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马克思基本原理第二章.doc

14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490546227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2.50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单项选择题1. 实践的主体是()A.B. 绝对精神C.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D. 人 人的意识2. 实践的客体是()A.B.C.D.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客观物质世界 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3. 实践的中介是()A.B.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C. 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组合D. 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4.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 前进 ”这说明()A.B.C.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5. 恩格斯说: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A.B.C.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从认识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A.B.C.6. 科学家尼葛庞蒂说: “预测未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和认识是合一的7.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B.C.D.A.B.C.D.A.B.C.D.10.A.B.C.D.11.”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间接经验毫无用处8.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于本质的认识 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9. 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的 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 形而上学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诡辩论的观点 相对主义的观点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B.C.D.12. A. B.C. D.13. A.B. C.D.14. A. B.C. D.15. A.B. C.D.12.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 ”的看法是()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 ”这是() 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客观真理论 形而上学真理论“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的命题,其含义是() 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对客观事物的的反映即真理 ”,这是() 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单项选择题答案】1. B 2.D 3.A 4.C 5.B 6.C 7.C 8.C 9.C 10.B 11.C13.A 14.D 15.A多项选择题1. 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B.C.D.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是在于是否承认()A.B.C.D.世界的可知性 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B.C.D.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A.B. 主体对各种要素的建构C. 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D.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5. 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A.B.C.D.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6.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 来摧毁。

      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点是()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C.D.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A.B.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C.D.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不登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8. 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 刻地感觉它 ”,这一观点说明()A.B.C.D.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9.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A.B.C.D.10.A.B.C.D.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按图索骥 ”的错误在于() 理论脱离实际经验论教条主义唯理论【多项选择题答案】1.ABC 2.BD 3.ABCD 4.ABCD 5.CD 6.ABD 7.ABC 8.BCD 10.ACD7. 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三、 辨析题1. 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 等同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 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 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 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两对范畴的联系表现在:主体有主观性,有意识和目的;客体首先是客观存 在,才能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两对范畴的区别在于:主体只有和客体联系才称为主体,离开客体就无所谓 主体而客观存在可以是不依赖于主观、主体的客观事物和客体是两个有区别 的范畴:客观事物只有和主体发生联系才成为主体的客体当客观事物尚未进入 人的认识领域时,它还只是自在的客观存在,并不是认识的客体只有与认识的 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时,客观事物才具有客体的意义;另一方面,认识的客体 不一定是客观事物当人的认识活动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时,认识的客体是精神客 体精神客体本身不属于客观事物2.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就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者都是对 客观真理的否定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上述观点不等同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 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是庄子的观点,认为在 “道 “的高度去衡量, 无所谓是非善恶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 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 人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 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6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 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3. 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 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 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者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 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入、全面地反 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 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 主观唯心主义4.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这是恩格斯论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人类思维,按 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 思维的至上性,即所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 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 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不断得到解决的 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的人们中实现的,而一系列非常不至 上的思维又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 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就会走向思想僵化和绝对主义马克思主义主张思维的至上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四、 材料分析题1.【材料 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中也;困而学之, 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材料 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 也7【材料 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 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人为 ”之意),是性伪之分也材料 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 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 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时期。

      以行而求知,困知而知行请回答:(1) 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 材料 4 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答案要点】(1) 孔子的 “生而知之 ”和孟子的 “良知、良能 ”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 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 “学而知之 ”和 “困而学之 ”以及荀子的 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2) 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 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 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 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 —— 认识—— 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 义和辩证法思想2.【材料 1】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 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 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