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结构、认知结构与国际政治心理学分析.pdf

13页
  • 卖家[上传人]:j****9
  • 文档编号:47346817
  • 上传时间:2018-07-01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98.63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结构、认知结构与国际政治心理学分析结构、认知结构与国际政治心理学分析∗ ∗ 尹继武 尹继武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社会科学分析家对结构概念和结构理论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但对 于“何谓结构、结构作用于行为与进程的机制为何”等基本问题,仍是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亦是如此有鉴于此,作者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维度,结合相关研究 成果, 提出一个系统的结构概念化框架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对认知结构进行 “结构与功能” 分析,并以图式理论为中心,讨论认知结构在国际政治心理学分析中的政治相关性最后, 作者指出国际政治心理学中认知结构研究存在的基本问题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关键词】 结构;国际政治;认知结构;图式理论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尹继武,1980 年生,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 (北京 邮编: 100089) 【文章来源】【文章来源】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 年第 10 期(文章发表时略有删节,此为完全 版) 科学研究中“结构”概念及其影响无处不在,如原子结构、分子结构、解剖结构甚至是 宇宙结构等等因此,有学者认为“如果没有采用结构的概念,那么建构任何科学探究的思 路将是寸步难行” 。

      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从结构到解构”成为 20 世纪西方哲学思潮的主线之一,这也是 20 世纪法国思想发展的主潮②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自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Waltz)借鉴微观经济学中的结构概念,创立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后,结构主义一 直成为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建构的方法论基础 然而, 对于何谓结构及其作用机制等基本问题, 国际关系学界尚无系统的学理研究 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的缺失,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际关系 理论研究中结构概念使用的混乱,以及对于结构理论的众多误解此外,现有国际政治结构 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国际体系层次,而微观个体层次关注不够有鉴于此,本文借鉴相关社 会科学的研究成果, 试图提供一种系统的结构概念化框架,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评析个体认知 结构的国际政治相关性, 并以图式理论为中心, 在理论比较的架构中系统梳理国际政治认知 结构的基本问题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一、结构的概念化 一、结构的概念化 关于结构概念的定义问题,西方哲学与社会科学学界众说纷纭,莫哀一是,尚未取得学 理共识 在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中, 对结构概念进行系统阐述的当属结构现实主义的代表人 物华尔兹华尔兹提出了一个经典的国际政治结构定义,即“首先,结构根据系统的排列原 则来定义;其次,结构根据不同单元的特定功能来定义;再次,结构根据单元间能力的分配∗ 本文撰写过程中, 张清敏、 周方银、 薛力、蒲晓宇、 田野、杨广、 乔纳森·默瑟(Jonathan Mercer)、 保罗· 科维特(Paul Kowert)以及匿名审稿人提供了宝贵的意见与批评,特此致谢。

      但本文文责由作者自负 ① Neil J. Smelser, “Social Structure”, in Neil J. Smelser ed., Handbook of Sociology, New Park,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1988, p.103. ② [法] 弗朗索瓦·多斯著,季广茂译: 《从结构到解构:法国 20 世纪思想主潮》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年版关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结构主义思想的兴衰与评述,请参阅:[英] 约翰·斯特罗克编,渠东等 译: 《结构主义以来:从列维-斯特劳斯到德里达》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瑞士] 皮亚杰著,倪连生、王琳译: 《结构主义》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版徐崇温: 《结构主 义与后结构主义》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等 1来界定 ”①当然,华尔兹结构定义的简约美感是以其单薄性为代价的,许多学者对华尔兹结构概念进行了批评, 指出由于简化带来了结构内容的单薄与缺失: 具体为强调结构的共时 性,而忽视了历时性,因而只是静态的结构;忽视了行为主体间的交往密度(Dynamic Density);忽视了历史因素,没有将社会与生产等要素考虑进去,等等。

      ② 冷战后兴起的社会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对华尔兹的结构理论进行了修正和发展 主 要为两方面:将国际政治的“深层结构” ,即国际无政府状态视为变量而非常量,由此产生 了三种无政府状态形态——霍布斯文化、 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 将国际政治权力结构发展为 国际文化/观念结构,强调观念、规范和价值等文化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基本作用③温和建构主义并未从本源上重新审视结构现实主义的结构概念与结构观, 只是对结构的内容进行了 修正此外,国际关系理论史中“施动者-结构”(Agent-Structure) 问题的提出与发展,也未 对结构概念进行系统的阐述④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有必要对现有的结构概念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从而抽象出一种更为普遍适用的结构概念框架明确界定核心变量,有助于学 术共同体从不成熟科学向成熟科学研究的进步 笔者认为,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结构的研究存在逻辑应用不当从理论上分析, 作为一种抽象的逻辑概念,结构的概念化应是理论导向(Theory-driven),而不是经验事实导 向(Data-driven)⑤国际政治结构理论既有的国际结构国际结构定义与研究则遵循事实导向,即由下 向上的研究路径。

