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毒理学基础教学课件:第六章 外源性化合物的一般毒性作用.ppt

64页
  • 卖家[上传人]:夏**
  • 文档编号:576064580
  • 上传时间:2024-08-19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55MB
  • / 6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六章第六章 外源性化合物的一般毒性作用外源性化合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第一节第一节 急性毒性作用急性毒性作用 一般毒性(一般毒性(General Toxicity))n外源性化学物质在一定的剂量、一定的接触时间和一定的外源性化学物质在一定的剂量、一定的接触时间和一定的接触方式下对机体产生的综合毒效应的能力称为化合物的接触方式下对机体产生的综合毒效应的能力称为化合物的一般毒性一般毒性n根据接触外源性化合物时间的长短所产生的毒效应,可分根据接触外源性化合物时间的长短所产生的毒效应,可分为急性毒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为急性毒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n相应的,根据接触外源性化合物时间的长短所进行的哺乳相应的,根据接触外源性化合物时间的长短所进行的哺乳动物实验,以观察毒效应、评价化合物毒性的试验为急性动物实验,以观察毒效应、评价化合物毒性的试验为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毒性试验、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 主要目的主要目的1 1 确定受试物毒作用的表现和性质确定受试物毒作用的表现和性质2 2 确定受试物毒作用的剂量确定受试物毒作用的剂量- -反应(效应)关系反应(效应)关系3 3 确定毒作用的靶器官确定毒作用的靶器官4 4 确定损害的可逆性确定损害的可逆性 第一节第一节 急性毒性作用急性毒性作用 Section 1 :Acute toxicity 一、急性毒性概念一、急性毒性概念 (Definition) n急急性性毒毒性性 (acute (acute toxicity)toxicity)是是指指机机体体( (人人或或试试验验动动物物) )一一次次或或2424小小时时内内多多次次接接触触一一定定剂剂量量外外源源化化学学物物后后在在短短期期内内( (最最长长到到1414天天) )所所产产生生的的健健康康损损害害作作用和致死效应。

      用和致死效应n毒效应包括:一般行为一般行为和和外观改变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大体形态变化化以及以及死亡效应死亡效应 需要注意需要注意(caution note)(caution note)1. 1. 急性接触的次数急性接触的次数      一次:一次:在经口、经注射途径染毒时,是指瞬间给予实验动物染毒;在经口、经注射途径染毒时,是指瞬间给予实验动物染毒;对于经皮、经呼吸道染毒,则是指在一段规定时间内使实验对于经皮、经呼吸道染毒,则是指在一段规定时间内使实验动物持续接触毒物动物持续接触毒物           多次多次((24h内):内):当外源化学物毒性很低时,一次最大尚染毒不足以充分了解当外源化学物毒性很低时,一次最大尚染毒不足以充分了解其急性毒性作用的特性,从而在其急性毒性作用的特性,从而在24h内多次染毒一内多次染毒一般不超过般不超过3次)次) 2. 中毒效应出现的时间中毒效应出现的时间/特征特征 急性毒性效应一般是指机体接触化学物后,在较短时间内急性毒性效应一般是指机体接触化学物后,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到的毒性症状观察到的毒性症状 注意:注意: ““急性急性””指的是接触,而不是效应指的是接触,而不是效应 迟发性毒性效应迟发性毒性效应 观察时间:一般为观察时间:一般为7-147-14天,如有必要可延长至天,如有必要可延长至1414天以上。

