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的“保守疗法”到的“休克补课”.docx
38页从的“保守疗法”到的“休克补课” 苏联的坦克把事态镇压下去后,强大压力使拟议中的改革中断此后几年中,“指令性计划成为不可更改的唯一形式”但匈牙利人从骨子里一直认为自己的追求更符合本国特点到1962-1965年,苏联经济学界展开对利别尔曼有关企业放权和经济自由观点的公开讨论,匈牙利抓住这个相对宽松的气候,迅速展开初级市场化试验,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取消国家下达给企业的主要指令性指标,取消物资统包统拨统配,建立社会生产资料市场,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发挥各种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加强企业内部的民主管理,经营决策实行厂长负责制等从1968年起,通过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引入市场机制,匈牙利成为东欧最早实行经济改革的国家在长达20年的改革过程中,在商业、手工业、服务行业和中小企业中普遍实行承包制、租赁制,使人们易于接受市场经济,这为后来的经济转轨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匈牙利在过去的经济改革中还制定出了比较完善的经济法律和法规,使之成为当时东欧国家中与西方法律最接近的国家之一同时,也培养了一批熟悉市场经济的专业经济人员,可以说,早年的经济改革为剧变后的私有化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60-70年代改革使匈牙利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指令性行政干预和过分集中的束缚生产力的体制模式,经济出现了显著的增长。
这段时间国民收入比50年代翻了4番,工业总产值比50年代增长了7倍,农业跻身世界最发达国家的行列,人均产值名列世界第4位从开始改革到1981年,居民消费每年平均以5%~6%的速度递增所有国民一律享受劳动保险、免费医疗和8年义务教育等各种福利待遇当时匈牙利被西方记者称为“东方乐园”、“消费者的天堂”每年旅匈的外国游客达4千万,是匈本国人口的4倍多 但好景不长,70年代中期,由于世界能源危机和外贸环境恶化、苏联的干预加大等原因,匈牙利的改革陷入停滞,国家经济体制又重新回到指令性计划的轨道上 80年代末苏东剧变后,匈原执政党发生分裂并在大选中败北,她的两个后继者,“传统派”社工党因得票未达到4%无法进入议会,“改革派”社会党虽进入议会,但任何一个政党都不愿与它联合组阁于是民主论坛联合独立小农党、基督教民主人民党组成联合政府在这个联合中,民主论坛是由“人民—民族传统派”、古典自由主义派和基督教民主派三种力量组成的阵营,其中居于主流的人民—民族传统派属于典型的右翼民族主义保守派,其盟友独立小农党更是二战前曾经执政的“历史党”,基督教民主派与另一盟友基民党则是“基督教保守主义者”,这两支基本上决定了政府的姿态。
而民主论坛中的自由主义派只是支流另一方面,这届国会中最大的反对党自民盟则属于典型的自由民主主义,主张“全球化”的市场经济,用西欧的观点看属于中右政党,它与当时已成为中的社会党后来渐渐接近 可见当时的匈牙利政治是一种右(两种保守主义)—中(中左、中右)对峙格局执政的除一般性地承认市场化、民主化外,还以民族主义、强国主义与宗教责任这类“欧洲式保守”理念为特色众所周知,民族主义在俄罗斯可能具有亲左的政治谱系,在东欧则相反,历史上东欧民族主义都与反苏,也就是与“右”挂钩,甚至具有激进反苏也就是激进“”的特点但这种情况下的“激进”并不是“激进市场派”,他们关于改革的目标模式与其说更多地受当代美国或西方的影响,不如说更多地受共产党以前(二战以前)匈牙利旧传统影响——这一传统显然与美国式自由市场距离甚大他们虽然如现今欧洲左中右各派都承认的那样承认市场化的必要,但他们更愿意看到的与其说是“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不如说是更带有保护主义色彩的匈牙利本位的市场经济而在剧变后的第一届政府中,民主论坛是主导,因而形成在当时东欧极为典型的“政府”——但却不是激进市场改革政府——就成了逻辑的必然了 匈牙利的“保守疗法”除了与政府的执政理念有关外,还与匈牙利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乃至反对派的状况有关。
匈牙利在剧变前素以靠借债发展经济著名,1991年时匈外债总额积累已达226亿美元,人均2300美元与之相比,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联邦人口比匈牙利多57%,外债总额却只有67亿美元,人均负债仅427美元波兰外债虽达480亿美元,但人均也只有1250美元左右注:徐葵主编:《1996年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年鉴》,208页,当代世界出版社,1998匈的人均外债在东欧是最多的这种债台高筑的状况决定了匈牙利在产权改革中必须考虑变现国有资产以还债的问题,把国有资产无偿分配给全体国民的捷克式做法因而行不通十年来匈牙利不管还是执政,搞的是“保守”疗法还是激进改制,始终都坚持了“只卖不分”的原则,国家需要私有化收入来还债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在匈牙利主流理论界看来,只要国有资产的出售能够实行公正的代理交易原则,做到公开、透明、公平竞价,那么以变现国有资产所得来用于公共开支(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乃至归还国债等),与把国有资产分配给国民的性质是一样公正的 另一方面,匈牙利的经济学传统与非官方立场的态度也是一个条件由于剧变前匈与波、南均为施行“体制内市场取向改革”多年的国家,本国的转轨经济学较发达,以科尔奈为代表的匈牙利学派在剧变前居于主流,剧变后仍很有影响。
