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学上篇第三章正常人体观.ppt
108页第三章第三章 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 Viewpoint of Human Body in Viewpoint of Human Bod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本章重点内容本章重点内容n掌握脏腑的生理功能了解脏腑的主要病理掌握脏腑的生理功能了解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 n了解经络意义,熟悉经络学说主要内容了解经络意义,熟悉经络学说主要内容第一节第一节 脏腑脏腑Viscera概概 述述脏腑:脏腑:内脏的总称内脏的总称五脏:五脏:化生和储藏精气,包括心、肝、化生和储藏精气,包括心、肝、 脾、肺、肾脾、肺、肾六腑:六腑: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包括小肠、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包括小肠、 胆、胃、大肠、膀胱、三焦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多具有藏的功能,包括胆、多具有藏的功能,包括胆、 脉、脑、髓、骨、女子胞脉、脑、髓、骨、女子胞(一)心的生理与病理(一)心的生理与病理位置:位置: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 间,脊柱之前,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花,间,脊柱之前,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花, 外有心包护卫。
外有心包护卫主要生理功能: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与小肠相表里主血脉、主神志、与小肠相表里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1 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是指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心气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 周流全身的作用周流全身的作用 生理:生理: 气血运行通畅,脏腑机能正常气血运行通畅,脏腑机能正常 心气充足心气充足—面色红润光泽,舌色淡面色红润光泽,舌色淡红,红, 脉和缓有力脉和缓有力 病理:病理: 血脉空虚,脉虚无力血脉空虚,脉虚无力 心血瘀阻,唇舌紫暗,脉结代心血瘀阻,唇舌紫暗,脉结代1. 1.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心气不足心气不足神神广义广义: :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 即心主即心主 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狭义狭义: :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生理:生理: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病理:病理:失眠、多梦、健忘、精神不振、谵妄、昏迷等失眠、多梦、健忘、精神不振、谵妄、昏迷等[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关系密切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关系密切2)) 心主神志心主神志1. 1.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 1)心在志为喜:)心在志为喜:心的生理功能与情志的心的生理功能与情志的““喜喜””有关 ((2 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全身血脉都属于心,面全身血脉都属于心,面部色泽能反映心气的盛衰部色泽能反映心气的盛衰3 3)心开窍于舌:)心开窍于舌:指心的气血与舌相通,舌的正常功指心的气血与舌相通,舌的正常功指心的气血与舌相通,舌的正常功指心的气血与舌相通,舌的正常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的功能通过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的功能通过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的功能通过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的功能通过对舌的观察,来对舌的观察,来了解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功能状态了解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功能状态。
4 4)心在液为汗:)心在液为汗:““血汗同源血汗同源””2. 系统连属系统连属(二)肺的生理与病理(二)肺的生理与病理位置:位置:肺位于胸腔,居横膈之上,肺分为左、右肺,左肺位于胸腔,居横膈之上,肺分为左、右肺,左肺有二叶,右肺有三叶,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肺有二叶,右肺有三叶,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称肺为华盖 主要生理功能:主要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水道,朝百脉,主治节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1 1)主气,司呼吸)主气,司呼吸 主一身之气主一身之气——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 体现在宗气的生成和全身气机的调节体现在宗气的生成和全身气机的调节 主呼吸之气主呼吸之气——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司呼吸司呼吸——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 生理:生理:呼吸通畅,均匀,卫外能力强。
呼吸通畅,均匀,卫外能力强 病理:病理:呼吸气短,喘促,易外感呼吸气短,喘促,易外感1.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主气 ((2)主宣发)主宣发主宣发: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布散的作用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布散的作用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布散的作用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布散的作用 ① ①肺的气化作用,将浊气排出体外肺的气化作用,将浊气排出体外 ② ②肺气扩散运动,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肺气扩散运动,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 ③ ③肺气布散功能,将卫气散至全身体表肺气布散功能,将卫气散至全身体表1.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主 肃肃 降降 主肃降:主肃降: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通降和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①①肺能吸入自然界的清气;肺能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②②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膀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膀 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③③肃清肺和呼吸道异物肃清肺和呼吸道异物。
