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西与德干高原.doc
9页巴西与德干高原巴西与德干高原德干高原 德干高原位于印度半岛上,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 600~800m,高原东西两侧为高度不大的东高止山和两高止山,两山之间的高原面久经侵蚀,支离破碎,多残丘、地垒和地沟高原地质年代古老,是寒武纪古陆块,在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时,被抬升为一些断块台地、谷地和丘陵经过长期的风化剥蚀作用,地势比较平坦,利于农耕,在高原地区,因古代有大规模的玄武岩喷发,经过风化形肥沃的黑土,适宜种植棉,又称为黑棉土,是印度重要的棉花产区在中南部地区,降水较少,是印度旱作——花生、玉米的产地,高原的东北部是印度的主要矿产区,矿产资源有铁矿、锰矿、煤、云母等矿铁矿石大量出口日本等国家 印度半岛的主体为波状起伏的广大高原,平均海拔 450—900 米西高东低,发源于高原上的各大河流,东流入孟加拉湾,把高原切割破碎,形成大小不一的东西走向的丘陵山地、河谷平原和盆地高原西部被覆大面积的厚层玄武岩层,风化层保水性能良好,宜于植棉、粟等作物 南亚印度半岛的内陆部分位于印度南部属前寒武纪的古老台地海拔 600 米左右,地势西高东低,北宽南窄,呈倒三角形从亚洲大陆南伸入印度洋高原东缘是东高止山脉,西缘是西高止山脉,两山之间的高原面久经侵蚀,支离破碎,多残丘、地垒和地沟。
西北部约占高原面 1/3 的广大地区为熔岩所覆盖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其中云母储量居世界首位 巴西高原位于南美大陆东部,介于南纬 5°~30°之间,北邻亚马孙平原,西接安第斯山麓,南与拉普拉塔平原相连,东临大西洋巴西高原为一古老高原,发育于巴西陆台,古老的基底岩系由花岗岩、片麻岩、片岩、千枚岩和石英岩等组成地表起伏比较平缓,地势向北和西北倾斜,大部分具有上升准平原特征,海拔在300~1,500 米之间由于各部分构造的具体情况、升隆程度及岩性等不同,在地形特征上具有明显差异东部(圣弗兰西斯科河以东)属大西洋地盾,曾经受元古代的褶皱运动及新第三纪的断裂上升作用经过长期的侵蚀和准平原化过程,形成了现今的波状起伏高原在岩性特别坚硬的石英岩、片岩等出露的地段,表现为脊状山岭或断块山圣弗兰西斯科河东侧的爱斯宾哈索山是较典型的脊状山岭,大西洋沿岸的曼提凯腊山和马尔山则是断块山的代表西部(托坎斯廷河与马代腊河之间)属巴西地盾,缺乏显著的山岭,为一广阔的高原该区中东部的戈亚斯高原,广泛出露着古老的结晶岩,表现为波状起伏的上升准平原;中西部是具有桌状高地特征的马托格罗索高原,地上覆有几乎呈水平层次的白垩纪砂岩。
巴西高原的中部,在构造上为陆台的拗陷地带,其后期沉积由于层次平展,岩性坚硬,在地形上均具有桌状高地或方山特征;巴拉那谷地的辉绿岩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熔岩高原之一巴西高原由于近期上升的结果,其边缘普遍形成缓急不等的崖坡,河流流经其间多陡落成为瀑布或急流,并切割成峡谷,高原多森林、草原,矿产及水力资源非常丰富 巴西高原和寒冷的西藏高原不同它的地势南高北低,山岳、地岗、高台地之间起伏平缓,大多在海拔 600-800 米之间,称为“桌状高地” 在南纬 20°以南的巴拉那河流域,地面上覆盖着大面积熔岩大部分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雨季,草原上一片葱绿,是良好的天然牧场一年中有四五个月是旱季在干旱较严重的地方,生长着一种南美洲特有的植物--巴萨尔木这种树中间粗、两头细,像纺锤一样,因此叫“纺锤树” 它特别轻,有抗旱的本领,一棵 10 米高的纺锤树只要一个人就能举起来 地质都为远古海洋性陆地(很就以前是在海底的,后来地壳变化露出地面) 地貌都为高原 德干高原是南亚印度半岛的内陆部分位于印度南部属前寒武纪的古老台地海拔 600 米左右,地势西高东低,北宽南窄,呈倒三角形从亚洲大陆南伸入印度洋高原东缘是东高止山脉,西缘是西高止山脉,两山之间的高原面久经侵蚀,支离破碎,多残丘、地垒和地沟。
