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音乐创作中民族乐器音色应用的新理念.docx
6页电子音乐创作中民族乐器音色应用的新理念 孟雷(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民族乐器与电子音乐结合的现状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民族器乐中出现以电子音乐元素为背景的艺术创作实践它打破了民乐单一模式的音乐语言表达模式,成为了融合音乐科学思维表达方式的产物,给古老的民乐注入了新的活力,被人们称之为“新民乐”而“新民乐”作品常抛弃中国传统艺术理念中对美与和谐的认识,追求所谓的色彩、印象、解构、超现实,以寻求一种特殊的、不同于利用声学乐器创作作品的效果同时,这种实践也是追求古典和现代风格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的尝试一方面,走大众化路线的电子音乐是以简单、通俗为特征,与专业音乐所要求的学术性、实验性有很大差异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简单、自由化的风格符合大众的审美,满足大众欣赏、娱乐的需求这类音乐也开始有了电子音乐与民乐风格的结合以及流行音乐与民族器乐的结合另一方面,电子音乐与民乐风格、民乐音色相结合的现象体现在学术性、严肃电子音乐创作中电子音乐的出现,大大扩展了作曲家使用的声音素材,更进一步丰富了聆听者对作品的声音感知为了满足听众日益提高的审美要求,作曲家通常采取以下创新手段来完成此类作品:1 民族乐器,电声乐队和MIDI音乐结合在一起,加上流行的配器手法,发挥各自特点,丰富了民乐的艺术表现力。
2 以传统民族乐器的音色为基础,创造出丰富的音色这些音色可以保持民族乐器的声学特性,加以改良,最终仍然保持民族乐器的基本性质;与此同时,这些音色也可以通过变形手段完全打破民旋乐器的声学特性,成为一种崭新的音色3 以传统民族乐器与“磁带音乐”形式的电子音乐结合,使此类音乐成为电子音乐作品的一种新形式电子音乐在民乐类音色中的应用在电子音乐中对民乐音色应用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为使用软件音源或电子化民族乐器;另一种为通过录音、现场演奏等方式,运用真实的民族乐器声音创作中使用到常用民族音色软件音源有CHINA KONC Audio,坦克(sam-pletank)等,这些软音源提供了梆笛、木鱼、曲笛、唢呐、古筝、笙、钟磬、二胡、琵琶、扬琴等民族乐器的音色,同时它们都属于采样音源,与合成音源相比采样音源的音色会显得更有真实感但是,由于使用这些音源的制作者并不能完全发掘、体现演奏者对乐器演奏的把握,制作出来的效果往往也会打折扣另一种方式为录音及现场演奏,这在现代电子音乐创作中,尤其是交互式电子音乐创作中尤为多见与传统民乐创作不同的是:通过电子音乐的技术手段,以民乐音色为基础的声音资源得到了进一步挖掘真实的民族乐器音色在各种声音变形手段下变换出各种声音效果,创造出一种新的民乐声音语言。
民族乐器在传统作曲中与现代电子音乐创作中应用的不同方式民族乐器在传统作曲中创作方式很单一,作曲家在创作中必须遵循演奏方式、乐器特性等来创作,不能超越或突破乐器自然音域、自然音色来创作现代电子音乐的创作更强调电子音乐的电子化特征电子音乐要求电子音乐作品的创作需要融人电子化的声音效果与元素,利用其技术实验设备或计算机手段,可以轻易地突破传统民族乐器自然声音特质的限定电子音乐与民乐创作结台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1 磁带音乐形式这种形式是电子音乐比较早期的演出形式作曲家可以在作品演出之前把音响设计与电子音乐预制声部事先完成例如作品《天禅》《天禅》是一首自由节拍的曲子,曲长6分41秒作曲家是为曲笛、梆笛和电子音乐而制作此怍品的灵感来自于但丁的《神曲》,在作品中,笛子仿佛一个灵魂的化身,而电子音乐则表现的是一种空灵缥缈的氛围G调大笛的苍凉和佛家念经的声音映衬着空寂的电子音乐,从而引出G调大笛的苍凉的宣叙式的念白,中段梆笛极富穿透力的音响以及卡农手法的不断叠加把乐曲推向高潮,随后在埙与曲笛的交织中思绪逐渐淡化,仿佛消失在天外的另一座禅寺之中笛子的形象在声音的禅响中不断地变化、游走,仿佛在天堂与地狱中感受着苦难与悲凉。
