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实静功的理论和方法1.doc
36页虚实静功的理论和方法1.2一、虚实静功理论道家丹功原本无派,到了唐宋以后,才划分为东、南、西、北四大派;东派陆潜虚,从意守后丹田(夹脊)入手;西派吕纯阳,从意守外丹田(体前膻中到神阙之间一尺五到两尺的地方)入手;南派张紫阳,从意守中丹田(脐内前七后三,亦即中宫)入手;北派王重阳,从意守上丹田(即眉心)入手他们以入手方法不同而分为四大派 道家气功虽分为四派,但它不是派系的分裂,而是为了普及因为它们都是以老子的“清静、无为、自然”和“毋忘毋助,若存若亡”作为功法的要领的所以“三千六百门”、“七十二种道”都不出四大派的范围,也都是从意守四个丹田人手的四派功法虽异,但一旦入门,功夫渐长渐进,后来都会相继贯通神气合一”,便是这贯通的开始因此,四派都有“得一万事毕”的说法 五十年代中期,经由上海市卫生局陈涛同志的介绍,我与其他七位同志到黄岩向伍止渊大师学气功伍止渊是南派张紫阳的嫡系后裔,他传授的丹功,即虚实静功关于我练功的经验和心得,详见“练内丹二十八年”一文一)虚实静功把人生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先天之先”阶段,就是未始之始、未身之身的阶段什么叫未始之始、未身之身?就是当母亲怀孕前的一刹那,也叫“父母之于穆初”或“无极生”,它无形无质,所以也称为“天元阶段”。
这阶段是比较渺茫的 第二阶段:“先天”阶段,就是母亲怀孕后的阶段这阶段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乾坤坎离)”的阶段当人的生命开始时,即生八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中所说“八脉者,大道之根,先天一气之祖”,就是指的这个理论这胎儿阶段,也就是先天 胎儿在腹胞内,靠母体血液营养,以母息为息(胎息),渐长渐大,十月期满出生这就是先天阶段,也叫做“地元阶段” 第三阶段;“后天中的先天”阶段,即男16岁、女14岁前的这一阶段,也叫做“人元阶段” 第四阶段:“后天”阶段,也就是“后天中的后夭”阶段,即男16岁、女14岁以后的阶段 虚实静功这派气功,就是要从“后天中的后天”返还到“后天中的先天”阶段,也就是返还到男16、女14的年龄阶段这个返还,不是生理上真地返还到那个年龄阶段,而是在气血上、阴阳上返还到那个阶段 人总是要死的,这是一切生物不可抗拒的新陈代谢的规律人要健康延年,就要与自然作斗争,却病却老气功,就是我们祖先向疾病作斗争而取得的丰富经验,是人类抗拒老病的有效手段二)虚实静功中的清静、无为、自然 虚实静功是南派张紫阳传留下来的一部功法,它主要以虚为主。
虚,就意味着“无为”,“无为”,才能达到静 虚实静功从下手到大成,都是以虚实的变化来体现的但是,它的各个过程也各有侧重如下手功夫以守实为主,即从意守丹田、听息法、听音法开始然后是虚实相间,即毋忘毋助,若存若亡接着就是以虚为主,就是知而不守再下去,就是全虚,就是坐忘,但要掌握虚而不虚,即要做到“一觉独存”这个“觉’不能灭,否则就落于顽空,就会“空空如也”,一无所有 此功分为天元、地元、人元三部分在整个人元部分,都以实为主,以虚为辅随着功夫的深入,虚实的程度也继之深入,但不管怎样,总不出毋忘毋助、若存若亡的境界这是一个总诀,切不可忘 “清静,无为,自然”,这三者是老子的整个学术思想,在静功里则作为练功的指导思想这三者既有联系,又有侧重 清是对浊而言的古人说“清者浊之源,浊者清之用”,又说“在山泉,清出山浊”,意即泉水是源于地下水的,地下水又是源于地上水的,这就是它们之间周而复始的因果关系眼耳鼻舌身在尚未与外接触时,心可无念但作为一个活人,不与外界接触是不可能的,因而也就不可能无念有念就生浊,但浊还源于清,练功就是要溯这个源 静是对动而言的,动极则思静,静极则思动,因此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动与静。
