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wilhelmnietzsche,.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xins****2008
  • 文档编号:100855896
  • 上传时间:2019-09-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8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著名德国哲学家他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是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反应,直到下一个世纪—— 20 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 生平 1844年10月15日,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州勒肯镇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尼采自幼相信自己有着波兰贵族血统并为此而感到自豪1865年,尼采进入莱比锡大学攻读古典语言学,并开始接触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后来成为尼采哲学思考的起点1869年,年仅25岁的尼采被聘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1879年,尼采辞去了巴塞尔大学的教职,开始了十年的漫游生涯,同时也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188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1900年,尼采与世长辞,享年55岁 尼采的生日恰好是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生辰。

      尼采的父亲是威廉四世的宫廷教师,他曾执教过四位公主,深得国王的信任,于是他获得恩准以国王的名字为儿子命名后来,国王指派尼采的父亲到勒肯镇担任牧师,那个影响世界的天才尼采也就在这里出生尼采回忆:“无论如何,我选在这一天出生,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在整个童年时期,我的生日就是举国欢庆的日子尼采学话很慢,他老是用严肃的目光注视着一切,老牧师非常喜欢他,经常带着他一起散步尼采5岁时,父亲不幸坠车震伤,患脑软化症,不久就去世了 不久他随全家搬到了南堡(Naumburg),但是尼采并没有忘记父亲,父亲的身影早已刻入他的记忆当中,他希望以父亲为榜样成为一名牧师,因此他时常给伙伴们朗诵圣经里的某些章节,为此,他获得了小牧师的称号由于父亲过早去世,他被家中信教的女人们(他的母亲、妹妹、祖母和两个姑姑)团团围住,她们把他娇惯得脆弱而敏感,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尼采曾经这样讲述形容他的童年:“那一切本属于其他孩子童年的阳光并不能照在我身上,我已经过早地学会成熟地思考在尼采的成长过程中,虔诚的清教徒母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他后来终生保持着清教徒的本色,犹如石雕一般纯朴 10岁时他就读于南堡文科中学,对文学与音乐极感兴趣。

      14岁时,进入普夫达中学,这个学校课程都是古典的,训练很严格,出了很多伟人,如诗人和剧作家Novalis,语言学家和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Schlegel,以及康德的继承者、伟大的先验主义和道德哲学的代表费希特可是尼采却难以接受这种新生活,他很少玩耍,也不愿意接近陌生人这时的他除了理智的发展并有着惊人的进步外,音乐和诗歌已经成为他感情生活的寄托尼采幼年曾受教于普鲁士当时最好的女钢琴家,当他的母亲为他聘请这位老师时,尼采就深感日后的生活离不开这样的精神支持了  1864年,尼采和他的朋友杜森(Paul Deussen)进入波恩大学攻读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但第一学期结束,便不再学习神学了尼采有自己的喜好,他热爱希腊诗人,崇尚希腊神话中各种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并把他们巧妙地同德意志的民族精神结合起来尼采还在校学习时就深深体会到精通和弘扬本国、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这充分地体现在他对古文字、文学,古典主义艺术的热爱他热爱巴赫、贝多芬,以及后来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热情褒扬的那位歌剧巨人——瓦格纳1865年,他敬爱的古典语言学老师李谢尔思(F. W. Ritschls)到莱比锡大学任教,尼采也随之到了那里。

      当时的尼采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经开始哲学沉思了那时,尼采非常困惑:为何像叔本华那样的天才会被现世所抛弃,其伟大的著作为何只在书架的偏僻角落才找得到?叔本华是这个青年心中的偶像,他在以后也被认为是叔本华唯意志论的继承者1867年,23岁的尼采应征入伍他是近视眼,又是寡妇的独子,本来可以幸免,但在萨多瓦和色当的神圣日子里即便是哲学家也要去当兵后来他在行军中从马上摔下来扭伤了胸肌并因此而退役 1868年,他的导师李谢尔思向巴塞尔大学推荐他  1869年2月,尼采被聘为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系副教授此后的十年是尼采一生中相对愉快的时期在巴塞尔,他结识了许多年长和年轻的朋友,例如瑞士著名文化艺术史学家雅可布•波克哈特(Jakob Burckharat) 1870年10月,尼采重返巴塞尔大学讲坛他结识了神学家弗兰茨•奥弗尔贝克(Franz Overbeck),两人很快成为挚友并共居一所住宅1872年,他发表了第一部专著《悲剧的诞生》(Die Geburt der Tragodie)这是一部杰出的艺术著作,充满浪漫色彩和美妙的想象力;这也是一部幼稚的哲学作品,充满了反潮流的气息《悲剧的诞生》和《不合时宜的思考》(Unzeitgemabe Betrachtungen)的第一部发表之后,引来了一片狂热的喝彩声,同时也遭到了维拉莫维茨领导的语言学家圈子的排斥。

