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新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5篇.docx

21页
  • 卖家[上传人]:1520****426
  • 文档编号:357278333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4.73KB
  • / 2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新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5篇以“地理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正确把握地理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新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新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1 【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 【教学手段】土壤标本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 (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 (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类活动的影响 【设计思想】 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中列举实例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如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 板书设计 第五节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篇三: 教学目的: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知识点: 1. 什么叫洋流 2. 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是什么以及洋流的分类。

      3. 影响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以及大洋环流系统有哪些 4.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5. 世界洋流的分布有哪些试找出分布规律 重点:①洋流的分类②洋流的分布与流向③洋流的影响 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新知,全班参与讨论什么是洋流,是怎么引起的解说:什么是洋流→洋流又称海流,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一定途径的大规模流动5分钟) 第二步:图文并茂,深入讲解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是什么→最根本的动力是太阳辐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而后带动海水运动,产生现在的洋流形式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的南北差异,海陆分布和地球自转带来的地转偏向力,也就是地心引力和离心力的合力10分钟) 洋流的分类→①洋流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风海流亦称吹送流,漂流: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做风海流世界大洋表层的海洋系统,按其成因来说,大多属于风海流密度流在密度差异作用下引起不同海域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不同会使海水密度产生差异,从而引起海水水位的差异,在海水密度不同的两个海域之间便产生了海面的倾斜,造成海水的流动,这样形成的洋流称为密度流。

      补偿流因为海水挤压或分散引起当某一海区的海水减少时,相邻海区的海水便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称为补偿流补偿流既可以水平流动,也可以垂直流动,垂直补偿流又可以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如秘鲁寒流属于上升补偿流②按冷暖性质分为暖流和寒流,暖流:本身水温比周围水温高,来自水温低处,寒流,亦称凉流,冷流:本身水温比周围水温低,来自水温高处③按地理位置分类:赤道流、大洋流、极地流及沿岸流等20分钟) 影响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以及大洋环流系统有哪些→一般的,除了北印度洋和中国沿海的洋流之外,其他地区洋流流向是稳定的,不受季节影响,而北印度洋和中国沿海洋流的流向转变均是受季风改变的影响北印度洋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洋流逆时针运动;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顺时针运动;而中国沿岸洋流冬季受大陆西北和东北季风影响,流向向南;而夏季受到西南和东南季风影响,流向向北 洋流系统:表层环流系统以中低纬海区的副高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以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的低压区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赤道为低气压区,由赤道两侧吹向赤道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驱动赤道两侧的海水由东向西流动北面的称为北赤道暖流,南面的称为南赤道暖流赤道暖流到达大洋西岸时,受陆地阻挡,其中一小股回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沿海岸 向较高的纬度流去,至中纬地区受西风吹动形成西风漂流。

      当它们到达大洋东岸时,一部风沿大陆西岸折向低纬,成为赤道暖流的补偿流;另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高纬,构成极地寒流南半球中纬海区的西风漂流在南极大陆周围形成的绕极环流,称为南极寒流反气旋型大洋环流:信风漂流、信风漂流遇大陆后向高纬转向的补偿流、西风漂流、西风漂流遇大陆后向低纬转向的补偿流,便构成各大洋副热带海区(仅指大洋的如下海区: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气旋型大洋环流:由西风漂流、西风漂流遇到陆地后向北分支形成的补偿流、极地东风带形成的中高纬大洋西岸的洋流组成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的气旋型大洋环流南极绕极环流:在极地东风带的吹拂下形成环绕南极洲大陆一周的南极绕极环流,再往低纬方向为环绕南极大陆一周的西风漂流,因本海区自然特征比较一致,有些学者把南极外围海区称为南冰洋,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大洋应有其对应的大洋中脊而不承认“南冰洋”这一称谓25分钟)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对气候的影响:总体来说,暖流增加温度和湿度,寒流降低温度和湿度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鱼类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诱饵对海洋污染的作用:有利也有弊: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世界洋流的分布有哪些 洋流的分布规律: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高中地理教案,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相反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3.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40°~6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4.北印度洋,形成“夏顺(时针)冬逆(时针)”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风,冬季刮东北季风有关20分钟) 第三步:回顾知识点,有任何疑虑的向我提问 课后总结:大部分学生能了解洋流,以及洋流的分布 新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2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能力目标 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重点】 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过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 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①范围:23°26′N―23°26′S ②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③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

      这样可以判断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 ⑤易混淆的概念:回归年与恒星年(比较法)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①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 ②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法) 即:1)若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2)若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 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阳高度一定比这还小. ②规律:1)空间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如:假如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侧(方)递减. 2)时间变化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所以它的空间变化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归纳演绎法) ③H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图,并解说) 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 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 5.四季的划分 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 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②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