      这种自下而上的结构定义,笔者认为其弊病在于“经验事实”的单一,即 由于研究者对国际政治本质的不同认识, 以权力结构、 文化结构来定义一般国际政治结构 (这 里我所指的是定义国际政治结构,而不是结构) 为打破这种研究逻辑的悖论,笔者选择瑞 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s Piaget)和美国社会学家尼尔·斯梅尔策(Neil J. Smelser)关于结构概 念的经典定义, 通过综合比较这两种不同视角的定义, 为国际政治的结构分析提供一种更为 普适的结构概念化框架 皮亚杰对结构概念的定义, 是一种对人文社会科学既有结构研究的一般特点的抽象 在 考察数学结构、逻辑结构、物理学结构、生物学结构、心理学的结构、语言学的结构主义以 及社会研究结构主义的基础上,他认为“结构是一个由种种转换规律组成的体系这个转换 体系作为体系(相对于其各成分的性质而言)含有一些规律……总而言之,一个结构包括了 三个特性: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 ”⑥同时,他认为结构应该可以形式化所谓结构的整体性, 是指结构的内在连贯性与一致性, 且这种一致性能为结构的基本单位所共同感 知,此(整体性)为共时性特征;所谓结构的自身调整性,是指结构固有的各种转换不会越 出结构的边界之外, 只会产生属于这个结构并保存该结构的规律的成分, 由此带来了结构的① Kenneth N.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1979, Chapter 4: Political Structure, pp.100-101. ② 这些批评集中于:Robert O. Keohane ed.,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罗伯特·O. 基欧汉主编: 《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 ,郭树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③ [美] 亚历山大·温特: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 年版 ④ “施动者-结构” 问题与 “层次分析法”(Levels of Analysis)是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中最为经典的两种范畴,也是推动国际关系研究科学化与精细化的重要力量 关于 “行动者-结构” 问题的经典文本, 请参阅: Alexander Wendt, “The Agent-Structure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1, No.3, Summer 1987, pp. 335-370. David Dessler, “What’s at Stake in Agent-structure Debate?”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3, No.3, Summer 1989, pp. 441-473. W. Garlsnaes, “The Agency-Structure Problem in Foreign Policy Analysis”, in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36, No.3, 1992, pp.245-270. Gil Friedman and Harvey Starrl, Agency, Structure,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From Ontology to Empirical Inquiry,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7. ⑤ 这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的逻辑基础为归纳和演绎的区别,笔者认为,对于结构概念问题的研究,比较理想的途径是遵循理论导向/自上而下的演绎论证逻辑。

      但从现实研究来说,既有的结构定义都来源于对经验 事实的归纳与总结,如列维-斯特劳斯的人类学结构定义、皮亚杰对结构的经典定义等由此,我们认为进 行系统的结构概念化工作不可避免要运用归纳法,但如果我们从“大样本归纳”出结构定义,则可以减少 归纳法所带来的不当 ⑥ [瑞士] 皮亚杰著,倪连生、王琳译: 《结构主义》 2守恒性和某种封闭性,此(自身调整性)为共时性特征;所谓结构的转换性,是指结构并不 是静态不变的,它有自身的动力变化来源和机制,此(转换性)为历时性特征 斯梅尔策非常清晰的界定了社会学意义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 他并未进行结构概念界定 工作,而是根据《牛津英语字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关于结构的七条定义,从中抽 象出结构的具体组成部分我们认为,这是对结构概念化工作的重要贡献,因为它使抽象的 结构概念具体化以及可操作化 他将结构细分为六个基本组成部分, 即分析的基本单位(Units of Analysis);单位之间特殊或有机的关系(Relationships);特定时空中这些单位之间的重复 (Repetitive)互动;结构内单位之间的关系与单位与结构外的关系的不同(Different from);结 构的情境性(Structure-in-environment),即结构与环境的关系;结构的原因(Causes)。

      ①这六个方面, 可以简化为四个基本要点: 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结构内部以及结构之间的关系; 结构的情境性;结构起源的原因②综上,我们可以综合借鉴皮亚杰和斯梅尔策两位学者的定义,提出一个较为全面的结构概念上述两种定义具有相通之处,包括了结构概念的各个 层面, 如斯梅尔策定义的前两方面为强调结构的整体性和自身调整性, 后两方面强调结构的 转换性因此,我们可以将两种定义有机结合,提出一个更为完整的结构定义框架,这个框 架也是我们评价国际政治中各种结构理论的标准(表 1) 我们认为,皮亚杰将结构视作运 算(operation)而非实体的做法在实际分析中窒碍难行,结合斯梅尔策的概念化工作,本文 将皮亚杰的结构定义加以修订,提出:结构是由一些实体(功能单元)实体(功能单元)的排列组合而形成的 体系,具有整体性、转换规律和自身调整性皮亚杰的结构定义突出规律规律为分析的基本单位 (规律只是实体关系的表现形式) ,而我认为结构的基本单位为实体实体,这些。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