      天以上需要注意需要注意(Spot)(Spot) 3.3.中毒效应的强度中毒效应的强度 与亚慢性、慢性中毒相比,一般行为、外观、大与亚慢性、慢性中毒相比,一般行为、外观、大体形态有明显改变,中毒症状严重,常发生死亡体形态有明显改变,中毒症状严重,常发生死亡North China Coal Medical University需要注意需要注意(Spot)(Spot)急性毒性的概念化化学学物物使使实实验验动动物物发发生生中中毒毒效效应应的的快快慢慢和和剧剧烈烈程程度度,,可可因因所接触的化学物的质和量不同而异所接触的化学物的质和量不同而异n有有的的化化学学物物在在实实验验动动物物接接触触致致死死剂剂量量的的几几分分钟钟之之内内,,就就可发生中毒症状,甚至死亡可发生中毒症状,甚至死亡n有有的的化化学学物物则则在在几几天天后后才才显显现现中中毒毒症症状状和和死死亡亡,,即即迟迟发发死亡 二、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ü得到致死剂量及其它急性毒性参数Ø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 或或LC50 ))Ø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或LC100 ))Ø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 (MLD ,,LD01或或MLC, LC01) Ø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 MTD,,LD0 或或 LC0 )) 二、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二、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ü通通过过观观察察中中毒毒的的表表现现,,和和死死亡亡情情况况,,初初步步评评价价受受试试物物对对动动物物的的毒毒性性和和对对人人体体产产生生损损害害的的危危险险性性大大小小、、毒效应特征、靶器官和剂量毒效应特征、靶器官和剂量- -反应反应( (效应)关系。

      效应)关系ü为为后后续续的的亚亚急急性性、、亚亚慢慢性性和和慢慢性性毒毒性性试试验验以以及及其其他他毒毒理理学学研研究究的的染染毒毒剂剂量量设设计计和和观观察察指指标标选选择择提提供供依据和建议依据和建议ü为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初步线索为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初步线索 How to get the information about general toxicity of xenobiotic? 如何得到一个外源性化合物的一般毒性资料如何得到一个外源性化合物的一般毒性资料 Human—Accident 事故vIn 1984, 5,000 people died and 30,000 were permanently disabled due to exposure to methyl isocyanate(异氰酸甲酯,(异氰酸甲酯,MIC)) from an industrial accident in India               印度的博帕尔事件印度的博帕尔事件vSuicide::  Taking pesticide                 自杀自杀 试验设计试验设计 (Study design)三、经典急性毒性试验设计ü实验动物 (animals)ü染毒途径 (Exposure way)ü染毒剂量 (Dose)ü观察周期 (period)ü观察指标的选择、计算方法和评价 (indices and evaluation) ü受试物的吸收、代谢、生物化学和毒理学特征与人最接近的物种 ü 自然寿命不太长的物种ü易于饲养和实验操作ü 繁殖力较强,经济易于获得的(一)实验动物的选择和控制(一)实验动物的选择和控制主要原则(主要原则(rules) ) 为了有利于预测化合物对人的危害,要求选择两种以上的实验动物,为了有利于预测化合物对人的危害,要求选择两种以上的实验动物,最好一种为啮齿类,一种为非啮齿类,分别求出其急性毒性参数。

      最好一种为啮齿类,一种为非啮齿类,分别求出其急性毒性参数 实验动物的物种和品系实验动物的物种和品系 啮齿类啮齿类(rodent species)非啮齿类(nonrodent species)ü 小鼠:昆明种ü 大鼠:Sprague-Dawley(SD)、Wistarü 犬或猴根据接触途径选择实验动物ü 急性经口和吸入毒性试验: 大鼠、小鼠ü 急性经皮毒性试验:成年大鼠、豚鼠、家兔 大鼠大鼠 RatvWistar大大鼠鼠 ::Wistar大大鼠鼠由由美美国国费费城城Wistar研研究究所所育育成成我我国国从从日日本本、、前前苏苏联联引引进进 是是引引进进最最早早、、使使用用最最广广泛泛、、数数量量最最多多的的大大鼠鼠品品系系之之一一特特点点为为头头部部较较宽宽,,耳耳朵朵较较长长,,尾尾的的长长度度小小于于身身长vSD大大鼠鼠::Sprague dawley(SD))  被被毛毛白白色色,,1925年年美美国国Sprague dawley农农场场用用Wistar培培育育而而成成其其特特点点为为头头部部狭狭长长, ,尾尾长长接接近近身身长长生生长长快快,,繁繁育育性性能能好好,,大大多多用用于于安安全全性性试试验验及及营营养养与与生生长长发发育育有有关关的的研研究究。

