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13单元复习纲要WORD.doc
14页1-3 单元-# -一、什么是化学?1、 化学研究什么? 研究物质及变化,不仅研究自然界存在的物质,还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2、 定义:化学是在分子或原子层次,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 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二、化学史:1、 古代化学: ① 火 ②如陶器、铜器、铁器、纸 、火药酒、染料等2、 近代化学: ①原子论、分子说 :到了近代,由于_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_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物质是由_分子一_和「原子 构成的,_分子 _的破裂和原子_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原子论和 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使化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②元素周期律: 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 一元素周期律 和_编制元素周期表 ,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3、 现代化学:①新材料: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 单晶硅等,化学在能源、材料、医药、 信息、环境和生命科学等研究领域以及工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②“绿色化学” 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 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化学的作用勺辨证观h化学发展史;“绿色化学”绿色学主要是源头把关而不是污染治理,少或不用有害物质/少放或不排放有害物质及提高原利用率达0柳排放亞提為 裔料利用率达100%即零接放"【考点】化学研究范畴;、物质由元素组成,常见元素名称及符号有:1、1-20号兀素:H氢He氦Li锂Be铍B硼C碳N氮 0氧 F氟Ne氖Na钠Mg镁Al铝Si硅P磷S硫Cl氯 Ar氩 K钾Ca钙2、 K Ca Na Mg AlZn锌Fe铁SnPb (H)Cu铜Hg汞(又称:水银)Ag银 Pt铂 Au金(记忆方法:嫁给那美女,身体细纤轻,总共一百斤)3、Mn锰 Ba钡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必考)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学反应)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常见变化和 现象常见物理变化: 结冰、折断、挥发、融化、 熔化、溶解、通电发光。
常见现象:物质的 状态(气、液、固)、形状可能发生变化,可 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常见化学变化:燃烧、生锈、动植物呼吸、食物 腐烂、变臭、酒和醋的酿造、火药爆炸常见现 象: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一定 伴随能量变化(吸热、放热、发光等)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微观构成物质的分子变为其他分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联系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冋时发生化学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过程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且原有物质会减少 ,但不能仅凭原物质减少就认为是化学变化) 现象只能辅助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它不是判断的根本依据(比如:某些电灯点亮时发光发热,但这个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肉 眼、鼻子等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用仪器可测)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实例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 挥发性等(简称:色味态、两度、两点、两性)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性、酸性、碱性、毒性等区别 这种性质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三、性质与变化的区别:1、 本质区别:性质是静态的,是物质本身 固有的属性;变化是动态的,描述的是正在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 一个过程,变化中可描述 现象。
2、 语言叙述上:性质描述一般有“ 是”“能”“易”“会”“可以”等表示能力或属性的字眼,而变化叙述中 一般没有上述字眼,它只叙述过程和描述过程中的现象 3、 性质与变化的判断步骤:可先判断是“物理”还是“化学”,再判断是变化还是性质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 蜡烛石蜡不溶于水,石蜡密度小于水 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三层,包括 外焰、内焰和焰心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发现两端先碳化,说明 外焰温度最高点燃蜡烛后,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现象: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结论:蜡烛燃烧产生水;向烧杯中倒 入澄清石灰水,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熄灭蜡烛时产生的 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 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小液滴蜡烛燃烧的化学变化(反应)表达式: 石蜡+ 氧气 二二二氧化碳+水二、 做“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时,最重要的是做 对比实验,此实验只对比了氧气、水和二氧化碳,对比试验最重要的是 只保持一个变量通过第二单元学习知呼出气体中氮气体积分数最大 <注意:比较“吸入气”与“呼出气”中氧气多少时用的是:同一根燃着的小木条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了解常见仪器 