这首作品试图用器乐与电子音乐的融合来描绘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想象音乐从一开始,就把主旋律交给一支“曲笛”完成此部分是以真实的民族乐器为基础在音乐进行到12秒时,加入了已设置好的电子音乐部分,在此部分电子音乐以音效的形式由弱渐强的出现,同时伴随着有节奏的敲打三角铁的声音36秒时,念诵经文的人声进入在40秒时,有[来自www.Lw5U.com]4秒的人声间隙,紧接着以同样的人声素材持续到53秒,便回到了开头的形式,3种声音的结合一直持续到1分33秒,音色的叠加呈现逐增以后再递减的形态音乐进行至1分34秒时,除笛子以外的音乐部分都发生了改变电子音乐出现点与线的声音结合,除原有的长音PAD的出现外,点以“叮咚”的声音形式出现,此时音乐发展进人第二部分此部分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紧张激烈的感觉在1分57秒时,预制部分的音乐有了改变,一段6秒钟的敲击声后,将音乐推向一个小高点,此时明显可以听到一个如“打雷”般的音效音乐进入到2分20秒时,不但有真实乐器的演奏,而且电子音乐部分也融合了真实民族乐器采样的变形,达到了真实乐器无法演奏的效果此变形是以采样为基础,获得电子发声器中吹管乐器音色一支真实乐器与采样音色呈现密集的交织形态。
在2分54秒时,作曲家又加入了带有中国特色的打击乐——大鼓大鼓的出现标志着音乐开始进入到高潮,且期间有大鼓声音的变形,例如逆行播放、拉长与压缩、声像上的变化4分30秒时,大鼓再次出现,标志着这一部分音乐结构的结束此部分的构成是由真实乐器和电子音乐结合最紧密的部分,电子音乐部分由真实乐器采样的变形,以及各种电子音效制作而成,多种音色以复调方式配合在3分47秒时最为突出伴随着音乐的推进,在4分05秒时,作曲家加入了第3种中国乐器——镲,以滚击的方式呈现30秒过后,作曲家又将旋律声部交给了现场的曲笛演奏,在4分40秒时加入了蝉鸣声,音效也是预制好的,进行了8秒(蝉鸣声越来越密集)以此烘托出了主题5分45秒进入尾声,曲笛清晰地出现,呼应出音乐开始的旋律与织体形式,属于典型的音乐再现最终,现场演奏在长音型铺底(pad)电子音乐映衬下结束2 交互式电子音乐形式中民族乐器音色的体现民族乐器在现代电子音乐创作中的应用是传统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展交互式电子音乐在中国逐渐兴起这类电子音乐使用了传统声学乐器与计算机系统及现代音控、音响等设备,由演奏家(或作曲家)与计算机编程人员以“人机交互”的形式,相互协作共同完成音乐创作过程。
这种音乐形式可以比真实声部的现场演奏更容易实现预制构思所设定的各种复杂的技术音响要求,表现出与常规音乐截然不同的鲜明个性由于民族乐器在电子音乐创作中需要提前进行周到严密的整体构思或规划设计,我们在设计电子音乐时,应该抓住民族乐器体现的中国风格特色,对其原始音色与变形音色进行设计,使之符合电子音乐需要表达的艺术效果笔者将在下面以《昭君回塞》为例简要分析,在交互式电子音乐中,民族乐器与音色的应用:作品《昭君回塞》,为筝和电子音乐而作全曲的演奏时间约9分10秒,这部作品是为筝和电子[来自wWW]音乐而作,那么声音显然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真实乐器演奏,这部分的古筝演奏与以往不同,一个人需要演奏两架古筝,并且作曲者对两架古琴设置了不同的定弦,构成两个古筝声部,演奏者需要在某些片段同时演奏两架古筝电子音乐部分则主要围绕古筝的音色做了声音设计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预制电子音乐部分所谓预制部分则应该理解为两个层面:(1)主要是指“电子音乐”,是指需要通过技术实验设备或计算机手段,在作品演出之前就把音响或某些声部事先完成好此特点符合磁带音乐的表现形式,与传统的民乐演奏形成区别2)指这种类型的音乐作品在形成过程中需要提前进行周到严密的整体构思或规划设计。