事物的发展是物极必反练功时,就是要由动而返静 “无为”是对“有为”而言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无为”就是顺乎客观自然的实在,练功时就是要返回自然有为”则是遵循客观规律,要改变自然,使之符合于人的意志所以“无为”是无条件的,是永久自在生化的;“有为”是有条件的,是暂时自身进退的练功就是要使机体和意念返回“无为” 自然是对人为而言的,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如宇宙的变化、气候的转变、生物的生死等等,都有它一定的发展规律静功就是要根据人的自然生长规律,顺其自然之道(不是听其臼然)达到返本还原的目的 人到中年以后,动极而衰,就不能顺乎自然了静极生动,动极生静,自己已不能当家作主了练气功,就能找到止动生静的方法这方法就是:“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因此,首先要收心,灭妄念妄念灭,则心自清心清,则意静意静,则气生这样,就能做到“意无为而气有为’这个过程只有顺乎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三)虚实静功中的“性命双修” 性,在这里是指人的精神、性格而言的例如人的气质的性分急躁、温和、开朗、忧郁、内向、外向等,体质的性分寒性、热性、阴平、阳旺等但总的说来,人类特有的性就是指能思维,有思想,能改造自然,有主观能动性。
命,是指人的身体而言的所谓身,是指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谓体,是指皮毛发、筋骨血等 性命虽各有体系,但两者又是有分有合的性要以命为物质基础,命要以性为行动的指南性是灵魂,是统帅,因此性占主导地位,是人身的主人 道家传授性命双修是“明传命,默言性”的因此,有“单修命来不修性,此是修行一大病”的说法一般是命功由师传,性功由臼悟,即所谓的“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道家的动静两功,有一系列完整的多种形式的功法,都是从命功着手的这是道家功法的特点这些功法也是我国医学文化的宝贵遗产 性与命是人生理上两个不可分割的体系,它是人的生命的根本,一身的纲维单有命功,就好比是没有生命的躯壳,好比是行尸走向单有性功,就好比是无实体的幻影,无从固着性命就是一阴一阳的扩大一阴一阳谓之道古人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所以性不能离命,命也不能离性,二者是统一的整体,互为表里,缺一不可四)虚实静功中的虚实动静 虚实静功是从守实(即意守)入手的,是用“有为’来引出“无为”和从“无为”生“有为”的,亦即古人所说的“自有入无,从无生有,有无相间,无无亦无”,是由浅入深,循序前进的单有实,就会执着,导致臃肿失灵,停滞不前,就是偏。
单有虚,功夫做不进去,就会落空,就是顽空,这也是偏所以,必须有实有虚,一切功夫都在虚实相应中体现,发展,前进 “气功的气是客观存在的,是活泼善动有变化的这变化不管它是先天的或后天的,总是有规律的虚实的变化就意味着阴阳,意味着动静,是符合自然的、生理的客观现实的因此,既要务实,又要务虚务实,就已开辟一个基地(即意守丹田),以产生内气务虚就是要使气活活泼泼地循人体经络依次前进,分布于全身气,不能用神来限制它,管死它,否则必定会导致两败俱伤而出偏差 所谓虚实,实就是动,虚就是静所谓动中静,就是气动意静,知而不守所谓静中动,就是“虚无生妙有’,就是“意气俱静,无无亦无,一灵独觉”的境界因此,虚实静功是无止境的,它可以步步深入 虚实静功无论在静功或动功方面都有其特点例如,其静功总的理论根据是老子的“清静、无为、自然”,认为要清才能静,静才能更清,并认为要做到意无为而气有为,才能“无为无不为,有为无所为”,亦即意守丹田时似守非守,若即若离才能收到好效果 又如,其动功系来源于自发动功这种自发的动作多类似各种动物的形态,又能使人的内脏、经络、营卫气血得到调整,从而起到却病延年的作用 虚实静功根据自己的理论,目的是要把体弱多病、年迈衰老的人从气血上、阴阳上回复到男16、女14岁前的人生阶段,在练功方法上则分为人元阶段与地元阶段。