      该该品品系系对对性性激激素素敏敏感感,,对对呼呼吸吸道道疾疾病病有有较较强强的的抵抵抗抗力力广广泛泛用用于于药药理理、、毒理、药效及毒理、药效及GLP实验实验  小鼠小鼠  Mouse昆昆明明小小鼠鼠((KM))  白白色色1926年年美美国国Rockfeller 研研究究所所从从瑞瑞士士引引入入白白化化小小鼠鼠培培育育成成瑞瑞士士种种小小鼠鼠((Swiss))1946年年我我国国从从印印度度Haffkine 研研究究所所将将瑞瑞士士种种小小鼠鼠引引入入云云南南昆昆明明,1952年年由由昆昆明明引引入入北北京京生生物物制制品品所所,,1954年年推推广广到到全全国国各各地地该该小小鼠鼠特特点点是是高高产产,抗抗病病力力强强,,适适应应性性强强,,常常见见的的自自发发肿肿瘤瘤为为乳乳腺腺癌癌,,发发病病率率约约25%%国国内内各各地地昆昆明明小小鼠鼠遗遗传背景不很一致传背景不很一致 英国种 国内豚鼠多属于此种,其特点是被毛短而光滑,毛色有白、黑、棕、灰、淡黄、巧克力等单色,也有白与黑等双色或白、棕、黑等三色其生长迅速、生殖力强,性情活泼温顺,母鼠善于哺乳多用于药物检定、传染病学等研究豚鼠豚鼠 Guinea PigGuinea Pig 原原产产于于英英国国,,我我国国最最早早是是8080年年代代开开始始从从国国外外引引进进。

      目目前前在在我我国国北北京京、、广广东东、、上上海海、、福福建建等等地地已已能能大大量量进进行行繁繁殖殖,,供供应应国国内内试试验验的的需需要要比比格格((BeagleBeagle))犬犬特特点点是是体体形形小小,,毛毛多多密密,,性性情情温温顺顺,,亲亲近近人人,,易易适适应应环环境境,,遗传性状稳定,是公认理想的实验犬遗传性状稳定,是公认理想的实验犬 比格犬 BeagleBeagle 猕猴 Maxaxe mulatta 恒河猴 Ø普通动物(CV) 不携带主要人兽共患病原和动物烈性传不携带主要人兽共患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染病的病原Ø清洁动物(CL) 除普通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除普通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Ø无特殊病原体动物 ((SPF)SPF)除普通和清洁级动物应排除除普通和清洁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的病原外, ,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验干扰大的病原Ø无菌动物( GF) ( GF) 无可检出的一切生命体无可检出的一切生命体实验动物按微生物、寄生虫控制程度分类实验动物按微生物、寄生虫控制程度分类 ü大鼠:180-240gü小鼠:18-25gü家兔:2-2.5kg实验动物的年龄和体重实验动物的年龄和体重v刚成年、健康、未曾交配和受孕的动物v小动物根据体重v同一次试验同一批实验动物体重变异范围不应超过平均体重的20% 实验动物的性别实验动物的性别ü雌雄各半ü如雌、雄动物毒效应有明显差异,应分别并求出雌性和雄性动物的LD50值ü特殊的试验研究可仅作单一性别的急性毒性试验 实验动物分组与数量实验动物分组与数量ü根据组数和每组数量来决定数量üLD50,一般为5-7组,至少3组ü大、小鼠每组10只,犬类6只ü严格遵循随机、对照原则 实验动物的预检实验动物的预检ü给药前检疫观察ü大、小鼠、兔、豚鼠1周,犬、猴2~3周①适应新环境,减少环境和生理条件变化可能对试验结果的影响②筛检健康状况不符合试验要求的动物 实验动物的给药前禁食处理实验动物的给药前禁食处理ü经口途径染毒,实验动物胃肠道内食物存留量对化学毒物的毒性可产生较明显的干扰 大、小鼠隔夜禁食,染毒2h后提供饲料 经口多次染毒可不禁食 ü工业毒物:经呼吸道、皮肤ü农用化学物:经口、皮肤、呼吸道ü 药品:经口、注射、皮肤ü 食品:经口ü 环境污染物:经口、呼吸道、皮肤 (二)染毒方法(二)染毒方法 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注射 染毒途径影响受试物急性毒性 不同途径的吸收量和吸收速率ü吸收速率:静脉注射≈呼吸道>肌肉注射>腹腔注射>皮下注射>消化道>皮内注射>经皮ü同一受试物不同染毒途径LD50的大小通常符合上述规律 经口(胃肠道)染毒ü灌胃:溶液或混悬液,以注射器经导管注入胃内,等容量灌胃法ü吞咽胶囊:将受试物装入胶囊中,放至舌后部,迫使动物咽下。