是指肺通过宣发与肃降调节体内水液的运行、输布及排泄是指肺通过宣发与肃降调节体内水液的运行、输布及排泄是指肺通过宣发与肃降调节体内水液的运行、输布及排泄是指肺通过宣发与肃降调节体内水液的运行、输布及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生理:生理:生理:生理:食物、水食物、水 胃胃 脾运化脾运化 肺肺 宣发宣发 全身皮毛全身皮毛 汗汗 脏腑组织脏腑组织 肃降肃降 肾与膀胱肾与膀胱 尿液尿液 肺失宣发肃降肺失宣发肃降 通调水道功能失职通调水道功能失职生痰饮生痰饮水肿水肿 精微水液内停水液内停 病理:病理:((3)) 通调水道通调水道((3)) 通调水道通调水道1.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肺的主要生理功能(4) 肺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肺朝百脉:指全身的血脉都会聚于肺,经肺的呼指全身的血脉都会聚于肺,经肺的呼指全身的血脉都会聚于肺,经肺的呼指全身的血脉都会聚于肺,经肺的呼 吸、宣降进行气体交换后输送全身。
吸、宣降进行气体交换后输送全身吸、宣降进行气体交换后输送全身吸、宣降进行气体交换后输送全身 功能:功能:功能:功能:助心行血助心行血助心行血助心行血主治节:主治节: 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生理功 能的作用能的作用功能:功能: ①①肺司呼吸,调节气体交换肺司呼吸,调节气体交换; ; ② ②调节气机,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调节气机,调节气的升降出入; ; ③ ③助心行血,推动和调节血运助心行血,推动和调节血运; ; ④ ④调节水液代谢调节水液代谢1.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⑴ ⑴ 肺在志为悲忧:肺在志为悲忧:““悲忧悲忧””的情志活动与肺有关的情志活动与肺有关 ⑵ ⑵ 肺在液为涕:肺在液为涕:鼻为肺窍,涕为鼻黏膜分泌的黏鼻为肺窍,涕为鼻黏膜分泌的黏 液,有润泽鼻窍的作用液,有润泽鼻窍的作用。
⑶ ⑶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肤、毛、汗腺依赖皮肤、毛、汗腺依赖 肺所宣发的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肺所宣发的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 ⑷ ⑷ 肺开窍于鼻:肺开窍于鼻:鼻与喉相通而联于肺发音与肺鼻与喉相通而联于肺发音与肺 有关 病理:病理:鼻干燥、流涕、毛发干枯、声音嘶哑等鼻干燥、流涕、毛发干枯、声音嘶哑等 2. 2. 系统连属系统连属位置:位置:脾位于中焦,在左膈之下,形如镰刀脾位于中焦,在左膈之下,形如镰刀 主要生理功能: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三)脾的生理与病理(三)脾的生理与病理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1.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脾的主要生理功能((1 1)脾主运化)脾主运化概念:概念: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 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以维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以维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以维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以维 持其生理功能。
持其生理功能持其生理功能持其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是指是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的作用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的作用 饮食物饮食物→胃(受纳和腐熟)胃(受纳和腐熟)→小肠(分清浊)小肠(分清浊)水谷精微水谷精微 肺肺 输布和营养全身输布和营养全身 糟粕糟粕→大肠脾脾脾转输脾转输与散精与散精宣发宣发肃降肃降Ø脾为后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生化之源 运化水谷运化水谷生理:生理:气血生化有源,精力充沛,壮实气血生化有源,精力充沛,壮实病理:病理:气血生化不足,腹胀、纳差、便溏、消瘦等气血生化不足,腹胀、纳差、便溏、消瘦等 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水液水液→胃胃→脾的吸收和转化脾的吸收和转化→布散到全身布散到全身肺宣发到皮毛肺宣发到皮毛→汗汗肾与膀胱肾与膀胱→尿液尿液多余的水多余的水生理:生理:脾气健旺,水液运行正常脾气健旺,水液运行正常病理:病理:水液内停水液内停 湿、痰、饮、湿、痰、饮、水肿水肿 运化水液运化水液((2 2)脾主升清)脾主升清水谷精微水谷精微脾气上升脾气上升化生气血化生气血维持内脏正常位置。
维持内脏正常位置生理:生理:水谷精微吸收和输布正常水谷精微吸收和输布正常病理:病理:①① 气血生化无源,头晕,乏力,腹泻气血生化无源,头晕,乏力,腹泻 ②② 内脏下垂:脱肛等内脏下垂:脱肛等 指脾气以升为顺指脾气以升为顺头目头目心、肺心、肺1.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溢出脉外的功能 生理:生理:气固摄血液功能正常,血液在脉管中运气固摄血液功能正常,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发生出血行,不发生出血 病理:病理:即脾不统血,出现各种出血,如便血、即脾不统血,出现各种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肌衄等尿血、崩漏、肌衄等3 3)脾)脾 统统 血血1.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脾的主要生理功能①①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四肢肌肉的壮实与功能的四肢肌肉的壮实与功能的发挥与脾气的运化功能有关发挥与脾气的运化功能有关②②在志为思:在志为思:““思思””的情志活动与脾的运化、升清的情志活动与脾的运化、升清功能有关功能有关。
