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丽中国与资源节约.docx
23页美丽中国与资源节约 近年来,在粗放发展模式下,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及能源、矿产、淡水资源的大量消耗,能源、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为了维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在转变生产方式的同时,大力倡导资源节约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第一节 建立循环经济体系2002年以来,转变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的热潮在我国迅速掀起2008年《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颁布,以及2013年《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出台,标志着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循环经济已从启动、试点,进入依法全面推进的实施阶段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物质依托。
一 深入经济系统内部转变线性物质代谢模式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从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看,人类社会只是生态环境大系统的子系统人类社会虽然具有自身运动规律,但不能免除自然规律,不能超越它置身其中的外部大系统的承载能力人类社会子系统以不断循环运动的价值(货币)流为表征但是,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大系统间,是通过物质流(包括能量流)相互联系并发生作用的长期以来,资源环境不能作为经济增长贡献要素的理论认识,以及单纯追逐GDP(价值流)扩张的经济增长方式,驱使着人类社会不断地从自然界汲取着各种自然资源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能源),又大量地向自然界抛弃着各种废物污染(尤其是各种有毒有害的污染物),使得人类社会系统(价值流)依托的物质代谢过程,明显呈现“资源—产品(包括服务)—废物”的线性特征其结果是,伴随线性物质代谢过程的巨大资源环境压力,在有限的自然承载能力下,日益加剧着资源能源的耗竭,不断引发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因此,协调人类社会与其外部生态环境的关系,核心问题在于转变人类社会自身长期沿袭的“资源—产品(包括服务)—废物”线性物质流模式人类社会与其支撑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可运用“驱动(driving force)—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DPSR)”概念模型来表征(见图4-1)。
其中:驱动D代表人类社会发展的机制作用;压力P表达人类社会对来自生态环境系统的资源能源和对生态环境的废物排放;状态S反映在资源能源消耗与废物排放压力作用下生态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变化;响应R体现人类社会应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反馈行动图4-1 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及其协调途径根据所建DPSR概念模型,为协调人类社会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大系统间的矛盾关系,采取的“响应”对策(包括技术及相应的政策与管理体系)可概括为三种基本方式第一,对导致生态环境变化的资源环境“压力”,在社会经济系统内部实施的“降压”行动;第二,对导致生态环境变化的资源环境“压力”,在社会经济系统“末端”实施的“降压”行动;第三,围绕自然系统的结构功能“状态”保育和改善,直接对生态环境实施的恢复整治行动可以看出,前两类途径行动,均属直接针对人类社会的“资源—产品—废物”物质代谢流采取的调控对策与第二类行动不同,第一类“降压”行动着眼于社会经济系统内部,因而明显具有与“驱动”因子紧密关联的内涵特征以生态环境为对象的第三类行动,只要体现为改进自然承载能力的作用目前,围绕第二、三类途径采取的行动,是人类社会采用最多的“响应”对策,即通常所谓的环保措施,尽管它们对缓解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功不可没,但不过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附加延伸,并没有真正触及支配线性物质代谢过程的社会经济系统驱动因素本身,因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社会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大系统间的矛盾冲突,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与环境保护实践表明,只有对导致生态环境“状态”恶化的“压力”寻根溯源,深入人类各类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系统内部,结合“驱动”行为进行变革,才是解决人类社会“资源—产品—废物”线性物质代谢过程与生态环境间的矛盾关系,使两者协调相容的治源之本。
循环经济,正是我国从经济系统内部,变革“资源—产品—废物”线性物质代谢模式的系统变革实践二 转变经济系统线性物质代谢模式的3R原则我国工业活动不仅废物污染产生排放量大,更为突出的是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高,运营粗放所以,针对经济增长发展一直依靠的“资源—产品—废物”线性代谢过程,需要从经济系统的资源能源输入和废物产生输出两端同时着手,有效降低经济系统的资源环境压力我国确定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以及减量优先”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原则,就是对协调我国经济和生态环境关系的实践概括减量化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再利用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或者将废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为其他产品的部件予以使用资源化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原则,针对贯穿生产、流通、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中的物质代谢流,从系统的输入输出两端,要求资源的节约和废物产生的减量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绝对数量的减小,还包括对物质的类别、性质意义上的“减量”,如对不可再生、有毒物质的替代等对不可避免产生的废物,要求尽可能在其排入环境前实施再利用和资源化,进一步降低经济系统的资源环境压力。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原则鲜明地体现了深入经济系统内部,围绕各活动对“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物质代谢过程进行全面调控内涵,是一个从人类活动的源头积极降低资源环境压力的新模式需要指出的是,对废物污染采取的末端措施(即图4-1的第二类对策行动),虽然对降低来自经济系统的环境压力也具有重要支持作用,但这些废物污染产生后的削减或无害化,着眼的是排入环境而非反馈经济系统,因此并未纳入循环经济的概念范畴从这一转变经济系统物质代谢模式的意义看,围绕能源与温室气体减排的低碳经济,不过是循环经济三原则概念内涵中的部分组成三 建立资源环境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循环经济体系按照三原则转变“资源—产品—废物”线性物质代谢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充分意识到隐藏在这一线性物质代谢过程背后起支配作用的经济行为变量从微观上讲,就是围绕产品(包括服务)的生产与消费行为;在宏观上看,就是推动经济总产出的增长方式与发展模式因此,变革线性物质代谢模式,本质在于转变传统的生产消费模式或经济增长发展方式囿于以GDP为硬道理的传统经济发展观,以及资源环境难以成为经济增长的贡献要素的认识,不计资源环境代价的粗放增长方式转向依靠资源环境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内涵增长方式,步履艰难。