      犬、猴ü喂饲:将受试物掺入动物饲料或饮水中供实验动物自行摄入 ü静式吸入染毒ü动式吸入染毒经呼吸道染毒气管内注入吸入染毒 ö静式吸入染毒l方法: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加入易挥发的液态或气态受试物l染毒柜体积、动物数、时间,依据实验动物最低需气量计算l优点:简单、方便、受试物消耗少,适合于小鼠l缺点:氧气减少,浓度不稳定,经皮吸收,不适合稍大动物,挥发性不强的受试物用此法受限 实验动物最低需气量及不同体积染毒柜应放置动物数关系实验动物最低需气量及不同体积染毒柜应放置动物数关系 动物种动物种属属呼吸通气量呼吸通气量(L/小时小时)最低需气量最低需气量(L/小时小时)不同容积染毒柜放置动物数不同容积染毒柜放置动物数(只只)25L50L100L300L小小 鼠鼠大大 鼠鼠1.4510.183.4530.53~56~10112~151~236~405~6 ö动式吸入染毒 将实验动物处于有空气流动的染毒柜中,新鲜空气不断流入,污染空气不断流出温度、湿度、氧及二氧化碳分压相对恒定,并有随时补充受试物,维持浓度稳定可采样监测受试物浓度,可持续接触受试物,无时间限制. 动式吸入染毒设备动式吸入染毒设备A 整体暴露整体暴露 B 口鼻暴露口鼻暴露l染毒柜l机械通风系统l配气系统l监控系统ö动式吸入染毒装置的组成 经皮肤染毒染毒方法ü农药、化妆品、工业、环境、外用药物ü实验动物:目前多选用家兔和豚鼠。

      但由于研究化学物经皮肤吸收的毒性 所需的实验动物较多,使用家兔、豚鼠不够经济,也常用大鼠代替ü染毒方式•脱毛:化学或机械法脱毛(体表面积的10%)•染毒:局部涂敷或大鼠、小鼠浸尾法 经注射途径染毒ü注射药品、机制研究、毒物代谢动力学ü分类:   常用试验动物给予受试物的容积常用试验动物给予受试物的容积注射方式小鼠大鼠豚鼠兔狗腹腔0.2~1.01~32~55~105~15肌肉0.1~0.20.2~0.50.2~0.50.5~12~5静脉0.2~0.51~21~53~105~15皮下0.1~0.50.5~10.5~21~33~10 (三)剂量选择n实实验验设设计计前前,,首首先先查查阅阅待待测测化化学学物物的的结结构构式式、、分分子子量量、、常常温温常常压压下下的的状状态态、、生生产产批批号号、、纯纯度度、、杂杂质质成成分分与与含含量量、、溶溶解度、挥发度等解度、挥发度等n其其次次,,确确定定使使用用哪哪一一种种计计算算方方法法求求LDLD5050;;然然后后再再设设计计剂剂量量分组n对对于于新新的的化化学学物物,,找找出出与与受受试试化化学学毒毒物物结结构构与与理理化化性性质质近近似似的的化化学学物物的的毒毒性性资资料料,,并并以以文文献献资资料料中中相相同同的的动动物物品品系系或或物物种种,,相相同同接接触触途途径径的的LDLD5050值值作作为为参参考考值值,,选选择择剂剂量量系系列。