③③在液为涎:在液为涎:涎由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涎由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④④开窍于口: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饮食、口味与脾运化功能其华在唇:饮食、口味与脾运化功能有关;口唇的色泽与脾气的健运、气血的充足与否有关;口唇的色泽与脾气的健运、气血的充足与否有关2. 系统连属系统连属(四)肝的生理与病理(四)肝的生理与病理位置:位置:位于膈下,腹腔之右上方,右胁之内位于膈下,腹腔之右上方,右胁之内 主要生理功能:主要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肝藏血肝主疏泄,肝藏血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调畅气机调畅气机[助脾运化助脾运化[调达情志调达情志[调节生殖功能调节生殖功能((1 1)肝主疏泄)肝主疏泄 疏:疏通、疏导;泄:发散、宣泄疏:疏通、疏导;泄:发散、宣泄指肝具有主升、主动的生理特性,有保持全身气机指肝具有主升、主动的生理特性,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指肝的主升、主动、主散的特性,能疏通、畅达、指肝的主升、主动、主散的特性,能疏通、畅达、指肝的主升、主动、主散的特性,能疏通、畅达、指肝的主升、主动、主散的特性,能疏通、畅达、升发气机。
升发气机升发气机升发气机 气机气机气机气机————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脏腑功能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脏腑功能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脏腑功能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脏腑功能活动形式的概括活动形式的概括活动形式的概括活动形式的概括 生理生理生理生理: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的疏泄功能正常 气机调畅气机调畅气机调畅气机调畅 气血和调气血和调气血和调气血和调 经络通利、脏腑器官功能活动正常协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功能活动正常协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功能活动正常协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功能活动正常协调①① 调畅气机调畅气机 病病 理理肝肝失失疏疏泄泄疏泄不及疏泄不及疏泄太过疏泄太过肝气郁结:闷闷不乐、悲忧欲哭、肝气郁结:闷闷不乐、悲忧欲哭、胸胁、两乳或少腹胀痛不适甚至剌胸胁、两乳或少腹胀痛不适甚至剌胸胁、两乳或少腹胀痛不适甚至剌胸胁、两乳或少腹胀痛不适甚至剌痛或为积痛或为积痛或为积痛或为积肝气上逆:肝气上逆: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 躁易怒等。
躁易怒等躁易怒等躁易怒等血随气逆:吐血、咯血,甚则突然血随气逆:吐血、咯血,甚则突然血随气逆:吐血、咯血,甚则突然血随气逆:吐血、咯血,甚则突然 昏倒,不省人事昏倒,不省人事昏倒,不省人事昏倒,不省人事n②②助脾运化助脾运化n n具体表现在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功能具体表现在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功能 ,,n n脾胃的升降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脾胃的升降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生理生理生理生理: : : : 肝主疏泄肝主疏泄肝主疏泄肝主疏泄 气机调畅气机调畅气机调畅气机调畅 病理病理病理病理: : : :协调脾升胃降协调脾升胃降协调脾升胃降协调脾升胃降调节胆汁分泌调节胆汁分泌调节胆汁分泌调节胆汁分泌促进消促进消化吸收化吸收肝肝肝肝失失失失疏疏疏疏泄泄泄泄气气气气机机机机不不不不畅畅畅畅脾胃升降失常脾胃升降失常脾胃升降失常脾胃升降失常 胁下胀痛、疼痛、胁下胀痛、疼痛、胁下胀痛、疼痛、胁下胀痛、疼痛、 口苦、纳食不化,甚至黄疸等。
口苦、纳食不化,甚至黄疸等口苦、纳食不化,甚至黄疸等口苦、纳食不化,甚至黄疸等脾不升清:眩晕、飧泄脾不升清:眩晕、飧泄脾不升清:眩晕、飧泄脾不升清:眩晕、飧泄 胃不降浊:呕逆、嗳气、胃不降浊:呕逆、嗳气、胃不降浊:呕逆、嗳气、胃不降浊:呕逆、嗳气、 脘腹胀痛、便秘脘腹胀痛、便秘脘腹胀痛、便秘脘腹胀痛、便秘胆汁分泌排泄失常:胆汁分泌排泄失常:③③调达情志调达情志指情志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指情志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指情志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指情志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生理生理生理生理: : : :肝主疏泄肝主疏泄肝主疏泄肝主疏泄 气机调畅气机调畅气机调畅气机调畅 气血和调气血和调气血和调气血和调 心情开朗心情开朗心情开朗心情开朗病理:病理:肝肝肝肝失失失失疏疏疏疏泄泄泄泄疏泄不及疏泄不及疏泄不及疏泄不及疏泄太过疏泄太过疏泄太过疏泄太过肝气郁结肝气郁结肝气郁结肝气郁结 心情抑郁心情抑郁心情抑郁心情抑郁肝阳上亢肝阳上亢肝阳上亢肝阳上亢 烦躁易怒烦躁易怒烦躁易怒烦躁易怒④④调节生殖功能调节生殖功能 指男子的排精、女子的排卵和月经来潮与肝的疏泄指男子的排精、女子的排卵和月经来潮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功能密切相关 生理:生理:肝疏泄功能正常肝疏泄功能正常 精液排泄通常有度、月经周期正精液排泄通常有度、月经周期正 常、经行通畅常、经行通畅病理:病理: 肝疏泄功能障碍肝疏泄功能障碍 排精失常、月经周期紊乱、经行排精失常、月经周期紊乱、经行 不畅,甚或痛经、闭经等不畅,甚或痛经、闭经等 是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是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人动人动 血运于全身血运于全身 人静人静 血归于肝血归于肝生理:生理:肝藏血功能正常,血调节功能正常肝藏血功能正常,血调节功能正常病理:病理:肝血不足肝血不足 肝不藏血肝不藏血 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咯血,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咯血, 或月经过多、崩漏或月经过多、崩漏不能养目不能养目: :不能养筋不能养筋:筋脉拘急筋脉拘急,肢体麻木肢体麻木,屈伸屈伸 不利等两目干涩昏花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或为夜盲((2)) 肝藏血肝藏血①①肝在志为怒:肝在志为怒:““怒怒””的情志变化与肝有关,怒易伤的情志变化与肝有关,怒易伤 肝;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易发怒。
