的需求。
露地蔬菜经过多年的探索以及合理的茬口安排,以大白菜、西兰花、青菜、豇豆、青蒜等应季蔬菜为主1.3特色基地初现雏形滨海县拟重点打造五大特色产业基地,即农业园区、天场镇,重点打造永久性万亩“菜篮子”基地;渠南五汛、蔡桥、正红等镇区水网密布,重点打造菱角、芡实、浅水藕等水生蔬菜基地;城郊东坎街道、坎北街道等,重点打造西甜瓜、茄果类等设施蔬菜基地;S327沿线滨淮、八滩等镇区,重点打造冬瓜、西葫芦、辣椒等蔬菜基地;以及废黄河沿线界牌、八巨等镇区重点打造西兰花、青刀豆等露地四青蔬菜基地目前已建成2hm2以上规模蔬菜基地123个1.4龙头带动订单种植滨海县现有农业龙头企业2家,分别为江苏海大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大公司)和江苏博益生物有限公司海大公司2009年落户滨海,主要从事蔬菜速冻加工冷藏销售该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与农户签订订单收购合同,将销售提前,实行最低保护价托底收购,同时提供全程技术服务,降低农户种植风险,累计带动6041户种植四青蔬菜0.228万hm2江苏博益生物有限公司创建于2010年,主要从事蔬菜速冻、脱水加工,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现代经营模式,通过合作社流转土地、雇佣种植等方式辐射带动农户种植日本大根萝卜、抱子甘蓝等蔬菜,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保姆式服务,带动4279户种植蔬菜0.144万hm2。
2、销售情况滨海县常驻县内人口约100万人(不包括外出务工人口),人均蔬菜年占有量550kg,与全国人均占有量基本持平全县蔬菜总产虽达59.23万t,但是商品蔬菜不足10万t,商品率只有17%,且蔬菜生产淡旺季明显,存在季节性不均、结构性不足和过剩问题特别是每年1~4月,90%的蔬菜需要从外地调运,生产和销售分布严重不均衡县内生产的商品蔬菜70%销往上海及苏、锡、常等大中城市,销售方式主要有4种类型2.1田头低价销售全县60%左右商品蔬菜以此方式销售,共3个环节,其形式如图1图1田头低价销售形式由上海、苏南蔬菜批发市场专业经纪人到滨海县田头低价收购,运送到批发市场,每1kg加价0.8~1.0元(包括运费0.2元,市场管理费、上下力等费用0.2~0.3元,利润0.4~0.5元)批发给蔬菜零售市场(饭店、食堂),蔬菜零售市场再加价1.0~2.0元/kg销售给市民以番茄为例,应季番茄2019年5~6月田头收购价1.4元/kg,经纪人在蔬菜批发市场销售2.4元/kg,零售市场价格为4元/kg;反季节番茄,11月田头收购价4.0元/kg,经纪人在蔬菜批发市场销售5.2元/kg,零售市场价格为7.6元/kg。
2.2田头加工净菜销售滨海县净菜加工企业极少,只有盐城野塘生态农业有限公司1家,共4个环节,其形式如图2图2田头加工净菜销售形式以豌豆苗为例,生产基地采收进入净菜加工车间,667m2产量250~400kg,每100kg蔬菜加工成净菜95kg净菜包装加工费6元/kg,以全年均价20元/kg销往北京、上海等蔬菜公司及蔬菜直销窗口,通过物流运往上海,运费约1.1元/kg,直销窗口以24~26元/kg销售给蔬菜零售市场或饭店、食堂,蔬菜零售市场再加价6~10元/kg销售给市民2.3初加工销售以陈涛镇中涛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该社自建冬瓜初加工车间约2000m2,年加工冬瓜2万t,其流程如图3图3初加工销售形式品相较好、价格高的以田头销售形式出售(单价0.4元/kg,667m2产值2000元,效益1000元)品相不好的运送至初加工车间(运费0.02元/kg),加工成冬瓜糊,按667m2产量5t计,可加工成0.75t冬瓜糊(每1t加工费1000元,由本地务工人员所得)进入自建冷库速冻后,运送至盐城大型冷库存储,运费70元/t,冷储费每月每1t70元,冷储3个月后销售给全国各地的食品加工厂深加工,每1t售价7000~10000元,均价8000元,纯效益3940元(表1)。
2.4订单销售滨海县仅有江苏海大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大公司)和江苏博益生物有限公司2家,合计订单种植面积0.33万hm2左右,以海大公司为例(2019年数据):西兰花667m2产量1500kg,农户直接送至海大公司2.8元/kg,若售给经纪人约2.6元/kg经纪人不加工直接转售海大公司则2.8元/kg,除去运费和人工成本,利润0.1元/kg;经纪人如切割加工后售给海大公司,售价5.6元/kg(每2kg加工成1kg),海大公司付给经纪人的加工费是1.0元/kg,经纪人加工成本0.7元/kg,加工利润是0.3元/kg切割好的西兰花海大公司每年的需求量是2.5万t,目前经纪人能提供的量不足1万t(表2)毛豆667m2产量1000kg,售给海大公司2.8元/kg,售给经纪人约2.6元/kg,经纪人再以2.8元/kg的价格售给海大公司,除去运费和人工成本,经纪人利润0.1元/kg表1冬瓜销售处理费用及利润情况(2019年,露地)表2海大公司订单种植西兰花产业利润分配情况(2019年秋季,露地)海大公司的四青蔬菜国内平均售价7.0元/kg,出口价10.0元/kg,利润10%左右国内主要销往广东、福建、浙江等地的大型连锁酒店、食品加工企业等,国外主要通过货代公司销往日本、韩国、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3、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蔬菜本身具有鲜活易腐、不耐储运,生产季节性强、消费弹性系数小,高投入、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大等特点另外,通过走访调研、分析比对,深刻认识到滨海蔬菜产业发展基础十分薄弱,发展理念、产业规模、技术能力、产品品质、经纪人队伍等在全市均处于落后水平,必须承认差距、正视不足,剖析原因3.1组织化程度低滨海县一直没有专门负责蔬菜技术服务的推广部门和专业人员,县、乡两级专业人才和技术储备基本空白,不能为蔬菜经营主体提供品种技术、市场信息等服务,而且也没有系统的蔬菜发展规划提供正确引导,整个产业发展杂乱无章,在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上均未能形成抱团优势,导致近几年滨海蔬菜产业实际在萎缩3.2政策扶持的精准性差一方面滨海大棚补助比例不超过生产设施投入的1/3,标准偏低;另一方面补助对象大部分为低档次设施,资金用于补助流动性强的小拱棚,既不利于做大做强产业,又增加了监管风险而走访了解到东台、江都、广陵及苏州等地一般补助不低于50%,且均对设施构型有一定的要求,目的是打造持久的蔬菜基地另外,扶持资金未能围绕产业链延伸进行集中配置,导致政策扶持的精准性差3.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蔬菜相较于粮油对基础设施要求更高,但目前田间排灌设施、道路设施总体上按照粮油生产要求设计和建设,不能满足蔬菜生产需求。