      列l(例如,要测定氯乙酸的大鼠经口LD50,查文献可知乙醇大鼠经口LD50为10.8g/kg体重,乙酸为3.4g/kg体重,氯乙醇为71mg/kg体重故氯取代可增强毒性,推测氯乙酸的大鼠经口LD50应与氯乙醇相近,实测结果为78mg/kg体重) 全面观察动物的各种反应和变化,仔细分析实验动物在染毒后出现的中毒表现、剂量效应、时间分布观察记录的内容:ü中毒体征及发生过程ü死亡情况和时间分布ü体重ü病理形态学变化(四)(四) 毒性作用观察毒性作用观察 中毒体征及发生过程ü详细观察和记录动物出现的中毒体征ü 发生时间ü 体征发展的经过•各个系统的特征 • 初步确定急性毒性靶器官•不同表现提供毒性机制的信息 染毒后立即出现惊厥、共济失调和死亡可能是神经毒性染毒后立即出现惊厥、共济失调和死亡可能是神经毒性 经一段潜伏期后的迟发性死亡可能提示对肾或肝的作用经一段潜伏期后的迟发性死亡可能提示对肾或肝的作用 腹泻和/或竖毛,可能为植物神经兴奋腹泻和/或竖毛,可能为植物神经兴奋 续表6-1 啮齿类动物急性中毒表现 体 重ü反映动物中毒后综合性整体变化,比较客观简便的量化指标ü应定期多次称量动物的体重变化,一般为每周1次或2次ü对体重指标的变化要仔细观察和分析•影响食欲或消化系统的功能影响食欲或消化系统的功能•影响食物的吸收和利用影响食物的吸收和利用•影响水的摄取影响水的摄取•肾功能急性损伤肾功能急性损伤 大体解剖ü死亡动物:大体病理变化,如脏器外观、大小、色泽的变化,有无充血、出血、水肿或其他改变ü存活动物:观察期结束时亦应进行解剖检查,必要时做组织病理学检查 观察时间和周期观察时间和周期n染毒以后应即刻开始观察动物中毒表现和死亡情况染毒以后应即刻开始观察动物中毒表现和死亡情况n给药当天应连续或多次观察,以后可根据情况,每天给药当天应连续或多次观察,以后可根据情况,每天2 2次或多次观察直至试验周期结束次或多次观察直至试验周期结束n观察周期一般为观察周期一般为1414天天nLDLD5050(LC(LC5050) )计算时以观察周期内各组动物的总死亡数为计算时以观察周期内各组动物的总死亡数为依据依据n不同化学物质引起动物死亡的时间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化学物质引起动物死亡的时间存在个体差异n速杀型化学毒物仅计算速杀型化学毒物仅计算24h24h的死亡率的死亡率 改进寇氏法改进寇氏法 ((Karber法或平均致死法法或平均致死法):):     特点特点:: 计算简单、准确率高,是较为常用的方法计算简单、准确率高,是较为常用的方法     原理原理::利用剂量对数与死亡数呈利用剂量对数与死亡数呈S形曲线的特征形曲线的特征                    进行进行LD50及其及其95%可信限的估计。

      可信限的估计    要求要求:: 死亡率呈近似正态分布,最低剂量组死亡率死亡率呈近似正态分布,最低剂量组死亡率                    小于小于20%,最高剂量组死亡率大于,最高剂量组死亡率大于80%                    各剂量组的组间距呈等比级数各剂量组的组间距呈等比级数                    每个剂量组动物数相等每个剂量组动物数相等 计算方法计算方法 ( (四四) LD) LD5050的计算的计算     LD50的的95%可信限为可信限为lg-1(lg LD50±1.96 S lg LD50)    Dm为最高剂量的对数值;为最高剂量的对数值;    i为相邻两个剂量组之对数剂量的差值;为相邻两个剂量组之对数剂量的差值;    p为各组死亡率;为各组死亡率; q为各组存活率;为各组存活率;   ∑p为各剂量组死亡率总和;为各剂量组死亡率总和;    n为每组动物数为每组动物数 计算公式计算公式:( (四四) LD) LD5050的计算的计算 霍恩氏(霍恩氏(HornHorn)法)法特点:结果直接查表;使用动物数量相对较少特点:结果直接查表;使用动物数量相对较少 其其95%95%可信限范围大,方法不够精确。