肝;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易发怒②②在液为泪:在液为泪:泪有濡养,滋润和保护眼睛的作用泪有濡养,滋润和保护眼睛的作用③③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全身筋膜有赖肝血的滋养全身筋膜有赖肝血的滋养 “ “爪为筋之余爪为筋之余””,爪甲赖肝血营养,视爪甲之荣,爪甲赖肝血营养,视爪甲之荣 枯可测知肝血之盛衰枯可测知肝血之盛衰④④开窍于目:开窍于目:指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目的视物功能指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目的视物功能 有赖于肝的疏泄和肝血的濡养有赖于肝的疏泄和肝血的濡养2. 系统连属系统连属位置:位置: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主要生理功能:主要生理功能:肾藏精,主水,主纳气肾藏精,主水,主纳气五)肾的生理与病理(五)肾的生理与病理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1 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
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精广义广义——一切精微和生理作用十分重要的物质一切精微和生理作用十分重要的物质 狭义狭义—生殖之精生殖之精精的精的来源来源先天: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先天: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后天:来源于食物中的水谷精微后天:来源于食物中的水谷精微1 1)主藏精:)主藏精:① ① 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肾精决定机肾精决定机体的生、长、壮、老、已齿、骨、发是观察肾体的生、长、壮、老、已齿、骨、发是观察肾中精气的外候中精气的外候先天之精先天之精肾气平均肾气平均肾精衰竭肾精衰竭肾气盛肾气盛天癸至天癸至天癸绝天癸绝肾气衰肾气衰出生出生幼年幼年青春青春中年中年老年前老年前老年老年死亡死亡肾气渐盛肾气渐盛肾气渐衰肾气渐衰生生 长长壮壮老老 已已精的主要生理功能精的主要生理功能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小儿生长发育迟缓青年生殖器官发育不良,性成熟迟缓青年生殖器官发育不良,性成熟迟缓中年性机能减退,或出现早衰中年性机能减退,或出现早衰老年衰老加快老年衰老加快。
病理病理肾精不足肾精不足肾阳:主一身之阳,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肾阳:主一身之阳,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 推动和温煦作用推动和温煦作用肾阴:主一身之阴,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具肾阴:主一身之阴,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具 有滋养、濡润作用有滋养、濡润作用肾肾气气肾阴肾阴肾阳肾阳②②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精的主要生理功能精的主要生理功能病病 理理 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脉无力而迟;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脉无力而迟; 浮肿、精神萎靡、反应迟钝;浮肿、精神萎靡、反应迟钝; (生理功能低下)(生理功能低下) 腰酸腿软、阴部清冷、小便清长、腰酸腿软、阴部清冷、小便清长、 生殖功能减退。
生殖功能减退 心烦意乱、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脉心烦意乱、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脉 细数、舌干红少苔等;细数、舌干红少苔等; (津液减少)(津液减少) 腰酸腿软、阳事易举、遗精、早泄等腰酸腿软、阳事易举、遗精、早泄等 肾阴虚肾阴虚肾阳虚肾阳虚 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肺、脾、肾三脏起着主要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肺、脾、肾三脏起着主要作用,其中肾中精气的气化作用,又是重要的环节作用,其中肾中精气的气化作用,又是重要的环节 水水→→胃胃→ → 小肠小肠 脾脾 肺肺 皮毛皮毛运化运化宣发宣发 肾肾 膀胱膀胱 → 尿尿肃降肃降气化气化大肠大肠粪粪汗汗(2) 肾主水肾主水是指肾脏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是指肾脏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 谢的功能。
谢的功能精的主要生理功能精的主要生理功能 津液代谢需要肾阴和肾阳的调节津液代谢需要肾阴和肾阳的调节 “ “肾阳为开肾阳为开””—尿液生成排出;尿液生成排出; “ “肾阴为合肾阴为合””—水液的重吸收水液的重吸收 病理:病理: 肾气虚衰肾气虚衰 气化失常气化失常开多合少:小便清长开多合少:小便清长开少合多:尿少,水肿开少合多:尿少,水肿 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清气,防止呼吸表浅,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清气,防止呼吸表浅,调节呼吸的作用调节呼吸的作用生理:生理:肾气充足肾气充足 肾主纳气肾主纳气 呼吸均匀,呼吸均匀, 吸气有一定深度吸气有一定深度病理:病理:肾气亏虚肾气亏虚 肾不纳气肾不纳气 呼吸表浅,呼吸表浅, 动则气喘,呼多吸少动则气喘,呼多吸少 (3) 肾主纳气肾主纳气精的主要生理功能精的主要生理功能①①在志为恐在志为恐: : 恐惧、害怕的精神状态与肾有关恐惧、害怕的精神状态与肾有关。
②②在液为唾:在液为唾:唾为为肾精所化,有润泽口腔,唾为为肾精所化,有润泽口腔, 帮助食物下咽的作用帮助食物下咽的作用③③开窍于耳和二阴:开窍于耳和二阴:听觉功能依赖于肾精的充养听觉功能依赖于肾精的充养; 前阴的排尿和生殖功能,后阴的排泄粪便作用前阴的排尿和生殖功能,后阴的排泄粪便作用 均与肾有关均与肾有关 2. 系统连属系统连属 ④④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肾精有促进骨骼生长发育的功能肾精有促进骨骼生长发育的功能[肾精能化生骨髓,脑髓和脊髓肾精能化生骨髓,脑髓和脊髓[““齿为骨之余齿为骨之余””,齿由肾中精气所充养齿由肾中精气所充养[““发为血之余发为血之余””,肾精能化血,血能养发肾精能化血,血能养发生理生理: : 骨骼坚强、牙齿坚固、聪明、毛发黑而润泽、骨骼坚强、牙齿坚固、聪明、毛发黑而润泽、 听觉灵敏、二便正常、生殖机能正常听觉灵敏、二便正常、生殖机能正常病理:病理:骨骼萎软,头晕健忘,牙齿松动,听力减退、骨骼萎软,头晕健忘,牙齿松动,听力减退、 头发早白、尿失禁、便秘、生殖机能减退等。
头发早白、尿失禁、便秘、生殖机能减退等 2. 系统连属系统连属 二、六腑的主要功能二、六腑的主要功能 (一)胆(一)胆1.1.贮存和排泄胆汁贮存和排泄胆汁 胆汁的排泄有赖于肝的疏泄胆汁的排泄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所控制和调节功能所控制和调节生理:生理:肝主疏泄肝主疏泄 胆汁排泄正常胆汁排泄正常 脾胃运化健旺脾胃运化健旺 病理:病理:肝失疏泄肝失疏泄胆汁郁滞胆汁郁滞 :胸胁胀满疼痛、食欲不振,:胸胁胀满疼痛、食欲不振, 厌食油腻、腹胀、便溏等厌食油腻、腹胀、便溏等胆汁上逆胆汁上逆:口苦、呕吐黄绿苦水口苦、呕吐黄绿苦水胆汁外溢:黄疸胆汁外溢:黄疸是指胆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是指胆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病理:病理:胆怯怕事,或数谋略而不决,善恐易胆怯怕事,或数谋略而不决,善恐易 惊,失眠多梦等惊,失眠多梦等 (二)胃(二)胃病理:病理:胃脘胀痛,纳呆厌食,嗳腐食积,或多胃脘胀痛,纳呆厌食,嗳腐食积,或多 食善饥等食善饥等2. 2. 主通降,以降为和:主通降,以降为和:胃气以通畅下降为顺。
