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领导者的角色行为及其价值探究.doc
6页被领导者的角色行为及其价值探究 被领导者的角色行为及其价值探究【作 者】张晓峰【作者简介】张晓峰,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黑龙江大学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哈尔滨 150080内容提要】被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作用对象,其主体是群众,其在领导活动中的价值就是对领导活动的成败起基础性作用,其角色行为表现为与领导者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即在互动中变化和发展被领导者要了解积极有效的下属行为和无效的下属行为的特征,使自己成为掌握组织所需的有用技能的人和称职的被领导者摘 要 题】领导科学【正 文】以往一谈到领导活动,我们大都给予领导者以过多的关注,而常常忽略被领导者其实恰恰是被领导者决定着领导活动的成败,因为领导活动必须落实到被领导者的具体行为上,这些行为直接影响到领导活动的效果,可见,被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起基础性作用一、群众行为与被领导者特征被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客体,是指在领导活动中执行领导决策、完成领导任务、实现领导目标并在这个过程中使个人需要得到满足的个人或集团,他们是领导活动中领导者实施领导的主要对象,共同的利益是联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纽带被领导者的名称也有很多,如追随者、拥戴者、下属、支持者等,西方学者大多采用追随者这一提法。
《美国传统词典》将追随者(follower)定义为“一个同意他人教导的人,一个随从、服务员或是下级(subordinate);一个能仿效或同意他人的人;一个能接受其他人的指导和领导的人本人认为这些提法区别不大,相对于领导者,其余的不管怎么称呼都应视为被领导者,只不过他们与领导者的联系或直接或间接,被领导也就是跟随、追随,总之是从者脱离了领导者也就无所谓被领导、追随和跟从可见,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被领导者的主体是群众简单讲,群众就是指区别于领袖人物的普通的并聚集在一起的人们,即大众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通常指在历史上未留下姓名,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未打下明显个人意志印记的人们这一概念主要是相对于历史人物,即在历史上留下明显痕迹的“知名人士”而言的作为历史观范畴,人民群众首先有它量的规定性,即指“人们”中的大多数;同时又有质的规定性,即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和“群众”含义是一致的德国学者埃利亚斯·卡内提在所著《群众与权力》一书中归纳出群众的如下特性:一是群众要永远增长(人数增多);二是群众内部平等占统治地位;三是群众喜欢紧密地聚集在一起;四是群众需要导向;五是在群众内部,共同目标会淹没私人目标,只要还没有达到目标,群众就会继续存在。
从这些特征来看,群众天生具有追求平等、抹杀个性的倾向书中还提到有些部落对独食者持鄙视态度;对狩猎和分配中有不轨行为的人,往往采取逐出部落的惩罚措施从历史上看,凡是权力的代表者能较好地利用群众上述特性的,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只要迎合群众的这些特性,就可以掌握群众的心理,使他们成为被领导者和追随者由此我们可推知被领导者的如下特征:一是多数性与聚集性被领导者一般人数众多,行为都带有群体性二是不担任领导职务,或虽担任领导职务,却因其职务较低,而不可能构成对上司行使权力的身份三是服从性,即作为领导者的作用对象要执行领导者的命令这些都说明,被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与领导者一样实质上处于主体地位,他们与领导者有共同的利益,是领导实践效果的实现者和分享者他们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如果领导者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就会退出领导活动,或者去追随新的领导者他们与领导者一样是同一个舞台上的表演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是主人翁二、被领导者价值解读被领导者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其对领导活动的成败起基础性作用1.被领导者是领导活动中与领导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重要角色在历史上,被领导者常常被认为是依赖性很强的个体或一个被动的角色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许多组织成员开始对领导者的高薪和奖金、极端的地位象征感到不满,更多的被领导者希望参与决策和利益分享。
美国学者查尔斯·N.格林探讨了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提出追随者的工作情况以及追随者的满意程度能使领导者转换自己的领导风格,即追随者行为可能塑造了领导者采取的体恤行为和初始建构行为的数量例如追随者工作较差会使领导者减少体恤的形式相反,对工作好的追随者,领导者不太需要建构,并因此而减少建构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追随者对工作满意的表达被认为是对领导的增援菲尔莫尔·H.桑福德认为,领导是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关系,就像婚姻是夫妻之间的关系,友谊是朋友之间的关系一样如果我们想了解婚姻,就不能只研究丈夫或只研究妻子,而是必须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当领导产生时,总会存在追随者,正是他们接受或拒绝领导,他们总是带着自己所有的心理特点而存在追随者带给领导者他们的习惯、态度、喜好、偏见和深藏的心理需要如果我们对这些心理特征有一些了解,就会对追随者的“乐于接受领导”有所了解,进而了解他们倾向于与何种领导者建立这种关系H.桑福德尤其强调追随者的心理需要或倾向在决定对一个领导者的感觉怎样或对他接受的程度如何时有重要作用追随者有必须由领导者解决的问题,他们掌握了一定的标准,以此判断领导者的效果所有这些因素决定了与什么样的领导者建立何种关系。
埃德温·P.霍兰德认为领导者素质是受追随者反映影响和制约的,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关系受由领导者和追随者带入关系中的“感觉、误解和自我导向的偏见”的影响乔恩·P.豪威尔和丹·L.科斯特利提出在领导活动中,所有领导,无论成功与否,其领导风格都会有弱点和缺陷,而有效的下属能弥补这些缺陷没有下属就没有领导者,领导行为都是发生在具体的下属成员的团队活动中,而且领导和下属是不可分割的他们还举例说,在日本,下属的忠诚是一种很受推崇的传统,武士精神就是这种忠诚的体现,即使在今天,传统的下属忠诚仍然备受推崇当然,他们也指出,当代的有效的下属并不是“只会说是的人”或是“小绵羊”,而是那些能做到领导所想的事情的人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跨国竞争、更高的运作成本、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提高、工厂的技术含量增加、大型组织中的中层管理职位的减少等等,所有这些发展使下属要承担比以往更多的职责,他们能够进行独立的自我管理,能够开展那些原本由领导者负责的工作,这样的成员在许多组织中越来越普遍2.被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基础其实,在领导学家之前,政治学家们就早已认识到被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的作用《荀子·王制》就提出,“君者,善群也”,君是在“群”中产生的。