      可信限范围大,方法不够精确原理:利用剂量对数与死亡率的转换数呈直线关系原理:利用剂量对数与死亡率的转换数呈直线关系要求:要求:4 4个染毒剂量组,且剂量按照等比级数排列个染毒剂量组,且剂量按照等比级数排列 每个剂量组固定剂量递增公比,每组动物数相等每个剂量组固定剂量递增公比,每组动物数相等 ( (四四) LD) LD5050的计算的计算 河北省试验动物标识4R原则原则ReductionReplacementRefinementResponsibility动物伦理学问题动物伦理学问题 实验动物伦理学欧共体要求其成员国从2002 年7月1日起禁止使用动物对化妆品及其原料进行安全性检测,并列入WTO 双边协议的条款 武汉大学为在SARS研究中献身的试验动物立碑 医学实验动物中心 Ø固定剂量法固定剂量法Ø急性毒性分级法急性毒性分级法Ø上上- -下移动法下移动法Ø限量试验限量试验四、急性毒性替代试验四、急性毒性替代试验 限量实验限量实验((limit test))n受试物毒性很低,一般使用限量实验受试物毒性很低,一般使用限量实验n一般使用啮齿类一般使用啮齿类2020只,雌雄各半。

      只,雌雄各半n经经口口灌灌胃胃剂剂量量一一般般至至少少10g/kg10g/kg,,如如不不能能达达到到10g/kg10g/kg,,则则应应给给予予动动物物最最大大量量染染毒毒后后连连续续观观察察1414天天,,如如动动物物无无死死亡亡,,则则可可认认为为受受试试物物对对该该种种动动物物的的经经口口急急性性毒毒性性耐耐受受剂剂量量大大于于灌灌胃胃剂剂量量,,即即LDLD5050大大于于此此剂剂量量如如果果动动物物死死亡亡则则应应选选择择其其他他方方法法进进一步测试一步测试 l英国毒理学会英国毒理学会19841984年提出年提出 OECDOECD于于19921992年正式采用年正式采用l不以动物死亡作为观察终点不以动物死亡作为观察终点 l预预先先选选定定的的或或固固定定的的一一系系列列剂剂量量染染毒毒,,从从而而观观察察化化学学物物的的毒毒性性反反应应来来对对化化学学物物的的毒毒性性进进行行分分类类及及分分级级实实验验选选择择的的剂剂量量范范围围是是5 5、、5050和和500mg/kg500mg/kg,,而而最最高高限限量量是是2000mg/kg2000mg/kg固定剂量法(Fix dose procedure) v首首先先用用50mg/kg50mg/kg的的受受试试物物给给予予1010只只实实验验动动物物( (雌雌、、雄雄各各半半) )。

      如如果果存存活活率率低低于于100100%%,,则则再再选选择择一一组组动动物物给给予予5mg/kg5mg/kg的的受受试试物物如如果果存存活活率率仍仍低低于于100100%%,,则则将将该该受受试试物物归归于于“高毒高毒”类,反之归于类,反之归于“有毒有毒”类v如如果果给给予予50mg/kg50mg/kg受受试试物物后后存存活活率率为为100100%%,,但但有有毒毒性性表表现现,,则不需进一步试验而将其归于则不需进一步试验而将其归于“有害有害”类v如如果果给给予予50mg/kg50mg/kg后后存存活活率率为为100100%%,,而而且且没没有有毒毒性性表表现现,,继继续续给给另另外外一一组组动动物物500mg/kg500mg/kg的的受受试试物物,,如如果果存存活活率率仍仍为为100100%%,,而而且且没没有有毒毒性性表表现现时时,,则则给给予予2000mg/kg2000mg/kg受受试试物物进进行行观观察察,,如如果果仍仍然然100100%%存存活活,,将将受受试试物物归归于于“无无严严重重急急性中毒的危险性性中毒的危险性”类 单次口服固定剂量法试验结果的评价单次口服固定剂量法试验结果的评价剂量mg/kg试验结果 存活数<100%100%存活,毒性表现明显100%存活,无明显中毒表现5.0高毒LD50<25mg/kg有毒用50mg/kg试验50.0有毒或高毒用5mg/kg试验有害LD50为200~2000mg/kg用500mg/kg试验500.0有毒或有害用50mg/kg试验LD50>2000mg/kg用2000mg/kg试验2000.0用500mg/kg试验该化学物无严重急性中毒的危险性 OECDOECD组织了对固定剂量法国际性的验证组织了对固定剂量法国际性的验证(Van Den Heuvel (Van Den Heuvel l990)l990),,1111个国家的个国家的3333个实验室用固定剂量法和个实验室用固定剂量法和OECD(1981)OECD(1981)规规定的经典急性毒性试验法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定的经典急性毒性试验法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①①毒性分级:比较了毒性分级:比较了3030个化合物的两种试验法所得结果,根据个化合物的两种试验法所得结果,根据欧共体急性口服毒性的分级标准,欧共体急性口服毒性的分级标准,516516次固定剂量法试验中,次固定剂量法试验中,有有414414次实验结果的毒性分级与次实验结果的毒性分级与LD50LD50的分级相同,一致性为的分级相同,一致性为80.280.2%②②毒性反应:从毒性反应的类别、出现和持续的时间、消失的毒性反应:从毒性反应的类别、出现和持续的时间、消失的时间等方面分析,两种试验方法未显出明显差别时间等方面分析,两种试验方法未显出明显差别③③实验所用动物数:实验所用动物数:LD50LD50经典急性毒性试验,平均每个化合物经典急性毒性试验,平均每个化合物用大鼠用大鼠24.224.2只,固定剂量法平均用大鼠只,固定剂量法平均用大鼠14.814.8只,明显比前者少只,明显比前者少 急性毒性分级法(Acute toxic class methods) lOECD(1996)OECD(1996)急急性性经经口口毒毒性性分分级级法法是是分分阶阶段段试试验验法法,,每每阶阶段段3 3只只动动物物,,根根据据死死亡亡动动物物数数,,平平均均经经2 2~~4 4阶阶段段即即可可判判定定急急性性毒毒性性。