胃气以通畅下降为顺1.1.主受纳,腐熟水谷:主受纳,腐熟水谷:接受和初步消化食物接受和初步消化食物病理:病理: 胃失通降胃失通降 ,浊气上蒸,浊气上蒸 口臭口臭 胃气上逆胃气上逆胃气上逆胃气上逆 恶心、呕吐、嗳气、呃逆恶心、呕吐、嗳气、呃逆恶心、呕吐、嗳气、呃逆恶心、呕吐、嗳气、呃逆又称胃脘,分上、中、下三部又称胃脘,分上、中、下三部 二、六腑的主要功能二、六腑的主要功能 (三)小(三)小 肠肠1.1.主受盛和化物:主受盛和化物:是指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是指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 食物后,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食物后,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病理:病理:腹胀、腹痛、便溏等腹胀、腹痛、便溏等2.2.泌别清浊泌别清浊: : 将食物分为精华和糟粕的功能将食物分为精华和糟粕的功能病理:病理:小便短少、泄泻、便溏等小便短少、泄泻、便溏等 二、六腑的主要功能二、六腑的主要功能(四)大(四)大 肠肠病理:病理:传导功能失常传导功能失常大肠湿热:腹痛、下痢、大肠湿热:腹痛、下痢、 里里 急后重。
急后重大肠实热:便秘大肠实热:便秘大肠虚寒:腹痛、肠鸣、泄泻大肠虚寒:腹痛、肠鸣、泄泻传化糟粕传化糟粕 二、六腑的主要功能二、六腑的主要功能(五)膀(五)膀 胱胱病理:病理:开合失调开合失调尿多、遗尿、失禁尿多、遗尿、失禁尿少,尿潴留等尿少,尿潴留等贮尿和排尿贮尿和排尿[ 膀胱的开合受肾的气化作用调节膀胱的开合受肾的气化作用调节 二、六腑的主要功能二、六腑的主要功能(六(六))三焦三焦 脏腑之外、躯体之内的整个体腔,划分为上脏腑之外、躯体之内的整个体腔,划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部分,总称三焦焦、中焦、下焦三个部分,总称三焦 二、六腑的主要功能二、六腑的主要功能1. 主要生理功能主要生理功能n①① 通行原气:原气以三焦为通道到达全通行原气:原气以三焦为通道到达全身n②② 运行水液: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运行水液: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①①上焦如雾:上焦如雾:上焦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主上焦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主 宣发卫气,敷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发挥营宣发卫气,敷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发挥营 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
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②②中焦如沤:中焦如沤:中焦包括脾与胃,具有消化、吸收中焦包括脾与胃,具有消化、吸收 并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气血并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气血③③下焦如渎:下焦如渎: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肝、肾、膀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肝、肾、膀 胱、女子胞、阴部等胱、女子胞、阴部等2. 2. 三焦部位划分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三焦部位划分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三、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三、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个脏器组织它们在形态上多胞六个脏器组织它们在形态上多 属中空而属中空而与腑相似,在功能上则与腑相似,在功能上则““藏精气而不泻藏精气而不泻””而与而与脏相似,既区别于脏,又不同于腑,故把它们脏相似,既区别于脏,又不同于腑,故把它们称作奇恒之腑称作奇恒之腑 ①①主宰生命及精神活动:主宰生命及精神活动:““脑为元神之府脑为元神之府”” 生理:生理: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敏捷、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敏捷、 记忆力强、语言清晰、情志正常。
记忆力强、语言清晰、情志正常 病理:病理: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记忆力下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记忆力下 降、狂燥易怒、甚或昏愦等降、狂燥易怒、甚或昏愦等 1. 脑脑2. 2. 女子胞女子胞①①主月经:主月经:受肾精支配,与心、肝、脾受肾精支配,与心、肝、脾 功能有关功能有关 病理:病理:月经不调,如闭经、月经量月经不调,如闭经、月经量 过多或过少,甚或崩漏过多或过少,甚或崩漏 ②②主孕育胎儿主孕育胎儿脏腑之间相互联系举例脏腑之间相互联系举例例一:食物及水液代谢过程例一:食物及水液代谢过程食物及水食物及水 胃胃(受纳、腐熟)(受纳、腐熟)肝主疏泄(调节)肝主疏泄(调节)脾脾(运化)(运化)肺肺 全身全身宣发宣发肃降肃降肾肾(气化)(气化) 膀胱膀胱尿尿排出排出主降主降小肠小肠(分别清浊)(分别清浊)清清大肠大肠 大便大便进一步吸收进一步吸收浊浊例二:血液生成及循环例二:血液生成及循环水谷精微水谷精微 脾运化脾运化 血血肾中精气肾中精气 肾气化肾气化生成生成肝藏血,主疏泄肝藏血,主疏泄(调节)(调节)脾统血脾统血(摄血)(摄血)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推动)(推动)肺朝百脉肺朝百脉(助心行血)(助心行血)生成生成第二节第二节 精、气、血、津精、气、血、津液液Essence, QiEssence, Qi,,Blood Blood and Fluid and Fluid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产产 生生 [ 脏腑功能活动脏腑功能活动 精、气、血、津液精、气、血、津液 基本物质基本物质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也 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脏腑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脏腑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广义:一切精微和生理作用十分重要的物质广义:一切精微和生理作用十分重要的物质 狭义:生殖之精狭义:生殖之精 先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先天禀受于先天 后天之精后天之精—源于饮食物和肺吸入的清气,由脏源于饮食物和肺吸入的清气,由脏 腑功能活动化生。
