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小学古诗词:《静夜思》阅读.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碎****木
  • 文档编号:255791896
  • 上传时间:2022-02-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3.97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小学古诗词:《静夜思》阅读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译文】 光明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似乎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深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解释】 ⑴静夜思:悄悄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⑶疑:似乎 ⑷举头:抬头 【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在安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劳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家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耀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严寒,还衬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顾了前句的“疑”字,说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糊涂,他翘首凝视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家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射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家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深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怪新奇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表达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也许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心情,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常常看到的。

      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清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消失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表达,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模糊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四周的环境告知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糊涂了 秋月是格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简单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视着月亮,也最简单使人产生遐想,想到家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慢慢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深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提醒了诗人内心活动,鲜亮地勾画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爽朴实,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简单理解的,却又是体会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悟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