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谈读书》(五上)难点字词形义解析.docx
4页《古人谈读书》(五上)难点字词形义解析 秦敏课文《古人谈读书》由两篇短文组成,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第一篇“论语”六则属于语录体文言文,一些难点字词解析如下:1.“敏而好学”敏——《说文》:“敏,疾也从攴,每声甲骨文写如“”,从手,从每(头戴盛饰的妇女),表示妇女做针钱活儿迅疾麻利之意,“每”也兼表声,可视为会意兼形声字本义为做事动作快捷,后又引申为做事勤勉努力或脑子反应快、灵活、聪明文中“敏而好学”的“敏”是聪明的意思教学时可提示“攵”原为“攴”,篆文写如“”,像手持物件形,再引出“牧、教、收、攻”等含“攵”旁的字,说明从“攵”的字都与手持物件的动作有关敏”字从攵,由妇女做针线活的娴熟敏捷引申指做其他事情时的机敏灵活,而这自然也就与人的脑子思维有关,所以本课“敏而好学”就是聪敏而又爱好学习的意思2.“不耻下问”耻——原为“恥”,会意字,从心,从耳,会意为心羞之情现于耳之意,即人感到羞愧时常常会面红耳赤,耳根发热,“耳”与“恥”古音相近,所以“耳”也兼表声隶变后楷书写作“恥”,俗改为“耻”,以“止”作声旁如今规范化,以“耻”为正体。
《说文》析义为“恥,辱也”,本义为羞惭,有愧课文“不耻下问”即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羞耻的事,形容謙虚好学现“耻”字也可以灵活识记为:做有损于他人的事就应感到羞耻,感到羞耻就会“耳”根发热,行为就该“止”了3.“知之为知之”知——读音zhī,会意字,从口,从矢知道了解的事物就能用“口”像发射“矢”(箭)一样快速地说出来,不了解的当然就会吞吞吐吐,难以表述了基本义是晓得,了解词语如:知道、熟知文中“知之为知之”的“知”即知道、了解的意思知”的本义是知道,有知识,进而能说会道,这样的人自然是智力非同一般的,由此又表示聪明,有智慧,所以“知”又通“智”课文在论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后,接着用判断句说“是知也”,这里的“知”就是智慧的意思,读音为zhì后金文加“曰”组成“智”,突出言词的意思,由此“知”与“智”就有了明确的分工4.“是知也”是——会意字,从日,从正《说文》析义为“是,直也”由“日”在头顶没有斜影引出端直、端正的意思,再引申指正确,对如:明辨是非、实事求是古代汉语又常借用作指示代词,表示这,此如“是日”就是这一天,“是可忍,孰不可忍”就是这都忍受得了的话,还有什么是忍受不了的?现代词语“于是”等词的“是”也是指示代词这样的意思。
作近指代词用的“是”在教学时也可以灵活识记为:如果“日”偏于头顶,人就会有斜影,长长的斜影距离自己脚站立的地方就远了与立足点近的就用近指代词“这”,离立足点远的就用远指代词“那”文中“是知也”的“是”就是用作近指代词,表示这,此是知也”意为这才是聪明、有智慧的5.“默而识之”默——形声字,从犬,黑声《说文》析义为“默,犬暂(骤然之意)逐人也”,意为犬不出声而突袭人,引申泛指寂静,不说话词语如:沉默寡言、默不作声文中“默而识之”的“默”即暗中、不出声的意思默而识之”就是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6.“学而不厌”厌——原作“猒”,篆文写如“”,从肰,从甘,会意为饱食美味狗肉之意,本义即满足后加“厂(hǎn)”组成“厭”,“厂”是山崖形,加“猒”成“厭”表示山崖崩毁,有所覆压猒”与“厭”本音同而义异,但是“淺人多改猒爲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依据现简化字“厌”,教学时可灵活识记为:“厌”的“厂”(hǎn)视为声旁,“犬”仍然识记为吃美味的狗肉很饱,引申为满足,词语如“贪得无厌”课文“学而不厌”就是刻苦学习总感到不满足的意思由满足还引申指因过多而不喜欢,进而嫌弃,如:喜新厌旧、百看不厌等涉及文言文可翻译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作者单位:河南漯河职业技术学院许慎文化学院)责任编辑 郭艳红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