科尔奈本人在剧变后“市场取向”更加发展,不但对原体制彻底否定,而且对西方经济学中强调国家作用的凯恩斯传统也持否定态度在所有制方面他不仅一般地主张私有化,而且主张要形成“有血有肉的私有者”、“人格化的私有者”注:J.Kornai,"Transformational Recession.A General Phenomenon Examined thr-ough the Example of Hungarys Devel opment."Economic Applique.Vol.46,No.2(1993),pp.181-227.)他反对公众持股、法人持股、雇员持股等“人民资本主义”观念,强调私有化就是要把企业交到自然人企业家手中,而不赞成“所有权分享”这样,他自然对捷克式的全民平分资产或波兰式的雇员集体持股不以为然,而主张把企业直接卖给自然人但另一方面,科尔奈又对国有企业的“可改造性”持悲观态度,认为不管是卖是分,很多企业肯定是搞不好的市场化改革不能把重点放在存量上,而应当放在增量上,即不是着重于如何把现有国企私有化,而是着重于在体制外培育“新的”私有经济——在实践中这基本上就是指引进外资。
以科尔奈为代表的这种主张对政府的影响主要是前一方面,即促进了不同于波、捷的“保守疗法”,而它对社会党政府的影响则主要是后一方面(科尔奈本人剧变后未加入政党,但因历史渊源他仍然与社会党关系较深),因而促进了“面向外资全卖光”的做法 政府的“保守疗法” 由于以上原因,剧变后产生的匈牙利第一届政府虽然是整个东欧最典型的政府,但其政策与其说是自由主义不如说是保守主义的,即在经济上具有较浓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色彩这一届匈牙利政府既不像波兰政府那样受到强大的工会影响,也不像捷克政府那样受到知识分子“68年人”和“七七宪章理想主义”的影响,更不像罗马尼亚与独联体各国政府那样基本上仍然是“前共产党人”执政以民主论坛为主的安托尔政府中清一色是与剧变前政权没有“瓜葛”的人,其年龄结构在东欧新政府中属最大者之一它受战前匈牙利旧式精英传统影响较深,有强烈的民族保守色彩在对外方面,这届政府咄咄逼人的“大匈牙利主义”令四邻侧目,不仅共产党时代、甚至凡尔赛体系下奥匈帝国瓦解时的旧案也重被提起,邻国的匈族地区(罗马尼亚的特兰西瓦尼亚、南斯拉夫的伏伊伏丁那与斯洛伐克东南部)因而成为匈牙利外交的困境,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匈的孤立。
在对内方面,这届政府热衷于按匈牙利旧传统的标准来“恢复公道”,除在政治上忙于翻历史旧案外,在经济上则积极推进“重新私有化”,即把共产党时代没收的东西“物归原主”虽然由于时代的因素,在成熟的民主制下的“反攻倒算”实际上走不了多远,但这却妨碍了政府建立一种向前看的市场经济制度由于二战前匈牙利的经济就具有国家统制的色彩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这种经济保守主义便显得十分“渐进”了 在激进战略所主张的稳定化(以紧缩反通胀并建立宏观均衡)、自由化(放开物价)、私有化三者中,匈牙利这届政府只在价格自由化方面与其它东欧国家,主要是与其邻近的波、捷两国大致同步——但在能源等价格上也更为谨慎,而在其它两个方面就显得十分特殊了 以财政、货币双紧缩削减财政赤字,压抑通货膨胀,恢复财政预算、国际收支、市场供求的相对平衡,本是所谓休克疗法的狭义或本意内容而在这方面,匈政府与波、捷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表1 匈、波、捷三国转轨初期宏观经济指标 (占GDP%)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财政收支盈亏 匈牙利 0.4 -2.9 -6.8 -5.5 -8.4 波兰 3.1 -3.8 -6.0 -2.8 -2.7 捷克 -1.8 -1.9 -3.1 0.5 -1.2 财政支出总额 匈牙利 53.5 55.4 59.4 60.6 60.9 波兰 39.8 49.0 50.4 50.5 49.6 捷克 - - - 41.9 43.3 国际收支(经常 匈牙利 0.4 0.8 0.9 -8.9 -9.4 项目)盈亏 波兰 1.2 -2.6 1.1 -0.7 2.5 捷克 -2.9 1.2 -1.0 0.3 -0.1 外债 匈牙利 - 67.8 57.5 63.6 68.7 波兰 - 61.5 56.4 54.9 45.6 捷克 - 26.4 23.7 24.7 26.9 外债/出口 匈牙利 - 244.5 213.8 303.4 374.6 波兰 - 375.0 340.0 347.1 248.2 捷克 - 80.8 83.8 65.4 76.3 资料来源:GW科沃德克:《从休克到治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政治经济》,459-461、469、492-493页,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上表提示:1990-1994年间匈牙利的货币—财政政策明显具有“反休克”特征或财政扩张特征5年间,匈牙利从财政盈余发展到财政赤字占GDP总量的8.4%,而波、捷虽在转轨头一年出现了开支失控,但从1992年起两国便成功扭转了赤字扩大的趋势到1994年,波兰赤字总量占GDP由6.0%降至2.7%捷克由3.1%降至1.2%,基本上实现无赤字预算 匈牙利财政赤字的增加是与政府开支失控分不开的这5年匈这项开支占GDP比例持续扩大,从53.5%扩大到60.9%,而波、捷从1991年以后便基本稳定了这项指标,1994年波兰此项指标比匈牙利低11.3个百分点,比捷克低17.6个百分点 由于财政膨胀,匈牙利的国际收支状况也明显恶化,从前三年的贸易盈余转为后两年的明显赤字,1994年国际贸易赤字已占GDP总量的近一成而波兰此期间基本是盈余,捷克则基本持平 同一时期,匈牙利债务危机加剧,波兰债务危机明显缓解,捷克则一直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