腑功能活动化生精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自身形成的生殖之精自身形成的生殖之精充充养养资资助助肾中肾中精气精气一、精一、精n肾中精气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逐步具备生肾中精气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逐步具备生殖能力,决定机体的生、长、壮、老、已殖能力,决定机体的生、长、壮、老、已生理:生理: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脏腑功能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脏腑功能 活动的产物;是脏腑生理功能的激发和推活动的产物;是脏腑生理功能的激发和推 动力病理:病理:精亏精亏生长发育迟缓,脏腑柔弱,功生长发育迟缓,脏腑柔弱,功能活动减退能活动减退一、精一、精 (一)概念:(一)概念: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物质,气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最基本物质,气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 (二)气的生成(二)气的生成 先天之精气先天之精气 —— 肾封藏肾封藏 水谷之精微水谷之精微 —— 脾运化脾运化 自然之清气自然之清气 —— 肺呼吸肺呼吸 气气二、气二、气(三)气的功能(三)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推动作用: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
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 病理病理—生长发育迟缓或早衰、脏腑经络功能生长发育迟缓或早衰、脏腑经络功能 减退、血行瘀滞、水液停聚减退、血行瘀滞、水液停聚2 2.温煦作用:.温煦作用:气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气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 驱除寒冷驱除寒冷 病理病理—畏寒肢冷、脏腑功能减退、血液津液畏寒肢冷、脏腑功能减退、血液津液 运行迟缓运行迟缓二、气二、气3 3.防御作用:.防御作用:气具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气具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的作用 病理:病理: 人体抗病能力下降,易罹患疾病人体抗病能力下降,易罹患疾病4 4.固摄作用:.固摄作用:气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气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 故流失的作用和对脏器位置的固护作用。
故流失的作用和对脏器位置的固护作用 病理:病理:出血、自汗、尿失禁、流涎、泛吐清水、出血、自汗、尿失禁、流涎、泛吐清水、 泄泻、滑精、早泄、崩漏、带下以及胃、泄泻、滑精、早泄、崩漏、带下以及胃、 肾、子宫下垂、脱肛等肾、子宫下垂、脱肛等二、气二、气病理:病理:气、血、津液代谢障碍;气、血、津液代谢障碍;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障碍;饮食物的消化吸收障碍; 汗液、尿液和粪便等的排泄障碍汗液、尿液和粪便等的排泄障碍5.气化作用.气化作用气化是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生理功能效应气化是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生理功能效应二、气二、气(四)气的运动(四)气的运动1.1.气机的概念气机的概念: :气的运动称之气的运动称之二、气二、气2.气的运动形式气的运动形式 ⑴⑴ 气运动的基本规律:气运动的基本规律:气的运动形式,因气的运动形式,因气的种类与功能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气的种类与功能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总以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来说总以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来说明气的运动规律。
明气的运动规律 ⑵⑵ 脏腑之气运动的一般规律:脏腑之气运动的一般规律:气的升降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只有在脏腑、经络、形体、官入运动,只有在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中,才能得到具体体现窍的生理活动中,才能得到具体体现二、气二、气 (五(五))气的分布与分类气的分布与分类1. 1. 元气:元气:原气、真气原气、真气 生成:生成:先天之精为基础,后天之精作完善先天之精为基础,后天之精作完善 分布:分布:发于肾,通过三焦循行全身发于肾,通过三焦循行全身 功能:功能:①①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推动、温煦、激发人体生理活动)推动、温煦、激发人体生理活动) ②②代表人体的正气代表人体的正气 二、气二、气 生成:生成:肺吸入自然界清气肺吸入自然界清气 脾化生水谷精微之气脾化生水谷精微之气结合而成结合而成分布:分布:聚集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聚集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功能:功能:①①走息道以司呼吸;走息道以司呼吸; ② ②贯心脉以行气血。
贯心脉以行气血二、气二、气生成:生成:来源于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来源于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分布:分布:行于脉内,分布全身行于脉内,分布全身功能:功能: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化生血液,营养全身二、气二、气 生成:生成:来源于水谷精微中活力最强的部分来源于水谷精微中活力最强的部分 分布:分布:行于脉外,分布于皮毛、肌肉、胸腹等行于脉外,分布于皮毛、肌肉、胸腹等 功能:功能:①①护卫肌表,抵御外邪;护卫肌表,抵御外邪; ②②温煦脏腑、肌肉、皮毛等;温煦脏腑、肌肉、皮毛等; ③③调节肌腠开合,维持正常体温调节肌腠开合,维持正常体温二、气二、气(一)概念:(一)概念: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 本物质之一本物质之一二)生成:(二)生成: 1.1.营气和津液组成:营气和津液组成: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2.2.精能生血:精能生血:““精血同源精血同源” ” 三、血三、血 心主血脉心主血脉 是在是在 肺朝百脉肺朝百脉 脾主统血脾主统血 肝主藏血肝主藏血 相互协调下进行的相互协调下进行的三)血的功能(三)血的功能Ø营养滋润全身营养滋润全身 Ø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四)血的运行(四)血的运行三、血三、血(一)概念:(一)概念: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 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津 ——体液中清而稀薄的部分。
