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山上的巴纳韦梯田.doc
8页高山上的巴纳韦梯田高山上的巴纳韦梯田核心提示地球上的庞大梯田群,曾书写过辉煌的人类农业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为 它辛勤劳作的子民然而,在从传统迈向现代的进程中,这种古老的田制也在面临 着新的挑战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菲律宾巴纳韦梯田便是其中的代表那儿, 究竟发生了什么?人类杰作巴纳韦梯田在菲律宾吕宋岛北部伊富高省的巴那韦镇附近,群山耸立,从山下河谷一直 到山顶布满了一块块梯田在稻田贮满水还未插秧的季节,远近的山山岭岭就像一 片片明镜镶嵌而成在收获的季节里,金黄色的稻田层层向上,好像一座座拂云近 日的金塔 ——这就是著名的巴纳韦高山梯田,连绵5座高山,总面积达400多 平方公里巴纳韦梯田犹如盘山的台阶,一级级递升,最高的梯田在海拔1500米 以上,与最低处的梯田相距达数百米人们利用台阶式的水渠从山上引来清澈泉水 盘山而下进行灌溉,使得梯田全年有水,成为种植水稻的良田据称水渠总长度达 1.9万公里,可绕地球半周由于山势陡峭不平,梯田面积大小不一,面积最大的有0.25公顷,最小 的4平方米左右,只比一张床略大一些这些梯田不论大小,都是精心修建起来的 梯田的外壁大多用石块砌成,石壁最高的4米左右,最低的不到1米。
砌造巴纳 韦梯田所用的石料超过埃及古代金字塔,难怪菲律宾人民自豪地称它为“世界 第八古代奇迹 ”一块块梯田根据山势造出,几乎每块可以利用的菲律宾巴纳韦梯田土地都得 到了利用有的石壁很陡,达到80°角,倾斜度最低的也有45°角最高的梯田 海拔 150多米,与最低的梯田垂直距离是450米由于年代久远,很多石壁上长满 了杂草,看上去像是用泥土筑成的据说如果把全部梯田的石壁连接起来,长度约 达2.25万公里据历史学家考证,巴纳韦梯田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梯田的建设者是 伊富高人,他们用简单粗糙的青铜工具开山造田最早是在靠近山沟的部分修建梯 田,以后逐渐修向高处,并在坚硬的岩石上凿出灌溉渠道他们从山顶挖塘蓄水, 接引山泉瀑布,一直灌溉到山脚,使梯田终年不干,所以说梯田不仅是一道壮丽的 景色,更反映了伊富高人工程方面的天赋目前,伊富高族人口有20多万,主要分布在伊富高省内在西班牙殖民者 入侵时,他们英勇顽强地与入侵者斗争,以至西班牙人一直未能完全控制这一带山 区至今,伊富高族的男人还爱佩带战刀,很多女人仍穿着自己织成的彩色筒裙 他们居住的村落由一个个圆形尖顶的小楼组成,楼顶覆盖着椰树叶,楼上住人,楼 下没有四壁,只有几根支柱。
这些小楼坐落在终年郁郁葱葱的椰树和芭蕉树中间, 别致新颖,独具一格巴纳韦梯田是菲律宾的象征之一,菲律宾发行的钞票上就有巴纳韦高山梯田 的图案 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它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濒危 ”中的巴纳韦梯田由于长期的乱砍滥伐和当地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巴纳韦梯田现在正遭受着严重的威 胁 8年前,世界遗产委员会又把它列进濒危遗产名录据环保人士称,目前一半 左右的梯田可能已经不复存在世界教科文组织对此发出警告,巴纳韦梯田必须在 未来 