1 •反应容器:名称图形' 主要用途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直 接 加 执八、、 的 仪 器试管(易考)D① 少量试剂的反应 容器② 用于少量物质的 溶解或收集少量气 体或作简易气体发 生装置① 加热前应擦干试管外壁,先预热 后加热,加热后不能 骤冷;② 加热时,试管夹或铁夹应夹在试管的 中上部;③加热固体时,试管口部要 略向下倾斜 ,防止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④加热液体时,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1/3 ,防止液体受热时喷出伤人;管口应与桌面成 45°角,试管口不 能对着 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蒸发皿 (陶瓷) 用于少量溶液的蒸 发、浓缩和结晶蒸发时应及时用 玻璃棒 搅拌,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加热时液体沸腾外溅燃烧匙J少量固体燃烧反应 器放入集气瓶中要自上而下慢慢放入以防止瓶内氧气逸 出间 接 加 执八、、烧杯%■< 用作配制溶液和较 大量试剂的反应容 器,在常温或加热时 使用① 加热时,都应放在 石棉网 上,使其均匀受热:② 溶解固体时,要用 玻璃棒 轻轻搅拌锥形瓶A烧瓶的 仪 器可用作制取气体的反应容器2.计量仪器:名称图形主要用途托盘天平(易 考)用于粗略称量物质 的质量,一般只能称准至0.1 g使用时的注意事项① 称量前,将游码拨到标尺“ 0”处,调节平衡螺母至天平平衡② 称量时, 左 盘放称量物, 右 盘放砝码,放砝码时,先大后小,用镊子夹取砝码,用后砝码放回砝码盒;③ 称量物时两边需放等质量的纸片(易潮解、有腐蚀性药品放在 表面皿或烧杯中,如NaOH)量筒(易3. 考加热仪4. 存放仪量取液体体积.量 筒无0刻度线量 筒的最小精度为器:酒精灯、酒精喷灯_(没有比此精器:度更小的量筒)① 不只用于量取液体,通常配合胶头滴管使用② 量取液体时,应一次性量取,选与液体体积最接近的量筒,减少误差;比如:量取8mL液体选10mL的量筒而不选50mL 筒;③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应与 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④量程为10 mL的量筒,1ml以下没刻度;量程为50mL 的量筒5mL以下无刻度名称图形主要用途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广口瓶细口瓶滴瓶用于盛放少量液体药品(有瓶塞)用于保存 固体药品(有瓶塞)用于盛放 液体药品滴瓶上的滴管与滴瓶配套使用,为专用滴管,用完放回原 瓶,不得用水冲冼用名称(无瓶塞)① 用作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② 用于主关途化粉末应状固体药品①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应盖上玻璃片②集气瓶瓶口 是磨砂口,集满气体后,盖上毛玻璃片防止瓶内气体外逸 若气体密度比空气 小 应倒放,若气体密度比空气 大应正放;③做物质在瓶内燃烧实验用时的注意事温固体物质生成, 粉末状固体药铺一薄用细药或装合少槽水I (防止生成的 高温固体落在瓶底使瓶炸裂)镊子/用于取块状固体药品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胶头 滴管 (易考)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① 滴液时,胶头滴管应悬空放在容器口上方,不要接触容 器壁,以免沾污滴管或污染试剂;(易考)② 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防止 液体倒流,沾污试剂) 或倒置(防止腐蚀橡胶胶帽)易 考)③ 用完后胶头滴管应立即洗净 6.夹持仪器:名称图形主要用途使用时的注意事项试管夹夹持试管进行简 单的加热实验夹在试管中上部;从试管底部套入、取出;加热时,拇指不要 按在试管夹的短柄上。
防止烧损和腐蚀铁架台 (易考 名称)铁夹铁圈铁架台固定和放置各种 仪器坩埚钳夹持坩埚加热或 夹持热的蒸 发皿等7.其他仪器:(注意几种漏斗的名称)名称图形主要用途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玻璃棒(易考)搅拌液体、引流、蘸取液 体、转移固体搅拌时切勿撞击器壁,以免碰破容器注意随时洗涤、擦净漏斗 (易考)用于过滤或向小口容器里 加液体(如添加酒精)过滤时要放在二角架或铁架台的铁圈上水槽用于排水法收集气体水不要加满,防止实验时有水溢出 注意不要写成“水糟”长颈漏斗?!1用于注入液体(“颈”字易 错写为劲或胫)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下,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 出易考)分液 漏斗用于注入液体可通过活塞 控制液体流速,从而控制反应的速率 (为达到控制液体流速目的,也可以用医院打针的注射器替代分液漏斗)8.多功能瓶(易考进气端口的选择)下面是多功能瓶的常见用途:(一) :洗气瓶(图①)(洗气瓶中液体不装满)【进气端】:多功能瓶作为洗气瓶来使用时,气体要 先从浸入水中一支导管进入水中,后从另一导管逸出 用途】:(1)检验气体:如 加入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2) 除气体中的杂质气体: A.除去气体中水蒸气(干燥气体) 试剂一般选浓硫酸。
需要注意的是,浓硫酸不能干燥NH3等碱性气体B.除去气体中的其它杂质气体 除SO2、CO2等气体(可用NaOH溶液吸收最好不用Ca(OH)2溶液,因为Ca(OH)2微溶于水) 除去混在CO2中的HCI气体(不可以使用 NaOH溶液 吸收,但可以使用 NaHCO3溶液来吸收)(3) 观察气体的流速 如医院病人吸氧时,用于观察氧气的有无及氧气流速(二) :排空气法集气瓶(密度与空气接近的气体不宜用)【向上排空气集气瓶】(图②):【使用时,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 】使用条件: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 气体无毒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组成气体的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 常见收集:O2、CO2【向下排空气集气瓶】(图③)【使用时,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 】使用条件: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 气体无毒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组成气体的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9) 常见收集:H2、NH3【排空气法通用集气瓶】图④进气端选择:气体密度比空气小的以最短的路径进入瓶内 最高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的以最短的路径进入瓶内最低处 简记: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