主要分布于皮肤,体液中清而稀薄的部分主要分布于皮肤, 肌肉,孔窍,渗注于血脉具有滋润作用肌肉,孔窍,渗注于血脉具有滋润作用 液液 ——体液中较稠厚的部分主要分布于骨节、脏体液中较稠厚的部分主要分布于骨节、脏 腑、脑、髓等具有濡养作用腑、脑、髓等具有濡养作用四、津液四、津液水谷水谷 胃胃 小肠小肠进一步吸收水份进一步吸收水份大便大便全身全身皮肤皮肤膀胱膀胱尿尿浊浊大肠大肠(游溢精气)(游溢精气) 分别清浊分别清浊清清脾脾肺肺散精散精宣发宣发汗汗肃降肃降肾肾重吸收重吸收(气化)(气化)清清浊浊(运化)(运化)说明:津液代谢与各脏腑有关说明:津液代谢与各脏腑有关其中肺、脾、肾尤为重要其中肺、脾、肾尤为重要二)生成、分布和排泄(二)生成、分布和排泄Ø滋润濡养作用滋润濡养作用Ø化生血液化生血液Ø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Ø排泄代谢产物排泄代谢产物病理:病理:水液代谢失衡水液代谢失衡伤津伤津水液内停水液内停(三)津液的功能(三)津液的功能 精能化气:肾精化生元气精能化气:肾精化生元气 水谷之精化生卫气、营气、宗气等水谷之精化生卫气、营气、宗气等 气能生精:水谷精微气能生精:水谷精微 脾运化脾运化 后天之精后天之精 气能摄精:肾气固摄津液气能摄精:肾气固摄津液精能生血精能生血血能化精血能化精“精血同源精血同源”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精与气血(一)精与气血 1. 1. 气为血之帅气为血之帅 ①①气能生血:气能生血: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气旺气旺 ②②气能行血:气能行血: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 气行气行 ③③气能摄血:气能摄血:气能统摄和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气能统摄和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 不溢出脉外(即脾统血)不溢出脉外(即脾统血) 气足气足血旺;血旺;气虚气虚血虚血虚血行血行;;气气虚虚血瘀血瘀血运脉中;血运脉中;气虚气虚出血出血(二)气与血的关系(二)气与血的关系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2. 血为气之母血为气之母 ①①血能载气:血能载气:血是气的载体,气存于血中,赖血之血是气的载体,气存于血中,赖血之 运载而达全身运载而达全身 血脱血脱 ②②血能生气:血能生气: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使气保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使气保 持旺盛。
持旺盛 血虚血虚气脱气脱气衰气衰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气能生津:气能生津:气是津液生成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气是津液生成的物质基础和动力 气旺气旺 津足;气虚津足;气虚 津不足津不足气能行津:气能行津:津液的输布、变化和排泄,有赖于气的津液的输布、变化和排泄,有赖于气的 推动和气化作用推动和气化作用 气行气行 水行;气停水行;气停 水聚水聚 (三)气与津液的关系(三)气与津液的关系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气能摄津:气能摄津:气的固摄津液作用控制着津液的排泄,气的固摄津液作用控制着津液的排泄, 维持津液代谢平衡维持津液代谢平衡 气虚气虚 多汗、多尿、遗尿。
多汗、多尿、遗尿津能载气:津能载气:气必须附着于有形的津液才能存于体内气必须附着于有形的津液才能存于体内 津脱津脱 气虚:少气懒言、肢倦乏力气虚:少气懒言、肢倦乏力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津血同源津血同源”—— 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病理:病理:失血失血 伤津;伤津; 伤津伤津 血燥血燥(四)血与津液的关系(四)血与津液的关系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第三节 经经 络络 Meridian and CollateralØ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 通上下内外的通路通上下内外的通路Ø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在内连属于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在内连属于 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皮肤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皮肤[经脉经脉—主干,纵行,分布较深主干,纵行,分布较深。
[络脉络脉—网络,横行,分布较浅网络,横行,分布较浅一、经络的意义和内容一、经络的意义和内容 经络系统简表经络系统简表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 经脉经脉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 别络(大络)别络(大络) 络脉络脉 浮络浮络 孙络孙络 十二经筋十二经筋 连属部分连属部分 十二皮部十二皮部 内属内属——五脏六腑五脏六腑外连外连(一)经络的生理功能(一)经络的生理功能1.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十十二二经经脉脉及及其其分分支支纵纵横横交交错错,,通通达达上上下下,,入入里里出出表表,,将将人人体体五五脏脏六六腑腑四四肢肢百百骸骸,,五五官官九九窍窍,,皮皮肉肉筋筋骨骨等等组组织织器器官官有有机机的的联联系系在一起二、经络的功能与作用二、经络的功能与作用 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气气血血是是人人体体生生理理活活动动的的物物质质基基础础,,必必须须通过经络才能输布全身。
通过经络才能输布全身 3.调节机能平衡.调节机能平衡 经经络络能能运运行行气气血血,,调调节节阴阴阳阳,,维维持持人人体体内内外外环环境境的的相相对对平平衡衡;;当当气气血血和和或或阴阴阳阳偏偏胜胜或偏衰即产生疾病或偏衰即产生疾病二、经络的功能与作用二、经络的功能与作用 4. 4. 感应传导作用感应传导作用 经经络络系系统统对对针针刺刺或或其其他他刺刺激激的的感感觉觉有有传传递递或或通通导导作作用用,,如如针针刺刺时时会会有有酸酸、、胀、麻的感觉传导胀、麻的感觉传导二、经络的功能与作用二、经络的功能与作用[病变通过经络传入脏腑,如肺炎病变通过经络传入脏腑,如肺炎[脏腑病症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如舌尖脏腑病症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如舌尖 红痛,多属心火上炎红痛,多属心火上炎二)阐释病理变化(二)阐释病理变化二、经络的功能与作用二、经络的功能与作用可可根根据据疾疾病病症症状状出出现现的的部部位位,,结结合合经经络络循循行行走走向向所所联联系系的的脏脏腑腑作作为为诊诊断断疾疾病病的的依依据据,,如如头头部部两两侧侧痛与少阳经病证有关痛与少阳经病证有关。
