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族谱的起源及形成).pdf
22页二 )族 谱 的产 生 及 形成“乱世藏金,盛世修谱” , 修谱是体现一种传统宗族的观念,蕴藏着感怀先贤,激励后人的深刻内涵族谱是记载某一宗族主要成员世系及其事迹的档案,以一定的形式记载宗族历史, 其形式和内容集中了档案学、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旨要族谱的起源是伴随着家族制度而来的记录家族血缘关系的文献,那么它的产生就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家族制度已经形成, 需要族谱来记录它内部的血缘关系; 二是文字已经产生, 并且有了简单的书写工具,如简册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文献因此、那种认为原始社会已经产生族谱,并把族谱分为口述家谱、结绳家谱、文字家谱的种种说法,是较为不妥当的当然,族谱的起源也有一个从简单到繁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人们对自己家族世系的记忆, 最初总是口耳相传,当懂得结绳记事时, 就会利用这种方法来帮助记忆,但这种东西不是我们所说的族谱,它不会成为一种文献、簿籍关于中华族谱的产生过程, 根据目前的材料和研究状况, 大致可以分成两个小的阶段,即商代(公元前1500-1000年)的萌芽阶段与西周(公元前 1000-800 年)的形成阶段商代已有一些简单的世系表,是家谱的雏型。
较为完备、成熟的族谱形成于西周夏朝(公元前 2000-1500年)的王室世系,从夏禹立“国”到夏桀灭亡,在《史记 ?夏本纪》中有很详细的记载由于夏朝已有文字之说目前还只是推论,并无实物证明,《夏本纪》中的世系,很可能是商周以后人们根据传说追记的, 而不是当时的实录 《史记?殷本纪》所记汤建国前的先公世系和盘庚迁殷前的先王世系,也可能有着类似的情形至于《大戴礼记 ?帝系》和《五帝德》中所记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片断世系,则可以断定是战国以后人们根据传说追记的, 不能视为信史我们今天可以准确无误地视为商代世系表的东西,是甲骨文中的几片刻辞和商金文中的几件彝铭一、周代族谱的内容和形式周代族谱现在虽然亡佚干净, 但汉朝人对内容和形式作过一些描述,战国以后成书的《周礼》 、 《礼记》也有片断的论述:关于族谱的内容,要记录族众的忌、 讳讳是名字,忌是哪一天死的 族众生子,要记某年、某月、某日生,自然还要记是谁之子族人有谥者要记其谥有谥的族众,当然只能是诸侯、卿大夫二、魏晋至唐代族谱的盛行及其作用族谱是有文字以来, 始终伴随着家族组织的一种文献,是家族组织的构成条件之一什么时候家族制度发达, 什么时候族谱也就盛行。
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形成后,人们根据家族的门第来选官、品人、联姻门第不同,政治权利和社会身份也不同天下的家族那么多,人们怎么知道哪家是士族, 哪家是庶族?即使同一姓, 天下同姓的人也很多,又怎么知道谁出身琅玡王氏, 谁出身太原王氏?魏晋南北朝时战争连绵,家族迁徙频繁,怎么防止庶族迁到新地方后冒充士族高门?这就需要有一种文献把天下的士族记载下来,人们根据这种记载来确认谁是士族,谁是庶族,谁是高门,谁是卑门这种文献就是族谱1、族谱的兴起及其形式族谱在历史上曾经兴旺过一阵子, 后来随着宗法式家族制度的瓦解而消亡了东汉末年到魏晋之际(公元200-300年)世家大族式家族制度形成后, 族谱又再次盛行起来, 不过从内容到形式都与西周春秋时的族谱不同了这时称之为“族谱”的文献,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家传”,这是最初级的形式一个家族之所以在一个地方兴旺发达起来, 必有几个人对家族的发展作出过杰出的贡献,或者做过朝廷要员,或者做过封疆大吏,他们的子孙就为他们立传,表彰他们的功绩,显示自己家族的身份如: 《荀氏家传》、 《袁氏家传》(汝南) 、 《裴氏家传》(河东) 、 《褚氏家传》(阳翟)、 《谢车骑家传》(陈郡)等。
