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市文化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docx
18页2009年广州市文化发展形势分析与2010年预测 一 2009年广州文化发展总体形势2009年广州坚定推行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了新突破,为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全省“首善之区”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条件一)文艺院团整体转企改制顺利完成,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2009年是广州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一年在对广州杂技团、广州歌舞团、广东省木偶剧团进行改革试点的基础上,2009年7月对广州话剧团、广州粤剧院、广州芭蕾舞团、广东音乐曲艺团等7家市属艺术院团实行整体转企改制为了让转制文艺院团能轻装上阵,政府在设计改革具体路径时,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文艺院团“老人”保留改制前原事业编制人员身份进入新成立的“广州市文化艺术管理中心”,新录用人员全部按合同制聘用对文艺院团的财政投入方式、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机制也进行了全面改革,从过去的“人头费”拨款转为购买服务、支持艺术创作以及奖励优秀作品和优秀服务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广州繁荣文艺发展基金会”,文化部门进一步完善《广州市文艺院团演出补贴办法》,制定了文艺院团与剧场、媒体和旅游“三捆绑”政策,不断提高文艺院团创作演出和市场经营能力。
实践证明,文化体制改革激发了艺术创作生产的生机与活力,在剧目股份制、签约制、制作人制等一系列新型艺术生产机制的激励下,改制后文艺院团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精品剧目、演出场次、演出收入同步增长,呈现艺术创作生产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由于广州市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扎实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在8月14日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广州市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广州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也取得重大突破根据广州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统一部署,按照“大文化”的改革思路,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局在11月合并成立了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文化管理“大部制”的基本确立,消除了原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局两局职责相互交叉的问题,避免了相互扯皮、相互推诿的现象,实现了部门职责管理权限与政府依法行政的有机统一,为进一步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能创造了条件同时,整合后的市文广新局,部门主要职责增加的有2项,加强的有4项,行政人员编制数比原来减少约16%,内设处室比原来减少约14%[1],初步达到了“精简增效”的改革目标二)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亚运广州行”为契机,城市公共文明指数不断提高以“争做好市民,当好东道主”为主题的“亚运广州行”在亚运会倒计时600天时全面启动,2009年,广州相继开展了“微笑日”、“健身日”、“礼仪日”、“邻居日”、“问候日”、“礼让日”、“英语日”、“清洁日”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主题活动。
同时,虽然在2008年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中失利,但广州毫不气馁,立即部署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于2009年4月份制定出台了《广州市2009~2011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规划纲要》5月,广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广州市创建文明城市联席会议联合下发了《关于广泛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主题月活动的通知》,决定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与“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全民行动、“亚运广州行”市民素质提升教育系列活动等紧密结合起来,从2009年5月至2011年9月期间,在全市广泛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主题月实践活动,围绕“微笑服务月”、“文明出行月”、“卫生清洁月”、“友爱互助月”、“志愿服务月”、“礼仪推广月”等17个主题组织开展系列活动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亚运广州行”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不仅在广州掀起了一轮轮群众文化活动高潮,而且也极大促进了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广州从5月起每月开展一次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范围涵盖十区二市,包括公共环境、公共秩序、人际交往、公益行动等21个测评指标测评结果显示,5月广州12个区(市)平均得分为75分,到12月份已上升到91.94分,城市公共文明水平总体上呈现持续向好的喜人态势(见图1)。
同时,10月国家统计局组织所属调查队对全国114个城市的公共文明指数进行测评的结果也显示,广州公共文明指数在省会、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五,城市公共文明水平排名靠前图1 2009年5~12月广州市城区、县级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平均得分(三)“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2009年4月,市委、市政府在新制定的《广州市2009~2011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着力建设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大力提高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同期,《广州市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提出了“2009年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覆盖,2010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在此背景下,尽管面对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广州市财政2009年在全市专项经费压缩10%的情况下,依然继续加大对公共文化的投入力度,比上年计划增加6737万元,增长15.9%,高出财政经常性收入6.4%的增幅[2]同时,市委、市政府分别与各区(县级市)签署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责任书,量化各级财政投入、设施规模、目标任务、服务质量等各类指标,并将其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发展指标考核体系,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任务。