[有有些些疾疾病病在在经经络络通通路路,,或或经经气气聚聚集集的的穴穴位位有有明明显显压压痛痛点点结结节节,,条条索索状状物物,,如如消消化化不不良良脾脾俞俞穴穴可可有有压痛三)指导疾病的诊断(三)指导疾病的诊断二、经络的功能与作用二、经络的功能与作用[ 针灸针灸 循经取穴:如失眠循经取穴:如失眠——神门神门 邻近部位取穴:如失眠邻近部位取穴:如失眠—风池风池[ 药物药物 前额前额—阳明阳明—白芷白芷 两侧两侧—少阳少阳—柴胡柴胡 头顶头顶—厥阴厥阴—吴茱萸吴茱萸 后项后项—太阳太阳—羌活羌活[ 预防预防 足三里足三里 、关元、大椎、关元、大椎—强壮身体强壮身体 灸风门灸风门—预防感冒预防感冒 养老穴养老穴—美容肌肤美容肌肤头头痛痛(四)指导疾病的治疗与预防(四)指导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 (一一) ) 十二经脉的命名:十二经脉的命名:十二经脉对称分布于人十二经脉对称分布于人体两侧,分别循行于上、下肢内外侧,每一经脉体两侧,分别循行于上、下肢内外侧,每一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腑,它的命名包括手或足,阴分别属于一个脏或腑,它的命名包括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部分。
或阳,脏或腑三个部分三、十二经脉三、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阴经(属脏)阴经(属脏)阳经(属腑)阳经(属腑)循行部位(阴经行循行部位(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外侧)手手太阴肺经太阴肺经阳明大肠经阳明大肠经上上肢肢前部前部厥阴心包经厥阴心包经少阳三焦经少阳三焦经中部中部少阴心经少阴心经太阳小肠经太阳小肠经后部后部足足太阴脾经太阴脾经阳明胃经阳明胃经下下肢肢前部前部厥阴肝经厥阴肝经少阳胆经少阳胆经中部中部少阴肾经少阴肾经太阳膀胱经太阳膀胱经后部后部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至胸,交手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至胸,交手三阴经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三、十二经脉三、十二经脉头头足足胸胸手手腹腹足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阴经手三阴经手三阳经手三阳经足足三三阳阳经经((三三))十十二二经经脉脉的的走走向向和和交交接接规规律律 手足阴阳经脉走向交接规律示意图(四)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规律(四)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规律手足三阴、三阳,手足三阴、三阳, 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 组合成六对组合成六对“表里相合表里相合”关系。
关系三、十二经脉三、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表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表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无名指端无名指端足大趾足大趾目外眦目外眦目内眦目内眦鼻翼旁鼻翼旁食指端食指端足大趾端足大趾端小指端小指端足小趾端足小趾端胸中胸中心中心中肺中肺中 奇经八脉是督、任、带、冲、阴维、阳维、阴奇经八脉是督、任、带、冲、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经脉不同,既不跷、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经脉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循行别道奇行,故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称奇经功用:功用: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气血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四、奇经八脉四、奇经八脉[督督脉脉—行行于于背背脊脊,,入入脑脑,,其其分分支支贯贯心心,,络络肾肾—总督全身阳经(阳脉之海)总督全身阳经(阳脉之海)[任任脉脉—起起于于胞胞中中,,行行于于胸胸腹腹,,总总任任一一身身阴阴经(阴脉之海)与妊娠有关经(阴脉之海)与妊娠有关四、奇经八脉四、奇经八脉五、经别、别络、经筋、皮部五、经别、别络、经筋、皮部(一)经别(一)经别 从从十十二二经经脉脉别别出出的的经经脉脉其其循循行行特特点点,,可可用用““离离、、合合、、出出、、入入””来来概概括括,,即即从从十十二二经经脉脉的的四四肢肢部部分分别别出出走走入入体体腔腔脏脏腑腑深深部部,,然然后后浅浅出出体体表表而而上上头头面面部部,,阴阴经经的的经经别别合合入入阳阳经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 别别络络亦亦为为经经脉脉分分出出的的支支脉脉,,大大多多分分布布于于体体表表是是较较大大的的和和主主要要的的络络脉脉,,共共1515条条,,其其中中十十二二经经脉脉与与督督脉脉、、任任脉脉各各有有一一条条别别络络,,再再加加上上脾脾之大络,合为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十五别络””。
二)别络(二)别络五、经别、别络、经筋、皮部五、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十十二二经经筋筋是是十十二二经经脉脉之之气气结结、、聚聚、、散散、、络络于于筋筋肉肉、、关关节节的的体体系系,,有有约约束束骨骨络络,,主主司司关关节节屈屈伸伸运动的作用运动的作用三)经筋(三)经筋(四)皮部(四)皮部皮部就是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皮部就是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所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所在五、经别、别络、经筋、皮部五、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第四节第四节 体体 质质 Body Constitutionody Constitution(一)体质的含义(一)体质的含义 体体质质的的“体体”,,指指形形体体、、身身体体,,可可引引申申为为躯躯体体和和生生理理;;“质质”指指特特质质、、性性质质体体质质是是禀禀受受于于先先天天,,调调养养于于后后天天,,在在生生长长、、发发育育过过程程中中所所形形成成的的形形态态结结构构、、生生理理机机能能和和心心理理状状态态等等与与自自然然、、社社会会环环境境相相适适应应的的人人体体个个性性特特征征。
它它充充分体现出中医学分体现出中医学“形神合一形神合一”的体质观的体质观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体质的形成是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复杂因体质的形成是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个方面密切相关素两个方面密切相关 (二)(二) 体质的形成体质的形成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二、体质的分类二、体质的分类阴阳平和体质:阴阳平和体质:是功能较为协调的体质类型是功能较为协调的体质类型偏阳体质:偏阳体质:是偏于亢奋、偏热、多动等特性的体质是偏于亢奋、偏热、多动等特性的体质 偏阴体质:偏阴体质:是偏于抑制、偏寒、多静等特性的体质是偏于抑制、偏寒、多静等特性的体质三、体质学说的应用三、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二)指导辨证论治(二)指导辨证论治 同病异治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异病同治 (三)指导养生(三)指导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