10年里得到恢复,否则可能将它从文化遗产名录中取消造成目前这种情况可以归结为两大原因:长期乱砍滥伐和年轻一代对种植水 稻丧失了兴趣伊富高省省长泰德罗·拜格莱特对此解释说,由于上游的森林全部被砍伐造 成水土流失,使下游水稻梯田复杂的灌溉体系受到了很大影响此外,由于种植水 稻收益很少,现在年轻一代的伊富高人对此越来越不感兴趣他们宁愿像大多数菲 律宾人一样,要么到国外去打工,要么给游客当向导或司机,这样挣钱要容易得多上世纪 80年代初,菲律宾政府在山区发起了一个 “抢救梯田 ”运动菲 律宾人类安置和农业部协同国际水稻研究所推广了高产、抗寒、早熟的优良稻种, 全年都能种植,每公顷产量提高了3倍。
在梯田试种草莓和小麦,引进水田养鱼 技术,使山区居民收入增加,政府还向农民提供良种、化肥、农药和技术援助,使 梯田的修复渐有改善但随着巨型蚯蚓的入侵,巴纳韦梯田又在加速坍塌这种蚯 蚓可以长到 45.7厘米长, 1.3厘米粗专家分析,它们很可能是在原先居住的森林 被毁以后 ,才被迫迁移到梯田里“安家落户 ”研究人员目前取样发现的所有蚯蚓均为雌性这表明,即使没有雄性的介入, 它们一样可以繁殖,且速度惊人尽管经过大量研究,但这种无名蚯蚓还未被证实 属于环毛蚓属,可能是一种尚不为人知的新物种虽然科学家们还不清楚巨型蚯蚓的底细,但它们的破坏力却显而易见为了 寻找食物,它们在土里到处打洞,对梯田、尤其对梯田壁危害严重梯田开始漏水, 不但水稻生长受影响,原本牢固的梯田结构也遭到破坏农民辛苦围筑起的梯田壁 被大雨冲毁,成吨泥土就会掩埋下一层梯田由于无力修复,农民们只好任由越来 越多的坍塌梯田逐渐荒芜现在,菲律宾水稻研究所的专家已经证明,一种地鼠是蚯蚓的克星,它们可 以吃掉蚯蚓,而且对庄稼没有危害研究人员拉温德拉·乔希专门设计了一个研 究教育项目,目的就是保护地鼠,并增加它们的数量,但这个项目还未获得菲律宾 政府及国际社会的支持。
乔希说:“梯田危机已经困扰我们很久时间拖延越长, 问题将会变得越复杂 ”一项调查表明,光靠种植水稻的确不可能养活当地的数千居民,必须找到其 他能够增加居民收入的途径 32岁的瓦伦迪纳 ·纳班是一个 7口之家的主要劳 动力,他经常靠卖一些手工艺品换些钱来养活家人纳班说,他们村子里共有24户 人家,光靠种植水稻是根本无法生存的拜格莱特省长认为,巴纳韦水稻梯田确实受到一些物理侵蚀,但对文化价值 方面的蚕食更为严重他说,保护方案首先要征求当地居民的意见,因为作为一项 全球性的文化景观,要保护和修复的不仅包括水稻梯田本身,还有与它相关联的一 系列文化内涵,比如伊富高人代代相传的风俗习惯现在有关方面已经拟定了一套保护伊富高人的传统文化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方 案,大约需要 20亿比索(约 370万美元)人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闪烁着古伊 富高人智慧的巴纳韦梯田能够再次生机盎然 安 平新种恐龙短脖子披厚甲只吃草新种恐龙短脖子披厚甲只吃草马里兰原弃械龙复原图本报综合消息,近日美国科学家在马里兰地区发现一种新种幼年恐龙化石, 它们被命名为马里兰原弃械龙这种恐龙生活在早期白垩纪,是一种有甲食草恐龙 马里兰州有温暖的热带环境,因此在白垩纪早期,出现了许多恐龙,而马里兰原弃 械龙则是整个美国东海岸唯一的早白垩世的结节龙科恐龙。