只有将资源环境因素融入经济系统内,建立资源环境和经济一体化的增长发展体系,才能实现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的转变资源环境和经济的一体化,核心内容就是按照循环经济三原则,使资源环境作为内在的决策因素,通过对经济增长发展系统及其运行的综合再组织,不断减少生产与消费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以及废物产生排放的“压力”,以与生态环境大系统协调相容的方式推动经济的增长发展因而,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系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向着融入资源环境要素、革除经济体系自身物质代谢生态机能缺陷转变的经济,是一种既要获取资源环境效益,还要提高经济质量效益的综合效益型的经济循环经济这一融资源环境与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新模式,既不是简单的环境保护,更有别于传统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特别地,也绝非通常意义下所说的经济增长方式(模式)转变否则,被认为经历了多次“增长方式转变”而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的发达国家,面对当今经济危机急需促增长之时,却全力提出了“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应对战略,难道不令人深省吗?当然,循环经济所蕴含着的经济增长方式的“绿色”转变,并不意味着循环经济包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它所关注的是从资源环境上进行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但实施这一转变,会在支持经济增长发展的同时产生资源环境保护的根本性效果这也正是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含义四 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任务以三原则为指导发展循环经济,进行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基本任务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基于产业结构生态化重组转型的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和基于制度创新营造“绿色”市场1.基于产业结构生态化重组转型的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循环经济建设,核心内容是对由生产、流通、消费等一系列活动组成的经济系统,以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一体化方式进行的系统化转型与再组织(包括结构与空间布局问题),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增长与发展其中,围绕生产系统侧面的变革,是我国目前阶段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这集中体现为以产业结构生态化重组为核心的生态产业体系建设产业结构生态化重组转型,是指对由产品(包括服务)、技术、规模、布局结构等组成的产业体系,围绕产品及其技术体系的功能形态与物质代谢过程进行的结构性升级转变这里,重组转型意味着,它不仅以系统的生态质态改进为目标,而且包含在系统的生态质态改进基础上向着更高的结构提升与演进以产业结构生态化重组转型为核心内容的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将内在地支撑着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同时也会有力地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相容。
产品是联系经济系统各活动组成的纽带,也是生产过程与社会消费最基础的单元正是由各种产品的生命周期代谢过程所构成的整个经济社会的“物质网络”,在支撑以生产消费作用为驱动的价值流循环增值的同时,不断与其外部生态环境发生着物质能量交换,从而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的质量功能以产品功能形态及其结构的生态化为基础,进行产品的绿色升级换代,从各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整体上降低产品及其生产/服务环节中的资源能源消耗和废物产生排放,是改进产业系统物质代谢过程,有效扭转产业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高消耗、低产出、高排放的结构质态的关键它对支持变革传统生产方式,提升产业结构,增强市场与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支持可持续消费、促进循环型社会的有力依托基于产业结构生态化重组转型的生态产业体系建设,从系的层次构成看,重点体现在以下方面——展开产品(包括技术与设备)生态设计、开发,改善产品生态性能,促进产品的“绿色”升级换代,并通过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推动生产供应链的绿色传播——建立清洁的生产过程系统,依靠技术进步,实现从产品生态设计到绿色产品(服务功能)形成的转化——大力培育废物资源化产业,促进废物增值或污染减少在深化现有产业系统中的废物循环利用基础上,创建新的废物资源化部门(包括回收分类、拆解、再生利用以及废物信息系统等)。
要强调的是,任何废物的再利用与资源化过程,同样也应在生命周期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影响最小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同样需要在其“产品”生态设计与清洁生产/服务过程上下大气力——针对产业体系在传统技术经济关联组织下所具有的生态结构缺陷,系统改进、整合发展不同部门或同一部门的不同行业、企业间的共生互补、耦合链接关系,促进生产链、网的生态化综合集成——积极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包括对各类大量产业活动集聚的园区推行生态园区改造与建设侧重生产领域、围绕产业结构生态化重组转型的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实施,需要以空间区域为依托因此,将产业结构、规模、布局与城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