随着“文化惠民工程”的大力推进,2009年广州市基层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空前全年新建“农家(社区)书屋”592家,配供图书近95万册,新建“绿色网园”329家,配置电脑1300多台,全市50%的区提前一年超额完成本区“农家(社区)书屋”建设任务,全年举办“农家(社区)书屋”管理员业务培训班4期,培训管理员近800人,制定出台“农家(社区)书屋”管理规范性文件1部到2009年底,“农家(社区)书屋”达到了1228家,绿色网园达到了759家,实现了社区(村)文化室全覆盖全市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建设率达到100%,各区基本形成文、图、博三馆齐全的格局,12个区级图书馆全部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全市164个文化站已经有140个文化站达到省一级站以上标准无线信号实现了全覆盖,广播电视完成了“户户通”[3]至此,广州基本建立了市、区、街(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市“10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目标基本实现,城乡之间文化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均等化”四)文化产业逆势而上,对GDP的贡献率居全国之首2009年广州文化产业逆势而上,实现增加值711.7亿元,增速19.7%,比广州GDP平均增速高8.2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增速高6.1个百分点。
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达7.81%,比上年增加0.57个百分点[4]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已超过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居全国首位动漫创意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已初步形成了文化、研发、设计、咨询和时尚消费5个大类,工业设计、电影电视广播和录像、咨询服务等23个种类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动漫创意产业品牌化取得重大进展,竞争优势越来越明显其中,广东奥飞动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于8月底正式上市,成为国内首家动漫类上市公司;广东原创动力出品的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获得骄人成绩,于1月16日全国公映至今,全国首轮票房超过8000万元,拥有近2亿“粉丝”,创造了本土动漫电影的票房奇迹并推出了“喜羊羊与灰太狼”音像图书、毛绒公仔、玩具礼品、MSN表情、电脑游戏、游戏等一系列衍生产品,形成了动漫作品创作企业和衍生品生产企业共同发展的赢利模式同时,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报业传媒、出版发行、音像制品等传统文化产业更具活力2009年《广州日报》日均发行量达185万份,发行量仅仅排在《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之后,稳居地方报纸发行量第一宝座;广告经营总额达21.50亿元,连续16年位居全国平面媒体之首,且领先排名第二的报纸30%;品牌价值为72.26亿元,增幅达到10.4%,创造了报业品牌价值增长率连续三年达两位数的奇迹,连续五年位列中国报业前三、华南报业第一[5]。
另外,可喜的是,广州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人才的重新集聚,过去的“北漂”人才从2009年开始逐渐“南飞”,这种人才回流给广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五)牛年演艺市场“牛气冲天”,文化消费水平持续提高牛年的广州演出市场可谓是“牛气冲天”其中,流行音乐演出市场在2009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井喷盛况,演出场次大大超过往年不仅刘德华、张惠妹等港台流行歌手的演唱会出现抢票热潮,而且过去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文艺腔、外来腔、摇滚腔等也纷纷来广州进行破冰演出,并取得了不俗成绩,港台腔唱独角戏的局面终于被打破,演艺类型日趋多样化,流行音乐演出市场更加繁荣同时,阳春白雪式的舞台剧在牛年也是火暴非常广州话剧市场的萎靡程度曾经令业内人士心灰意冷,不少话剧在北京、上海等地巡演赚得盆满钵满,到了广州却时常遭遇“滑铁卢”,陷入“叫好不叫座”的怪圈但在2009年,孟京辉、赖声川、林奕华、许鞍华等带来的优秀话剧作品,如《恋爱的犀牛》、《杜拉拉》、《鹿鼎记》、《罗密欧与祝英台》、《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等,在广州却是场场爆满,有些甚至创造了一票难求、临时加座的奇迹,昔日人们眼中的“文化沙漠”现在已成为演出市场的富矿就连过去一直萎靡不振的本土话剧,现在演出量也大为增加。
广州话剧艺术中心于6月底成功推出了“周末剧场”,在十三号剧院陆续上演了《空城计》、《画皮》等一系列原创作品,每场上座率都在七成以上,广州话剧演出市场逐渐实现了常态化另外,同属舞台剧的儿童剧亦相比往年活跃很多,无论是来自日本的经典舞台剧《Hello Kitty梦幻之光》,还是北京的《丑小鸭》、上海的《阿里巴巴》、哈尔滨的《小红帽》等人偶剧,均大受家庭观剧团的欢迎,在“六一”档的上座率均在八成以上演艺市场的空前盛况表明,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观念与习惯的改变、文化娱乐设施的日趋完善以及市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广州的文化消费水平已明显提高,文化娱乐已成为广州人新的消费时尚据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的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9年,广州城市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2253元,比2005年增长1.35倍,年均增长23.8%城市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服务性消费支出的比重,也从2005年的18.9%,上升到2009年的26.9%,比第二位的通信服务消费高10.9个百分点,继续在服务性消费中处于领跑地位(见图2)图2 2005~2009年广州城市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六)全力冲刺“九艺节”,文艺精品战略成果喜人为了全力冲刺第九届中国艺术节,2009年广州大力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对重点剧目创作采取政府分期投入的方式,即从各文艺院团申报的项目中遴选出基础较好的创作计划,或者是具备提升潜质的现有剧目,作为“迎九艺”广州市重点文艺创作演出项目。
实施激励机制后,各文艺院团创作热情高涨,文艺创作喜获丰收其中,杂技剧《西游记》继2007年底获文华大奖、第二次全国杂技比赛金奖、第七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后,又入选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二期)重点资助剧目,实现了广东省在国家级舞台艺术精品剧目评选中零的突破人偶剧《八层半》获第六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最高奖项——特等奖广州画院李节平的油画《小夫妻》喜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金奖,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省首件获此殊荣的油画作品另外,动漫创作在这一年也收获颇多,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为最大赢家其创作的动画电视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一举囊括了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