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状况的思考及对策.doc
5页对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状况的思考及对策 文本解读能力既是我们必备的学科职业素养,也是一种专业知识、言语技能、伦理情操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更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基本教学技能在日常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存在一定的欠缺,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存在的问题1、一是肢解文本,将完整的文本拆得肢离破碎,忽视了文章的整体性;这一现象随着课改的深入,正在逐渐减少主要是因陈旧的教学理念,平推式的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将完整的文本拆得面目全非,寡淡无味2、二是浅尝辄止,将解读停留在文本的字面上,一目十行,浮光掠影,忽视了文章的内隐性;这主要体现在解读文本不到位,仅停留在文字的层面上,不深入体味3、三是脱离文本,将课外大量的所谓相关知识引进来,搞所谓的“资源整合”,忽视了文章的主体性、本源性;这在有些课上表现得特别过分,将大量的所谓相关的课外知识引进来,东拼西凑,美其名曰“资源整合”侵占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对课文内容的解读4、四是曲解误读,自己没有真正领会文本的主要价值,强灌硬输,忽视了文章的主旨性这一点在当前表现得尤为突出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我们有些教师片面理解“多元反应”与“独特体验”,认为学生的理解越离奇越好,这也对,那也对,有的理解出现偏差,甚至在价值取向方面有问题,老师也不置可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绝对不可能出现一个“白毛女”多元解读并不是随意曲解,也不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那么如何恰倒好处的进行文本解读呢?首先我们要正确处理文本解读中的几种关系:一是新与旧的关系——“旧”是指文本在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的解读中被积淀下来的对文本的基本看法,“新”是指因为时代发展而自然流入文本的时代主流精神新与旧总是对立统一的,解读时不能一味求新,使课堂教学脱离了“语文教学法其实就是思想品德渗透的方法”的正规无旧何以言新?推陈方能出新,但决不是弃陈!二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以局部的研读,代替文本整体的解读,势必造成对文本的肢解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文本的整体与部分是相生相偕的指导学生理解文本是一个在整体与部分中不断往复的过程,切不可偏废三“意”与“言”的关系意即思想内容,“言”即表达思想内容的言语形式我们的语文课堂不能“得意而忘言”,也不能“重言而轻意”,欣赏文学作品只顾及“意”与“言”其中一方面,都是低级趣味的。
新课标中说“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四是同与异的关系人们在解读一个相同的文本时,总不免会有许多共同的感受与认识,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之意但是人们对文本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此即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在解读文本是就要既持“同”之心,又要从同中读出“异”来五是“我”与“他”的关系这里“我”指读者,“他”指“文本与作者”文本解读不管是崇拜作者、文本、读者都有其内在的道理因此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应该把握这三者之间的度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又该如何去解读文本呢?一是抓住文体解读文本课本上的文本,可以粗略地分成诗词、小说、散文、故事、说明文、议论文对于诗词的解读,我们重点应抓住——“文眼”来理解文本的内容,字字领悟,句句推敲对于小说的解读,可以抓住小说中人物,让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语文教学的要素对于散文的解读,重在对文章思路和作者情路上的把握故事类的解读要关注联想、想象、幻想,关注引领学生向往美好,研究寓意等,说明文的解读从科学方法入手,议论文的解读从作者观点入手……二是抓住文题解读文本文章的题目,大部分都是对课文内容或是作者写作意图的一种高度概括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开发好文题资源,抓住文题多打几个“?”,这些“?”解决了,其实就是对文本的正解解读。
因为这些“?”直接导致教师或学生到文中读什么、思什么、答什么在抓住解读文题的过程中,我们还应特别注意阅读的回应,即在通过阅读解决文题所阐发出来的问题时,必须在阅读结束后再回到文题上来,看一看问题解决了没有,这些问题是不是文本的作者写作的主要旨趣三是抓住问题解读文本对文本的解读,很大程度上是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解答过程这些问题的产生与设计、呈现与表达,都必须通过教师的问、学生的问来体现当然,教师的问不是指在课堂上拉着学生的思维进入教师预设的教学“圈套”,而是指教师应该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地组合,以使学生产生更多的预设中的“生成”抓住问题解读文本,要处理好重要问题和一般问题、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真问题和假问题之间的关系 以上三点侧重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而教师对文本解读仅是阅读教学的开始,其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生命解读所以,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其关键还是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我们在注重将教师解读文本的方法教给学生的同时,还应注重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身理、社会经验、人生感悟等个体因素,在不歪曲文本原意、不远离作者写作意图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过程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解读文呢?我们除了可以将教师解读文本的方法渗透这一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式:一是在诵读中解读文本。
以读为本,以读攻读,反复诵读是理解文字、理解作者情感的基本途径语文课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把阅读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个性来,“带着问题读”“自主选择读”“对手挑战读”“小组比赛读”……通过读,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并通过文字表面与文字后面的智者进行心灵的交流,逐渐有所感悟和思考二是在表演中解读文本作为理解文字的一种表现手段——表演,已经在阅读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通过表演,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文本对于一些特殊的词句,有时是很难用语言的形式来表现,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表演的形式,如画、唱、跳、演等多种形式来予以理解,未尝不是一种文本解读的有效途径三是在实践中解读文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运用语言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语言文字只有通过运用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我们要鼓励学生将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再次体认文本的价值。
这样,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加深课程文本和生活文本间的联系,体验语文,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文本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解读的结果,就是师生语文素养共同提高的过程只要我们从人的生命本义出发,科学地解读、引读,尊重师生阅读的价值,我们就能推进语文课堂教学的进程,让语文课堂洋溢生命的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