2018年滨淮康庄夏季生产的伏缺蔬菜在台风期间因排水不畅而全军覆没,2019年部分基地又因灌溉设施跟不上而受旱,减产70%,损失较大田头预冷、冷链设施不健全,全县仅有4个蔬菜基地具有一定的田头预处理能力3.4生产设施构型不优滨海总共只有不到0.2万hm2的保护地蔬菜,其中大部分为宽度6m以下的小拱棚,保温效果差、机械化操作难连栋大棚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低矮、无集水槽的简易大棚,冬季基本没有保温效果,不能进行越冬栽培,而且强度低,特别容易倒塌滨淮日光温室虽能进行越冬栽培,但内部空间狭窄,农机操作难度大,而且土墙竹木结构强度不高,容易坍塌,后期维护成本高,抗灾能力不强;另外,山东式日光温室土地利用率极低,实际种植面积低于总面积的40%3.5蔬菜产品质量不高目前滨海县尚没有本土的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化生产推进力度不大,虽然也开展了省部级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但实际采标率低蔬菜上农药使用不规范,全县目前没有1个通过认证的绿色蔬菜、有机蔬菜品牌,也没有进行产品分等分级3.6蔬菜产业化程度低滨海县是盐城市唯一没有蔬菜工厂化育苗能力的县,目前专业从事蔬菜加工的省级龙头企业仅海大公司1家,市级龙头企业也只有野塘1家,另有3家具备一定的蔬菜加工或冷藏能力。
本土经纪人队伍也十分弱小,毫无议价权3.7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首先是农技人员技术能力不足,其次部分经营主体诚信缺失,以海大订单种植为例,市场价格比较高的时候,种植户即使和企业签订了订单,仍私下卖给其他经纪人,导致企业收不到产品,而当市场价格低迷时,企业又通过质量、规格等设置技术壁垒,压价收购,最终订单合同沦为一纸空文4、对策与建议第一是健全业务团队专业化的团队是干事创业的前提和基础,滨海将紧抓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契机,尽快理顺职责,组建蔬菜技术服务机构,通过公开招聘和内部选调,尽快打造一个蔬菜技术服务团队,厘清产业发展思路,加强面上服务指导,尽可能快地弥补多年的技术断层第二是优化政策投向在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投入,扩大增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存量资金进行优化整合,使之发挥出乘数效应滨海将对现有现代农业项目申报指南进行优化,降低面积指标,提高质量指标,重点扶持达到或超过省定标准的设施,将补助资金更多地向田头车间、冷链物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等环节倾斜,以提高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对承担公益性职能的设施采取财政全额补助,进一步提升财政资金正向引导作用同时整合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设施、农业科技推广、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产品质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物联网等资金投向,集中力量突破1~2个永久性蔬菜基地,加快蔬菜产业的区域化和规模化经营进程。
第三是培植乡土典型就滨海蔬菜产业现状来看,短期内想实现全面赶超在财力、人力、智力上均缺乏支撑,所以滨海将把培植具有地方特色作为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以现代农业示范园、省级蔬菜标准园等创建为抓手,帮助现有园区根据主导品种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基础设施改造,配置田头预冷设施、整理车间、冷藏库以及清洗、分级、包装等设备,发展净菜加工配送等,建成一批全产业链的精品菜园,总结形成一套成熟模式在面上进行推广,全面提高滨海蔬菜产业化水平第四是狠抓质量品牌产业要发展,品牌是基础;品牌要打响,品质是保障滨海将树立质量品牌就是行业生命线的理念,从3个层面入手抓好质量品牌建设一是紧盯不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底线,继续加强蔬菜质量监管,确保全年蔬菜省级监测合格率达98.5%以上二是围绕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协助经营主体完善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蔬菜从菜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管和安全控制,组织经营主体开展蔬菜“两品一标”申报和认证,尽快实现滨海绿色有机蔬菜零的突破三是瞄准高品质加工原料和食材市场,在7个上海市外主供应基地全面推广蔬菜标准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