在这部作品中预制部分体现在作曲家通过对古筝音色进行采样,从而运用软件技术做出各种变形,并与现场古筝演奏相配合,使得原有古筝音色得到扩展二是体现在现场运用效果器中的一verh,delay. flanger等诸多效果,以及MAX中的Percolate(声音设计的外挂物件)做出的粒子合成效果,实时体现古筝音色的变化《昭君回塞》这部作品从曲式结构大体可以分为3个部分:作品从一开始进行到12秒时,是单纯的古筝现场演奏,紧接着加入了预制好的音效与古筝配台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营造氛围的音效,如:空鸣声、打击效果等在40秒处、1分08秒处、1分54秒处作曲家利用真实乐器的演奏与Percolate粒子合成效果实时体现古筝音色的变化,二者的融合营造了一种狂风呼啸的氛围,使听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2分57秒到本部分结束(4分34秒)这个过程中,作曲家事先对真实乐器——古筝,进行音色的真实采样,同时在采样好的音色基础上,利用音乐制作软件对其进行处理,使之达到真实乐器无法演奏的效果预制部分抒情的长音演奏与现场演奏家短音及片段型的演奏结合在一起犹如画纸上点与线的完美结合,总处于交相呼应的状态中,使音乐达到了完美的极致,突破了单纯的真实乐器演奏形式,但却保留了古筝的自然音色。
随着几声短促有力的打击声出现,音乐进入到第二部分,这个部分是本部作品的高潮部分,音乐整体处于紧张激烈的气氛中不但运用各种音效(铃声、镲声、鼓声、风声、马蹄声等),而且还加大了演奏家的演奏难度,右手运用了拖、劈、挑、抹、剔,刮等演奏技巧而左手运用了揉、按、推、扫、勾等演奏技巧在此部分演奏家与预制好的打击声相互配合、相互融合给听众呈现了一幅激烈斗争、骏马狂奔的战场场面在一段小音符的快速演奏后,演奏家变化了演奏方法,左手演奏与电子音乐配合,而右手离开琴弦,有节奏、有规律的敲击琴板,这时电子音乐也逐渐安静,逐步消失,为音乐进入第三部分做铺垫从7分26秒开始,进入到音乐的最后一个部分也就是第三部分,这部分的音乐比起前面两个部分的音乐,从结构上看可称之为短小精悍,从时间上来说显然要短得多,从演奏方面看是比较容易演奏的在7分48秒时,作曲家仍然用了第一部分的演奏技巧及MAX中的Percolate做出的合成粒子效果、延时插件等,实时体现古筝音色变换,营造一种风声的场景但此时的风不再呼啸,寻求的是风平浪静的感觉,悦耳的旋律断断续续的出现,让人耐人寻味,给听众呈现了一副硝烟弥漫的战后场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民族乐器与电子音乐结合成了一种必然趋势,也成了当今的一种潮流。
也是一种传承及发展中国民族文化的体现,同时它的到来代表着现代电子音乐在艺术与音乐科技相结合的前沿领域,走上新媒体艺术的历史舞台,宣告了中国音乐科技的新时代已经到来结论本文通过浅论民族乐器与电子音乐的结台,论证了电子音乐继承并发展了传统民族音乐,为后人打开另一扇人类未知的新音乐领域的大门它在音乐理念方面的飞跃从根本上解构了传统音乐体系,打破了常规演奏法及音色,也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利用科技手段以及理念的不断创新,将电子音乐空间的概念引入音乐的表现范畴,表现出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形式这种新媒体艺术理念促成中国形成了一种新的电子音乐类型——电子音乐与中国民族乐器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