西北部约占高原面 1/3 的广大地区为熔岩所覆盖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其中云母储量居世界首位印度半岛的主体为波状起伏的广大高原,平均海拔 450-900 米西高东低,发源于高原上的各大河流,东流入孟加拉湾,把高原切割破碎,形成大小不一的东西走向的丘陵山地、河谷平原和盆地高原西部被覆大面积的厚层玄武岩层,风化层保水性能良好,宜于植棉、粟等作物其中云母储量居世界首位 地理位置印度南北长 3119 公里(伸入印度洋部分约长 1600 公里),东西宽 2977 公里,海岸线长 6083 公里按其地形特征,全国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北部喜马拉雅高山区、南部德干高原区、中部恒河平原区、西部塔尔沙漠区和东西海域岛屿区 讷尔默达(Narmada)河以南的印度整个南部半岛中央为很高的三角形台地高原的东、西两侧为东、西高止山脉(Ghats),相会于高原的南部顶端北部的终端为萨德布尔(Satpura)山脉德干的平均海拔约 600 公尺(2,000 尺),大致向东倾主要河流哥达瓦里(Godavari)河、克里希纳(Krishna)河及高韦里(Cauvery)河均从西高止山向东流入孟加拉湾 地质特征德干高原的地形是一个久经侵蚀的向东北缓倾的大古老地块,西高止山构成高原的西部边缘,高度约 1,000~1,500 米,其西斜面成断层崖;东高止山构成高原的东部边缘,高度约 500~600 米,为低丘状,沿海有较宽的沿海平原;在德干高原内部多地垒和地沟的地形。
德干高原,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 600~800m,高原东西两侧为高度不大的东高止山和西高止山,两山之间的高原面久经侵蚀,支离破碎,多残丘、地垒和地沟高原地质年代古老,是寒武纪古陆块 德干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熔岩台地是一个庞大的前寒武纪的古陆块,它是构成次大陆的核心,是冈瓦那古陆的一部分形成应该在喜玛拉雅山之前,喜马拉雅山是新生代的,德干高原是在中生代的(印支、燕山造山带) 总之德干高原是一个古老的、久经侵蚀的、倾动的和被许多河川所切割的准平原残丘状地块 德干高原地质年代古老,是寒武纪古陆块,在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时,被抬升为一些断块台地、谷地和丘陵经过长期的风化剥蚀作用,地势比较平坦平均海拔 450-900 米西高东低,发源于高原上的各大河流,东流入孟加拉湾,把高原切割破碎,形成大小不一的东西走向的丘陵山地、河谷平原和盆地 形成原因白垩纪末,在德干高原的西北部曾有大规模玄武岩溢出,覆盖面积达 40 万平方公里,构成世界上最大的熔岩台地德干高原的巨量玄武岩是在板块分裂过程中形成的,类似于今天东非大裂谷两边的玄武岩 具体地说,就是导致印度板块从冈瓦纳古陆分离出来的那次板块分裂运动,在德干高原上留下了这些玄武岩。
大洋中脊、大陆裂谷都是从一些热点首先裂开的,那么,导致印度板块从冈瓦纳古陆分裂的那个大裂谷,是由哪个热点开始的呢?现在已经查明,这个热点是一个仍然在强烈活动的热点,就是现在的西南印度洋上留尼汪岛的热点 恐龙的灭绝尽管该热点还在强烈活动,但是从其活动规模来看,似乎还不足以在德干高原上形成如此巨量的玄武岩,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距今 6850-6650 万年这一段时间内,这个热点出现了一次超强活动,它剧烈的活动导致了印度板块的快速分裂和大量玄武岩溢出 关于这次剧烈活动的原因现在仍然没有定论目前有假说认为恐龙的灭绝和这次剧烈运动有关,其中一种说法是,正是这次剧烈运动中,大量的有毒物质喷出导致了恐龙灭绝(不但喷出有毒气体,也喷出大量的铱,从而使得这一时期全球地层中都富含铱,人们正是通过这一特征确定了德干高原的玄武岩来自留尼汪岛热点) ;另一种说法是,坠落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那颗巨型陨石导致了留尼汪岛热点的猛烈喷发,理由是该热点正好是陨石坠落点的对拓点,某种动力机制导致了在对拓点的强烈岩浆上升活动,而陨石坠落对恐龙造成巨大打击之后,巨型火山活动喷出的有毒物质则起了雪上加霜的作用 不过以上两种说法都是假说,没有得到更多的证明,留尼汪岛热点突然剧烈活动的谜,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如果说德干高原的玄武岩熔岩是 6600 万年前从地壳中喷发出来的,那么这个时间恰与中生代白垩纪(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 1.37 