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三语文复习《师说》(第2课时)教学案.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bin****86
  • 文档编号:61215453
  • 上传时间:2018-11-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9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一岗双责落实还不到位受事务性工作影响,对分管单位一岗双责常常落实在安排部署上、口头要求上,实际督导、检查的少,指导、推进、检查还不到位师    说章节与课题  师    说  课时安排    课时2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人     使用日期     学习目标和任务  1、 把分散的文言基础知识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 重点掌握“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重点句子能准确翻译  3、背诵并默写《师说》全文  重点难点建议  1、 注意课本相关知识的积累与巩固  2、默写要常抓不懈  教学资源的使用     学习过程  个性备课栏  一、掌握“之”字的意义和用法25分钟)  (一)、指出下列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吾从而师之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古之圣人  (7)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10)郯子之徒                 (1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二)、总结“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用作代词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  (2)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  2、用作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或不译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语之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5)音节助词,不译  3、用作动词,到…….去  (三)  即时巩固  1、 指出下列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填然鼓之《孟子•粱惠王上》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宋何罪之有?(《公输》)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管仲之谓乎?(《管仲列传》)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夫》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2、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久之(2),唐僧不之(3)应其独往,其待也与?均之(4)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5)于唐僧:“此何难之(6)有?”唐僧曰:“汝之(7)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8)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9)乎?”           二、随堂检测(10分钟)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chuán,流传    B.作《师说》以贻之                贻:dài,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dòu,句中的停顿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yú,阿谀,奉承  2.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①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3.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圣人无常师  C.吾从而师之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乃大惊,问所从来               余嘉其能行古道  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择师而教之            而耻学于师C.其皆出于此乎          生乎吾前    D.不拘于时              学于余  5.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愈,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B.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C.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D.“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6.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5分)(     )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7.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圣人无常师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三、课外延伸(10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吏道          邓牧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    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

      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选自《伯牙琴》)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固:固然,虽然B.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 才:人才C.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     蕃息:滋生繁衍D.以日夜窃人货殖               货殖:财物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作者对当时“吏道”的批评的一组是(  )①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 ②禁制不得不详 ③取民愈广,害民愈深 ④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⑤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 ⑥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C.①②③⑥            D.②③④⑤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的上世之士之所以不肯出山做官,是因为官吏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深B.从一般人的本意而言,他们愿意过安定的生活,但是国家仍会出现动乱的情况,这是因为有些人的日常生活无法得到保障。

      C.作者站在当时官吏的对立面上,言辞激烈地批判他们仗势欺人无所顾忌肆意掠取,是鱼肉百姓的祸害,比强盗还要厉害D.作者认为民众所以作乱,是因为“由夺其食”“由竭其力”,作者能够从经济角度来分析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答案】 A(因果关系颠倒,而且不肯出山做官的“才且贤者”并非“高隐大山深谷”的“上世之士”)12.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译文:  (2)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译文:(3)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译文:           课后反思或经验总结:   对分管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抓得不够紧,找问题的多,批评教育的少,放松了对分管部门的日常监督、管理和教育对分管部门干部发现的一些违规违纪小错提醒不够、批评教育不力,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作用发挥不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