族谱的第二种形式是“家谱” ,或叫单姓族谱,每姓每族一本家传是传而不是谱, 只能记载家族名人事迹, 不能把所有族人都记上去,光有家传还是无法搞清家族所有人的血缘关系的,于是有人以家传为基础,以家族的世系为脉络, 把包括名人和非名人的所有族众贯串起来,注明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这就是家谱了如:裴松之《三国志》注中引到的:《崔氏谱》 (博陵) 、 《郭氏谱》 (太原) 、 《陈氏谱》(颁川)、 《稽氏谱》(谯郡)、 《阮氏谱》 (陈留)、 《王氏谱》(太原);《世说新语》 注中引到的: 《王氏世家》 (琅玡) 、 《袁氏世纪》 (汝南) 、《王氏家谱》(东海) 、 《荀氏谱》(颍川) 、 《谢氏谱》(陈郡) 、 《羊氏谱》 (泰山) 、 《顾氏谱》(吴郡) 、 《陆氏谱》(吴郡)等等,都是这样的家谱族谱的第三种形式,也是最高最典型的形式是“簿状族谱”,后来又叫作《百家谱》、 《东南谱》、 《十八州谱》、 《天下望族谱》、某郡望族谱等等家传、家谱都是私家撰述,不具法律效力,必须有一种得到朝廷认可的官撰的族谱,才能据以确定谁是士族,谁是庶族.才能据以选官、论人和通婚官修的族谱不是某一姓的家谱,而是全国或某一郡族谱是记载某一宗族主要成员世系及其事迹的档案,以一定的形式记载宗族历史, 其形式和内容集中了档案学、 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旨要。
族谱的起源是伴随着家族制度而来的记录家族血缘关系的文献,那么它的产生就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家族制度已经形成, 需要族谱来记录它内部的血缘关系; 二是文字已经产生, 并且有了简单的书写工具,如简册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文献因此、那种认为原始社会已经产生族谱,并把族谱分为口述家谱、结绳家谱、文字家谱的种种说法,是较为不妥当的当然,族谱的起源也有一个从简单到繁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人们对自己家族世系的记忆, 最初总是口耳相传,当懂得结绳记事时,就会利用这种方法来帮助记忆,但这种东西不是我们所说的族谱,它不会成为一种文献、簿籍关于中华族谱的产生过程, 根据目前的材料和研究状况, 大致可以分成两个小的阶段,即商代(公元前1500-1000年)的萌芽阶段与西周(公元前 1000-800 年)的形成阶段商代已有一些简单的世系表,是家谱的雏型较为完备、成熟的族谱形成于西周夏朝(公元前 2000-1500年)的王室世系,从夏禹立“国”到夏桀灭亡,在《史记 ?夏本纪》中有很详细的记载由于夏朝已有文字之说目前还只是推论,并无实物证明,《夏本纪》中的世系,很可能是商周以后人们根据传说追记的, 而不是当时的实录。
《史记?殷本纪》所记汤建国前的先公世系和盘庚迁殷前的先王世系,也可能有着类似的情形至于《大戴礼记 ?帝系》和《五帝德》中所记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片断世系,则可以断定是战国以后人们根据传说追记的, 不能视为信史我们今天可以准确无误地视为商代世系表的东西,是甲骨文中的几片刻辞和商金文中的几件彝铭一、周代族谱的内容和形式周代族谱现在虽然亡佚干净, 但汉朝人看见过, 对它的内容和形式作过一些描述,战国以后成书的《周礼》 、 《礼记》对它有片断的论述:关于族谱的内容,要记录族众的忌、讳讳是名字,忌是哪一天死的族众生子,要记某年、某月、某日生,自然还要记是谁之子族人有谥者要记其谥有谥的族众,当然只能是诸侯、卿大夫二、魏晋至唐代族谱的盛行及其作用族谱是有文字以来, 始终伴随着家族组织的一种文献,是家族组织的构成条件之一什么时候家族制度发达, 什么时候族谱也就盛行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形成后,人们根据家族的门第来选官、品人、联姻门第不同,政治权利和社会身份也不同天下的家族那么多,人们怎么知道哪家是士族, 哪家是庶族?即使同一姓, 天下同姓的人也很多,又怎么知道谁出身琅玡王氏, 谁出身太原王氏?魏晋南北朝时战争连绵,家族迁徙频繁,怎么防止庶族迁到新地方后冒充士族高门?这就需要有一种文献把天下的士族记载下来,人们根据这种记载来确认谁是士族,谁是庶族,谁是高门,谁是卑门。