一般人只练人元阶段的功法,即人元功法,就足以保健养生了 人元功法分收心功、合一功、桃康功、入中功等四套功法 收心功——顾名思义仅是收心,是预备阶段,尚未正式入门,其目的是通过“三关分渡”稳步前进,打稳基础这时还不会出偏差 合一功——要练到神气合一,也分三个步骤:心息相依,意气相随,神气合一这是逐步入门,防止出偏差的功法 桃康功、入中功难度较大,也不宜一般人练一般人练好收心功、合一功就可以做到却病延年了一)收心功 练功前,静思片刻,回忆一下自己在社会道德、个人道德方面有何不足之处,不符合道德的言语与行为必须改正;其次回想是否做到清心寡欲,素餐淡食,戒绝烟酒之后,开始练功 收心功是人元阶段的下手功夫,以清静为主正如古人所说“能遗其欲,则心自静,能澄其心,则神自清”南派气功是从下元着手的老子说:“虚其心,实其腹”心不尽虚,真气就没有统帅,要想练功,便无补益腹不实,则先天真一之气无处收贮 初学与功的人,对干练气功的初步原则,不可能一下子领会,因而对调身、调心、调息要分阶段练调身是容易的,只要把身体的姿势摆好,按坐、卧、躺等要求练功就可以了调心(就是放下一切念头)就比调身难了若说调息,就更难了。
因为初练功的人,什么是“心”,什么是“息”,都还不懂,要调是无从调起的加之,一切偏差往往都是由于弄不清心与息的意义关系及其分寸等才产生的,所以心、息不能掌握,要想调动内气,就更难捉摸了这是出偏的主要原因所以出偏大多数是在初练功的阶段 1.收心功练法 收心功分默念数字、意守外丹田、守虚三个步骤,故称之为“三关分渡” “三关分渡”就是心、息、气三关分渡此法比较妥当,可以防止出偏差,又易于掌握三关分渡”实际上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一种较好的下手功具体练法如下 (1)默念数字 (1)调身——姿态随意,可坐,可卧,可躺两手心互搓到发热,然后两手相互交叉,一手心搭在另一手背上放在丹田处,或两手放大腿上面带微笑,两眼轻闭或垂睑,不要舌舔上颚,不管息,要自然呼吸眼观鼻,鼻观心(就是对正脐的部位) (2)默念——先反复默念“1、2、3、4”,用两耳“听”默念的字声,似听非听,不要硬听目的是使万念归一,这就是收心法这样约练一个月,就能初步掌握是否掌握了方法,应看是否产生了效应:如手心发热,全身微有热感,心定意静等一个月后,便可进入意守丹田 (3)意送丹田(也可视为“守”)——仍旧默念“1、2、3、4”,用意送到丹田,似守非守,不要硬守。
阴虚阳旺的病人,则可以在意送丹田的基础上再转向意送“新涌泉穴”(在两脚内侧然谷穴后一点)依上述要求意送丹田后,就把思想放到两脚内侧新涌泉穴处,似守非守,到收功时再回丹田这样练到阴阳平衡后就开始练下一动法 (2)意守外丹田 所谓“外丹田”,是指由“膻中”、“外膻中”、“神阙”、“外神阙”四点所构成的一个体外空间意守外丹田就是将意念注射于这个区域(图2)阴虚阳旺的人,则可只想着靠近神阙的前面,能守多长就守多长,或想象在区域内有着自己心爱的东西,如颜色、花草、树木等这样守一个月 练一个月后,就可以从意守外丹田逐渐转入意守中丹田(即脐与命门之间、前七后三的地方)方法是,先在外丹田意守一分钟,随后过渡到意守中丹田(仍旧是从下元着手)三个月后,就可以在一开始就直接意守中丹田如果一时改不过来,就依然先意守外丹田再移向意守脐内丹田阴虚阳旺的病人要等阳平后才能意守中丹田 (3)守虚 守虚,就是什么地方都不守,适用于对身内身外都守不住的人(这种人是极少数) 另外,也可以酌情选择惯用的方法,用各种导引功作为下手功,结合治病导引行气,但要有针对性,即什么病就用什么导引功 2.收心功理论 古人认为动法源于心理,心理又会随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