亿年前,结束于 6700 万年前)和新生代第三(地质年代第五个代,也是最新的一个,从 6700 万年前至今,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的交替时间相吻合,而恐龙等巨型爬行动物就是在这一时期灭绝的 气候特征德干高原地处低纬,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除东西两侧雨量较丰富外,高原内部高温少雨,缺乏高大茂密的森林,而以灌木和高草为主,呈现出一派热带草原的景观热季印度各地气温可高达 40℃,德干高原可高达 49~50℃年降水量自东至西递增,由1,000 毫米以下增至 3,000 毫米以上在高原的河谷盆地中,年降水量仅 450 毫米,成为半干燥的荆棘草原 原因在于:高原东缘是东高止山脉,西缘是西高止山脉,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水汽的深入影响,在东西两侧降下丰富的地形雨;高原中部有北回归线穿过,受到副高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形成云雨而降水而随着太阳直射点的运动,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也会随着变动,因此,此地在夏季时,由于东北信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至此,会带来丰富的降水 自然资源在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时,被抬升为一些断块台地、谷地和丘陵经过长期的风化剥蚀作用,地势比较平坦,利于农耕,在高原地区,因古代有大规模的玄武岩喷发,经过风化形肥沃的黑土,适宜种植棉,又称为黑棉土,是印度重要的棉花产区。
在中南部地区,降水较少,是印度旱作--花生、玉米的产地,高原的东北部是印度的主要矿产区,矿产资源有铁矿、锰矿、煤、云母等矿铁矿石大量出口日本等国家 历史文化德干的早期历史不详有迹象表明此地在史前期曾有人类居住由于雨量稀少,在未引进水利灌溉技术之前耕种必定十分困难高原的矿藏资源较多促使许多低地统治者为之争斗 1347 年穆斯林巴赫马尼(Bahmani)王朝在德干高原建立一独立王国,其继承者分治为 5 个穆斯林小王国1565 年的达利戈达战役(Battle of Talikota)中,他们联合击垮了印度南方的维查耶那加尔(Vijayanagar)王国小王国统治期间,为了使各王国统独一地区,而结成联盟,也因而于 1656 年抵挡了北方蒙兀儿帝国的侵袭18世纪蒙兀儿帝国衰亡时,马拉塔(Marathas)联盟、海德拉巴(Hyderabad)的尼查姆(Nizam)王朝和阿尔果德纳瓦布(Arcot Nawab)皆争相统治德干高原他们的敌对和继承者的纷争,导致英国渐渐的征服了德干高原1947 年印度独立时,最初海德拉巴坚不接受统一,次年加入印度联邦 民风民俗德干高原中部,人口少到每平方公里只有 4 人,婚姻与嫁妆按着印度教习俗,提但早婚,实行种姓内婚,主张寡妇殉夫(“萨提”制度)和禁止寡妇再嫁。
大多数婚姻是父母作主,媒约之言通常,婚姻不仅是男女双方的结合,而是家族、集团和财富的结合在农村,理发师是传统的媒人 昂贵的嫁妆是印度人婚姻中的一种传统习俗,也是一种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负担累累,以至导致社会悲剧1961 年颁布了《禁止嫁妆法》 ,但传统和习惯势力使法律无法执行 礼仪与习俗印度人与友人见面很讲礼节,通常是双手合掌,表示致意合掌时,对长辈宜高,对平辈宜平,对幼辈则低,以分别示以尊敬、对等和关怀迎候佳宾则敬献花环,表示由衷的欢迎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人在赞同或同意对方意见时,往往是摇头而不是点头 社会重男轻女,穆斯林女子一般很少抛头露面,更不与陌生人随便交往,也不可同异性握手妇女多在前额中央点上吉祥痣,喜欢佩带项链、胸饰、耳环、鼻圈、戒指、脚镯等饰物 印度殡葬火葬通常选择圣河河畔举行;水葬,把尸体推入水中,任其随波逐流漂走;天葬或野葬,把尸体丢在野外或林中,让秃鹰啄食或野兽饱餐,穆斯林则实行土葬 印度教节日(1)杜尔迦节,孟加拉人最大的节日,每年约 9~10 月间举行 (2)酒红节,音译“霍利节“,每年 2 月底,3 月初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