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讲义.docx
20页地 理DI LI必修一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天体系统的层次1、天体(1)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2)分类:天然天体→星云、恒星(星云和恒星是最基本的天体)、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人造天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天体的判断:①宇宙中的物质(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②位于地球的大气层之外;③在一定轨道上独自运转(依附在其他天体上运行的物体不属于天体)2、天体系统可观测宇宙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其他行星系(1)形成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2)级别:3、太阳系模式图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①位置:八颗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②八颗行星按距日远近、体积、质量等结构特征:类地行星: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巨行星:E木星、F土星远日行星:G天王星、H海王星4、从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方面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1)(2)结构特征:地球与其他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许多相似(距日远近、质量、体积)之处。
4、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生命存在条件原因宇宙环境安全的宇宙环境安全的运行轨道: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稳定的光照条件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当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液态水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产生了液态水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能量来源:来自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2)对地球的影响:①提供光和热,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②使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呈现纬度地带的差异③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能量,如煤、石油等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大气层与太阳活动①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②各太阳大气层所对应的太阳活动:光球层:太阳黑子;色球层:太阳耀斑、日珥;日冕层:日冕物质抛射③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④太阳活动的周期:11年(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磁暴”现象;②产生极光现象;③影响卫星导航、空间通信、电网、航空航天纬度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获得的太阳辐射多青藏高原成为高值中心的原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面太阳辐射能量多。
地势地势高,空气稀薄,透明度高,固体杂质、水汽少,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天气天气晴朗,阴天少,日照时间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季节夏季,日照时数长,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冬季相反3、太阳辐射分布的空间差异三、地球的演化过程1、化石和地质年代表(1)地层与化石的关系: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2)地质年代表重要成矿期(铁、金、镍、铬)成煤期成煤期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球的大气层、海洋、陆地形成地壳运动剧烈,海陆格局变迁,后期汇聚联合古陆联合古陆开始解体现代海陆格局形成有机质蓝藻大爆发真核生物多细胞生物出现蓝藻低等生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寒武、奥陶、志留泥盆、石炭、二叠三叠、侏罗、白垩古近、新近、第四前寒武纪宙代纪生命演化海陆变迁矿产形成动物界植物界显生宙新生代第四纪人类出现冰河时期,大量大型哺乳动物灭绝被子植物繁盛草原面积扩大第四纪大冰期新近纪①大部分哺乳动物目崛起②人类的祖先,类人猿出现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古近纪中生代白垩纪①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恐龙,侏罗、白垩纪达到繁②中后期,鸟;小型哺乳动物③末期,白垩纪物种大灭绝被子植物出现裸子植物极度兴盛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向现在位置漂移成煤期侏罗纪三叠纪古生代晚古生代二叠纪①早期:鱼类、脊椎动物发展时期②中期:两栖类③晚期:爬行动物开始出现④二叠纪生物灭绝95%晚期,裸子植物开始出现蕨类植物繁盛地壳运动剧烈海陆格局发生多次大变迁,后期汇聚成联合古陆(盘古大陆)成煤期石炭纪泥盆纪早古生代志留纪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如:三叶虫、笔石、鹦鹉螺)陆地上开始出现低等的植物奥陶纪寒武纪元古宙前寒武纪蓝藻大爆发,真核生物、多细胞生物蓝藻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地球大气层、海洋、陆地慢慢形成重要成矿期:铁、金、镍、铬太古宙蓝藻等原核生物出现冥古宙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迹象2、地球的演化历程四、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代码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波的传播速度随波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S波横波慢固体P波纵波快固体、液体、气体(1)S、P两类地震波的区别(2)两个不连续界面依据两个不连续面(界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km)地震波的速度变化特征地壳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332900P↑;S↑P↓;S消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度不一,海洋地壳薄,5~10千米;大陆地壳厚,30~41千米大陆最厚:70千米地幔上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温度很高,岩石部分熔融,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固体地核E:外核液体呈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F:内核压力、密度很大的固态金属球【注】岩石圈: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1)大气圈:①组成: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氮气和氧气②作用:大气圈使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提供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2)水圈:①组成: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②作用: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3)生物圈:①组成:地球表面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②作用:多数生物集中分布在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岩石圈(上部)接触地带,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及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2、大气组成成分及作用组成成分占大气体积百分比作用干洁空气氮气78%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氧气21%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0.038%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吸收地面辐射使气温升高臭氧0.000001%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水汽可变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伴随热量的吸收和释放,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3、人类活动与大气成分(1)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①排放污染物,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②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导致气候变暖影响:a.海平面上升b.影响农业生产c.影响水循环过程③广泛使用冰箱、空调,大气中氟氯烃含量增加,臭氧受到破坏危害:紫外线增加带来人类疾病,如皮肤癌、白内障等;导致气候变暖2)大气成分(氧气含量)对人体产生的影响适当的缺氧环境利于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力;但含氧量太低会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1、划分依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对流层特点:①对流层的大气上部冷、下部热,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②空气对流运动③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3、平流层特点:①平流层的大气上部热、下部冷②以平流运动为主③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4、高层大气特点:①自平流层顶开始,气温会下降;随后,温度又持续上升②空气密度很小③在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三、大气受热过程及其相关现象1、大气的受热过程2、大气的两个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通过反射、吸收,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①吸收:平流层O3吸收紫外线;对流层CO2、H2O吸收红外线②反射:云层和尘埃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作用越强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3、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变暖(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我国北方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塑料进入温室,使温室内地面温度升高,地面长波辐射被截留,使大棚内大气充分增温;塑料隔绝与外界热交换。
②深秋农民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释放烟雾,空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③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地膜进入地面,地面温度升高,地膜减弱地面辐射,保证地温的储存④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4、利用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解释现象:①“高处不胜寒”(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海拔越高,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少,温度越低②“晴天比阴天日较差大”(晴天,白天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晚云层薄,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低③“十雾九晴”(晴天的晚上,云层薄,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冷却凝结形成雾④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多的地方(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⑤深秋,霜冻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早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早晨又是一天中气温最低时刻,故深秋的早晨易出现霜冻⑥一天中气温最高在午后两点(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近地面大气增温,会有一个过程。
四、热力环流原理及其相关现象1、热力环流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