      1873年,尼采写了《希腊悲剧哲学》的片断(后以未完成的手稿出版)1874年,尼采又完成了《不合时宜的思考》的第二部分《论历史对生命的损益》、第三部分《教育家叔本华》在这部作品中,他猛烈抨击各沙文主义大学:“经验告诉我们:国立大学惯于支持低劣哲学家,这是伟大哲学家发展的最大障碍……永远也不会有一个国家会庇护柏拉图和叔本华这样的人……国家总是惧怕他们1875年10月,尼采结识了音乐家彼德•加斯特(P. Gast)1876年,尼采完成了《不合时宜的思考》的第四部分《理查•华格纳在拜罗伊特》在这部作品中,他称华格纳为齐格弗里德,“他从不知道害怕为何物”,甚至把华格纳称为惟一真正艺术的奠基人到了1876年8月,情况急转直下尼采出席了华格纳主持的首届拜罗依特音乐节当时华格纳创作的歌剧一夜一部地全部被搬上舞台 1883年,他完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第一、第二部分,1884年完成了第三部分,1885年完成了最后一部分尼采在这部著作中阐述了著名的“同一性的永恒轮回”的思想这是他的两个主要思想体系中的一个而另一个“趋向权力的意志”的构思,由于他的身心崩溃而半途夭折著名的“超人”理想和“末人”形象就是在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

      尼采评价自己这部著作:“在我的著作中,《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我给予人类的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馈赠这部著作发出的声音将响彻千年,因此它不仅是书中的至尊,真正散发高山气息的书—人的全部事实都处在它之下,离它无限遥远—而且也是最深刻的书,它来自真理核心财富的深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水,放下去的每个吊桶无不满载金银珠宝而归这里,没有任何‘先知’的预言,没有任何被称之为可怕的疾病与强力意志混合物的所谓教主在布道,从不要无故伤害自身智慧的角度着眼,人们一定会首先聆听出自查拉图斯特拉之口的这种平静的声音的‘最平静的话语乃是狂飙的先声;悄然而至的思想会左右世界’” 1886到1887年,尼采把他浪迹天涯时写下的箴言、警句、辞条汇集起来,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 1886年)和《道德的系谱》(1887年)在这两个集子中,尼采希望摧毁陈旧的道德,为超人铺平道路,但是他陈述的一些理由却难以成立此外,这两个集子中所阐述的伦理学的体系还给人留下一种印象—充满刺激性的夸张以下五部著作—《华格纳事件》、《偶像的黄昏》、《反基督徒》、《看那这人》、《尼采反驳华格纳》都是以极快的速度一气呵成的。

      它们写得标新立异,很有深度但同时这些书也具有闻所未闻的攻击性和令人瞠目的自我吹嘘 1889年,图林的灾难降临了尼采进入了他的生命的最后十年他先是住在耶拿大学精神病院1890年5月,母亲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1897年4月,因母亲去世,尼采迁居到位于魏玛的妹妹伊丽莎白•福尔斯特-尼采的家中居住在尼采的一生中,他的家庭始终是他的温暖的避风港,作为这个家庭中惟一的男性,家中的五位女性成员始终围着他转,无微不至地关怀他,精心呵护他,尽量满足他的一切愿望但尼采为了心中的崇高理想,毅然舍弃了这一切,像个苦行僧一样在这个风雨飘摇的世界中飘泊游荡,忍饥挨饿,沉思冥想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与世长辞了银白的,轻捷地,像一条鱼,我的小舟驶向远方主要著作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1872, The Birth of Tragedy) 《悲剧的诞生》李长俊译,台北三民书店,1970年版; 《悲剧的诞生》刘崎译,台北志文出版社,1970年版; 《悲剧的诞生》缪郎山1965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1979年版; 《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

      Philosophy in the Tragic Age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Unzeitgemässe Betrachtungen, (1873-1876, Thought out of Season) 《不合时宜的考察》第一部: 《自白者和作家大卫•斯特劳斯》 《不合时宜的考察》第二部: 《历史之用途与滥用》淦克超译,台北水牛出版社1969年版 《不合时宜的考察》第三部: 《教育家的叔本华》杨白萍译,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尼采论叔本华》,蔡英文译,台北龙天出版社1979年版 《不合时宜的考察》第四部: 《瓦格纳在拜洛伊特》 Menschliches, All zu Menschliches (1878, Human ALL-to-Human) 《人性,太人性的》第一卷《启示艺术家和文学家之灵魂》,胡宏述译,台北正中书局1966年版 Morgenröte (1881, The Deun of Day) 《朝霞》,徐梵澄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Die fröhliche Wissenschaft (1882, The Joyful Wisdom)其中第五部分于1886年续写 《快乐的知识》徐梵澄译,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年再版 《乐观的智慧》,余鸿荣译,台北志文出版社1982年版。

      《快乐的科学》,余鸿荣译,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2年版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Pt.1-3 (1883-1884) and Pt.4(1891, Thus Spoke Zarthustra) 《察罗杜斯德罗序言》,鲁迅译,1918年载《新潮》第2卷第5期,1920年,收入《鲁迅译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扎拉杜斯特拉这样说》,译者不祥,载《学汇》1922年10月至1923年1月连载 《扎勒图士之言》,马君武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扎勒图士特拉如是说》,肖赣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台北1966年再版 《苏鲁之语录》,徐梵澄译,上海生活书局1935-1936年(世界文库第8、9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苏鲁之语录》,胡宏述译,台北正文出版社1966年版; 《苏鲁之语录》,杨瑞琳译,高雄则中出版社1962年版 《查拉杜斯屈拉如是说》,雷白韦译,昆明中华书局1940年版,上海中华书局1947年版 《查拉杜斯屈拉如是说》,雷崧生译,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63年版,上1978年第七版 《查拉杜斯图拉如是说》,高寒译,1978年贵阳中华书局版,华盛顿1972年再版。

      《查拉杜斯图拉如是说》,余。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