这种文献就是族谱1、族谱的兴起及其形式族谱在历史上曾经兴旺过一阵子, 后来随着宗法式家族制度的瓦解而消亡了东汉末年到魏晋之际(公元200-300年)世家大族式家族制度形成后, 族谱又再次盛行起来, 不过从内容到形式都与西周春秋时的族谱不同了这时称之为“族谱”的文献,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家传”,这是最初级的形式一个家族之所以在一个地方兴旺发达起来, 必有几个人对家族的发展作出过杰出的贡献,或者做过朝廷要员,或者做过封疆大吏,他们的子孙就为他们立传,表彰他们的功绩,显示自己家族的身份如: 《荀氏家传》、 《袁氏家传》(汝南) 、 《裴氏家传》(河东) 、 《褚氏家传》(阳翟)、 《谢车骑家传》(陈郡)等族谱的第二种形式是“家谱” ,或叫单姓族谱,每姓每族一本家传是传而不是谱, 只能记载家族名人事迹, 不能把所有族人都记上去,光有家传还是无法搞清家族所有人的血缘关系的,于是有人以家传为基础,以家族的世系为脉络, 把包括名人和非名人的所有族众贯串起来,注明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这就是家谱了如:裴松之《三国志》注中引到的:《崔氏谱》 (博陵) 、 《郭氏谱》 (太原) 、 《陈氏谱》(颁川)、 《稽氏谱》(谯郡)、 《阮氏谱》 (陈留)、 《王氏谱》(太原);《世说新语》 注中引到的: 《王氏世家》 (琅玡) 、 《袁氏世纪》 (汝南) 、《王氏家谱》(东海) 、 《荀氏谱》(颍川) 、 《谢氏谱》(陈郡) 、 《羊氏谱》 (泰山) 、 《顾氏谱》(吴郡) 、 《陆氏谱》(吴郡)等等,都是这样的家谱。
族谱的第三种形式,也是最高最典型的形式是“簿状族谱”,后来又叫作《百家谱》、 《东南谱》、 《十八州谱》、 《天下望族谱》、某郡望族谱等等家传、家谱都是私家撰述,不具法律效力,必须有一种得到朝廷认可的官撰的族谱,才能据以确定谁是士族,谁是庶族.才能据以选官、论人和通婚 官修的族谱不是某一姓的家谱,而是全国或其成员的名字、官位及血所有士族家谱的汇编或选编,所以叫作“百家谱”(百指约数)等等在这种官撰的族谱中,把天下所有士族的姓氏、郡望都列进去,每姓士族又都详细列其成员的名字、官位及血缘关系,这就是簿状族谱所谓“考之簿世然后授任”( 《太平御览》 卷二一四引《晋阳秋》) , “有司选举必稽谱籍”(郑樵《通志》卷二五《氏族略序》一《氏族序》 ) ,就是指这种官修的族谱 官修族谱不仅同士族的仕途性命攸关,而且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 要对所有自认为是士族, 并将其家谱上之于官的家族进行甄别、认定, 还要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修订与重撰,所以朝廷设立专门的常设机构图谱局主持撰修工作,置郎和令史等官来执掌( 《南史》卷五九《王僧孺传》载沈约语) ,并汲收对族谱有研究的学者参与其事2、谱学和谱家东晋南北朝时门阀士族制度充分发展,士族、非士族要根据族谱来确认,人们入仕做官要根据族谱来认定门阀的高卑,所以族谱之学就成了一种专门学问,有专门的人从事研究。
天下那么大,士族那么多,它们之间的关系又那么复杂,每个家族的历史,近的兴起于魏晋之际,远的则要追溯到东汉中叶,少说也有几百年,要搞清楚他们内部和他们之间的各种关系(如:血缘关系、名讳、官位、姻亲等等),确非易事再加上许多新起的士族要求列名族谱,而许多庶姓大族还采取冒名顶替、 伪造家世等手段企图挤进族谱,这就进一步增加了族谱修撰的艰巨性东晋初年苏峻之乱,把原来的族谱焚毁了,后来重修,称为“晋籍”,其分量之大竞有东西两库( 《南史》卷五九《王僧孺传》 ) 这样繁杂的工作,没有专门学问,不作专门研究,的确是不行的所以从西晋以后,到南北朝时,毕生研究族谱的不乏其人,有的祖孙几代从事族谱研究,从而出现许多著名的谱学家西晋(公元 250-300 年)的著名谱学家是挚虞 挚氏为京兆大族,虞父模曾任曹魏太仆卿挚虞才学通博,著述不倦,认为汉末以来天下丧乱,许多世家大族,虽子孙已不能明其祖先的事迹,辨其家族的由来,于是撰《族姓昭穆》 十卷,进于朝廷( 《晋书》卷五一挚虞传)此书早巳遗佚,我们不能确知其内容了所谓“族姓”即指世家大族式家族,所谓“昭穆”即父子祖孙的血缘关系,这是现在所知道的当时第一部记载天下士族血缘关系的正式族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