据悉,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小的结节龙,它们是一种短颈的食草恐龙,有 着短小的鼻子和厚重的甲片,在其甲片上有尖锐的勾刺它们在成长到大约 30英尺长时完全成形,具有短小的牙齿和强有力的下颚远古巨鳄可与泰坦蟒一争高低远古巨鳄可与泰坦蟒一争高低远古时期的生物种类主要是两栖类爬行动物本报综合消息,哥伦比亚最大的露天煤矿,日前发掘出一具长约6米的 远古鳄鱼的化石遗骨美国考古研究人员对这具鳄鱼化石进行了化验,并在 《古生物杂志 》上发表了相关报告这种远古鳄鱼生活在约6000万年前古新世时期的热带雨林中古新世时期 是两栖类爬行动物的天地,当时主要的物种就是鳄鱼、巨蛇与乌龟据悉,这种远 古鳄鱼与一种名为泰坦蟒的巨型蛇类属于同时期的生物据美国佛罗里达州自然博 物馆的亚历克斯 ·黑斯廷斯介绍,泰坦蟒体长最长可达13米,是人类已知的体型最大的一种蛇,它跟巨鳄势均力敌,都以鱼类为食,所以应该说是十分强劲的食物 竞争对手海象逃亡因为北极老家融化了海象逃亡因为北极老家融化了据新华社报道,多年来,北极的夏日对于海象都是一样的:雄海象在冰缘浅海 处戏水觅食,雌海象则在男伴附近的冰面上生养幼崽然而,在今年夏天,昔日的 温馨忽然不见了。
全球变暖令海象的北极老家融化,数万只海象被迫逃往美国阿拉斯加州它 们上岸爬行数千米,相互碾压并伤及幼崽,只为寻找新的栖息地美国国家冰雪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北极海冰面积今夏已接近 自1953年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最低值而德国不来梅大学科研人员综合分析多颗卫星 的观测数据后认为,北极海冰面积已经降至自1979年有卫星数据以来的历史最 低值北极海冰每年在夏季融化,秋天复冻夏季海冰面积的最小值是科学家监测 全球变暖的关键数据美国气象预报网站“地下气象员 ”创始人、气象学家杰夫·马斯特博士说, 北冰洋今夏约有 35%的海冰消融如果全球变暖的速度得不到遏制,2020年这 一数据可能增至 50%,到 2030年,北极夏季海冰将不复存在届时可能会有数种 极地动物因环境变化走向灭绝地球奇观立在火山上的冰塔地球奇观立在火山上的冰塔地球用了 40多亿年的漫长岁月将自己塑造成最大的奇迹,这一奇迹又不断演 绎出让人瞠目的奇观玻利维亚 天空之镜天空之镜其实是座干枯的盐水湖,位于玻利维亚的安第斯山海拔约 3333米处大约 4万年前,这儿有个叫明清湖的史前巨湖,当初大约能产盐 100亿吨,现在已逐渐干涸形成了大盐沼,也就是如今的天空之镜。
一旦下起雨来, 这儿就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天然镜子——静止不动的浅浅水面,加上稀薄的空气, 会让人突然感觉前方路无尽头澳大利亚北部 魔鬼大理石对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而言,魔鬼大理石是他们最神圣的领地它形成于17 亿年前,经历漫长风化,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模样在风吹、水蚀、高温以及日晒的 齐力作用下,这个巨大卵石逐渐分裂开来,或独个或成群地坐立在荒凉的峡谷中南极洲 埃利伯斯火山的冰塔埃利伯斯火山海拔4167米,边缘两侧分布着几百座冰塔,乍看像是巨人脸 上的新长出不久的须茬这座火山恐怕是南极洲上唯一一块冰火交融的地方,既翻 腾着火的热焰,又充满冰的严酷据说,冰塔有20米高,时常喷云吐雾,弥漫 在南极上空,像是随时会喷发有些蒸汽还没出塔就被冻住了,使得塔身膨胀得越 来越大挪威 苏格纳峡湾这是世界第二长的峡湾 (就是那种峭壁对峙的形式),有种难以言语的 雄壮深度可达到海平面1300米以下,在海面以上约2000米高一 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