《春秋繁露》又说:“君者,不失其群者也《白虎通》也说:“君,群也,群下之所归者也这些记载说明,“君”与“群”是不分的,“君”与“群”的不同之处在于善于组织和协调群体活动原始部落的领导者都是以出众才能在群体中产生夏、商和周虽然都宣传神权思想,但周的统治者也从商亡的教训中认识到,“天命靡常”“惟命不于常”,君主无德就要为上帝抛弃,从而“改厥元子”、弃殷择周他们尤其从商周决战时商朝奴隶阵前倒戈,促殷灭亡,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作用,进而认为要保住王位,必须保民,由此产生“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敬天保民思想武王伐纣前在《秦誓》中就明确提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将“民”与“天”联系起来,可见当时领导者对被领导者作用的认识就已经很深刻了管仲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要求统治者“立民所欲,以求其功”(《管子·明法解》)老子提出,“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要求统治者虚己孙子提出“道”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子兵法·计篇》)他在《地形篇》中还提出领导者“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同样强调只有调动被领导者积极性才有领导活动的成功孟子提出了“与民同乐”的著名论断,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离娄上》)故“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的民本思想荀子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唐太宗李世民借鉴了隋亡的教训,也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贞观政要·君道》),也强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在西方,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就指出,任何一个政体“如果只是依靠‘一个人的美德’,那么它就无法避开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这种美德将随着创造者的生命结束而逝去,并且在继承的过程中很少被恢复因为尽管组织城邦只能倚重一人,但是,维持一个政府就不能只把责任放在一个人身上,还需要“群众的德行因此,“谁若因民众的爱戴而为王,就必须保持民众对他的好感但谁若与人民对立,因贵族的拥戴为王,那么,登上王位之后,最最要紧的事是设法把人民争取到自己一边;而要做到这一点也不难,只要他将百姓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就够了。
……所以,他若给了人民以期望之外的好处,人民之趋向于他,会比他因他们之爱戴而成王者更甚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第一次完整地阐述了人民主权思想他认为以社会契约方式建立起来的国家,其最高权力是属于全体人民的,人民行使国家主权就称为人民主权,人民主权是至高无上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政府的权力是由主权派生的,人民把权力委托给政府,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是人民的仆人政府是借助人民的力量,按照人民的意志进行活动的,人民可以限制、改变或收回委托给官吏的权力他甚至提出,当执政者滥用职权,违反契约而损害人民利益时,人民可以通过暴力起义的方式推翻政府,重订契约人民主权”思想阐述了人民在领导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对现代民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说明任何一种社会制度或国家的执政者都不能忽视人民的作用孔德从领导的对立即服从上面谈到了服从对领导活动的重要性,他认为没有服从就没有领导,存在于家庭中的两性和长幼的从属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服从关系,这是人的本能的一种表现,是自然不可缺少的,政治上依从关系是不可避免的,正如他是不可缺少的一样合作与服从是统一的,合作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服从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保障约翰·艾德尔甚至认为被领导者不是追随者,而是伙伴。
他在《卓越领导》一书中指出,有领导者似乎就暗示着有追随者这一关于领导艺术的隐喻——领导者在道路上或旅程中向前方行进,为其他人指明方向——的确给我们一幅追随者的画面事实上,领导者曾被定义为‘创造追随者的人’”羊群是顺从的象征,这也是为什么它们如此容易被领导人类也倾向于追随,不过是理性的追随,在追随之前,他们总是需要运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他认为,今天的优秀领导者都倾向于把人们视为同事、同伴或伙伴,而不是追随者,耶稣就对他的门徒说:“我不会再称呼你们仆人,因为仆人(或奴隶)不知道他的主人在做什么我称呼你们朋友,称呼所有的人朋友可见,真正的领导者要的是平等,而不是从属3.被领导者关系领导活动的成败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促进社会发展的“总的合力”,正是这种“总的合力”使社会历史发展“像自然过程一样”进行而作为被领导者的人民群众及其社会活动便是“总的合力”中的“动力”部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在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之前,英雄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托马斯·卡莱尔在《论英雄》和《英雄崇拜和历史上的英雄诗》中都谈到“不相信伟大人物是他本人渺小的最佳证据他认为全世界的历史也就是伟人们——诗人、先知、牧师和国王们的传记。
克劳塞维茨认识到了士兵对战争的作用,认为无论就战术还是战略而言,交战双方较量的实质性内容和核心是“兵力”,“兵力”是双方斗争的焦点克劳塞维茨还在世界军事科学史上首次提出“人民战争”概念,并将其作为系统理论正式纳入自己的战争学说体系中,指出“因为民众中蕴藏着取得战争胜利的巨大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