      所所用用动动物物少少,,仍可得到可接受的结论仍可得到可接受的结论 l此此法法基基于于生生物物统统计计学学,,并并经经过过OECDOECD组组织织的的国国际际证证实实研研究究(Schlede(Schlede等等,,1994)1994)l此法应用于啮齿类此法应用于啮齿类 l根根据据实实验验结结果果判判断断::不不需需要要进进一一步步试试验验进进行行分分级级;;下下一一阶阶段段以以相相同同剂剂量量的的另另一一种种性性别别试试验验;;下下一一阶阶段段以以较较高高或或较较低低剂剂量量水水平平进进行行((从从200mg/kg200mg/kg开始)l确认染毒动物存活后,进行下一个性别或下一个剂量的实验确认染毒动物存活后,进行下一个性别或下一个剂量的实验 l根根据据初初步步资资料料确确定定第第一一只只动动物物接接受受化化学学物物的的剂剂量量,,由由第第一一只只动动物物染毒后的反应决定第二只动物接受化学物的剂量染毒后的反应决定第二只动物接受化学物的剂量l如如果果动动物物死死亡亡,,则则下下一一个个剂剂量量降降低低;;如如果果动动物物存存活活,,则则下下一一个个剂剂量量增增高高,,但但是是实实验验需需要要选选择择一一个个比比较较合合适适的的剂剂量量范范围围,,使使得得大大部部分的动物所接受的化学物剂量都会在真正的平均致死剂量左右。

      分的动物所接受的化学物剂量都会在真正的平均致死剂量左右lLipnickLipnick等等(1995)(1995)比比较较了了上上下下法法、、固固定定剂剂量量法法和和经经典典LDLD5050法法,,根根据据EECEEC分分级级系系统统对对化化学学品品急急性性毒毒性性分分级级,,上上下下法法和和经经典典法法一一致致性性为为2323//2525,,上上下下法法与与固固定定剂剂量量法法一一致致性性为为1616//2020上上下下法法需需一一个个性性别别6 6~~1010只动物,少于另两种方法只动物,少于另两种方法上-下法 Up/Down Methods 急性毒性试验求出LD50(LC50)值,通过LD50值进行急性毒性分级(acute toxicity classification),评价毒物的急性毒性强弱,比较毒物的急性毒性大小四、 急性毒性分级和评价急性毒性分级急性毒性分级 WHO 《《全球化学品同样分类和标签制度全球化学品同样分类和标签制度》》(Globally Harmonized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and Labeling of Chemicals )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