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Wo****D
  • 文档编号:194001384
  • 上传时间:2021-08-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1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特别是1998年~20__7年10年间,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从340.87万人增长到1,884.9万人,跃居世界首位:平均每10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也由273人提高到1,427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9.8%提高到23%,迅速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已经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大国,正在向建设人力资强国的目标迈进教育是兴国之本,人才是强国之石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强国,已经成为举国共识21世纪初的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谋划全局,展望未来,制定一个着眼于国家长远发展,使人民群众感到振奋,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教育中长期规划,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推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坚持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一、进一步强化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在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张的过程中,一些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一是高等教育办学资紧张状况加剧1998年-20__7年,我国普通高校校均规模由3,335人增长到8,571人,生师比由11.6:1增至17.28:1;生均预算内事业费由6,775.19元下降到6,546,04元,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由2,892.65元下降到2,59.677元。

      在教育教学资特别是优质教育资趋于紧张的情况下,如何保证与科技发展共进的教学条件及教育质量成为一个巨大挑战二是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规模从1998年的170.26万人,增长到20__7年的655.41万人,增长了3.8倍,年均增长16.2%,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数更是从82.98万人增长到了447.79万人,增长了5.4倍,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0.6%近期发生的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加剧了就业的难度,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危机并不是就业难的唯一原因扩招所产生的综合效应今后几年仍会逐步显现,毕业生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在就业体制和就业观念转变过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依然存在三是学校管理受到严峻挑战高校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学校管理出现诸多的不适应在保证教育质量、校园安全稳定、教学基本秩序、就业顺畅等多项选择中,质量很难放在首要位置高等教育质量是高校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关系着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需要着重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把握好高等教育发展的节奏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的规模扩张道路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资、管理、质量、特色等一系列问题。

      从全国来看,我们还处于高等教育不够发达的阶段,还有更多的人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现有的高等教育规模仍然不能满足需求:但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难以支撑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才选拔方式的制约,无论是高等教育资丰富还是资缺乏的地区都不具备规模持续扩张的条件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政府要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办好现有的2,263所高校上,而不是铺更多的新摊子、建更多的新学校二是把握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人才培养的结构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扩招行为客观上决定了高等教育服务重心必须下移,要根据高校的不同定位确定相应的发展重点,引导高校加快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是要加大高等教育投入,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举办者的职责,要通过加大投入,改革拨款体制,使高校在经费管理上有更多的自主权同时,以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作为监管的重要手段,提高管理的科学性要鼓励学校多渠道筹集经费,扩大经费来的范围对于民办学校,要实行鼓励、引导、规范的政策,使其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四是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吸收、借鉴国外大学评估制度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学质量评价体系。

      通过学校自我评价、政府评价、社会评价等不同形式以及常规评价与专项评价等不同方式的评价,促进高校办学质量的提高二、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在经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时期之后,我们面对着如何确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大学结构问题这一结构与人才需求、经济发展的阶段以及进入大学的生素质密切相关,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高等教育结构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办学层次上盲目攀高一些学校不顾自身的办学基础,甚至牺牲原有的专业特色和优势,盲目追求升格,学院变大学、专科升本科进而争取硕士点、博士点为实现目标,不顾社会需求一味扩大学科专业范围,使原有的特色逐渐淡化二是人才培养类型结构不清晰很多高校的培养范围包罗万象,既培养博士生、硕士生,又不断扩大本科生的规模,同时还办有成教、自考、函大、夜大、网络教育和高职等多种类型的教育,导致定位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教育资配置不合理三是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我国大多数高校应以培养应用性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主要任务这些高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应与所面向的行业或地区的需求紧密结合,在设置专业时应开展市场调查并吸收用人部门的意见目前,片面追求名称时尚、缺少内涵的论证研究、相互攀比追风的现象较为普遍。

      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区别不同的地区、科类和学校,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制订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客观地说,我们现在还远没有达到这一目标,今后仍然需要下更大力气一是从国家层面,要充分发挥政策、财政、评估等多种调控手段的引导作用,总体设计,宏观规划政府对高校从以管理为主转变为以引导为主,加强分类指导,为高校合理定位、特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科学设定大学类别的划分,在大学的建设发展政策上,鼓励多样化发展,不分“高低贵贱”,根据其对社会的贡献,给与同样奖励支持尊重高校自主发展的权力,为学校发展留出更大空间,让高校自主选择发展的类型、层次和特色同时,改变原有的评估模式,根据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高校的性质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减少评价指标体系中容易造成盲目发展的量化指标,允许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校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在综合性评价、教师评价、管理评价和学生评价等各个方面,摆脱单一的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限制,制定多样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估为杠杆引导高校走特色办学之路二是从地方层面来看,要加强地方统筹和区域合作,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目前我国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尚不平衡,高等教育的资分布也不均衡,要增强人才培养的能力,不应提倡各地区不断增加大学的数量,而应引导区域间的合作例如,为了促进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人口及劳动力素质,应该根据区域发展战略,探索京津冀区域及环渤海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方式,促进区域内高等教育资的互利互补和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合理分工,解决各类人才需求问题这一思路还可以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进行实验三是从学校层面来看,高校需要科学的发展定位并依据相应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办学传统、资条件、特色、优势,结合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环境等科学论证,确定在什么领域、层次、地域范围作出自己的贡献高校的办学定位一定要尊重历史、面向社会、突出个性,充分发挥办学定位在学校发展中的统领引导作用同时,要安于定位,潜心治学高校内部也需要建立完善的自我调控机制,不盲目求高求全,在学校发展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管理运行机制等各个方面与办学定位相协调,在制度层面上保证高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进一步改革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级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高校自主办学已具备相应法律基础,但当前的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政府角色定位问题政府集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多种角色于一体,对高等教育进行严格的行政性管理和直接干预,在高校的办学、资投入、成果分配等方面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完全由政府统管的模式造成高等教育管理职责不清、机制不灵活、办学效益不高、适应力和竞争力不强:同时易导致权力寻租,甚至产生腐败问题而与此同时,政府对高校的布局规划、宏观调控和评估监督等管理手段的力度并没有充分显现出来,造成政府角色的错位二是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问题虽然确立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但只对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权限作了笼统的划分,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导致高等教育管理出现权限范围界定不清,省级政府在宏观布局、政策调控方面权限过小等问题三是高校办学自主权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校的管理权限范围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但这些权限界定并不清晰,使得政府对高等教育管理留下很大的自由空间,以至于在实际操作中有失规范,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并没有真正落实,自我调控、自我激励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活力和效率重心下移、责权明晰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当前形势下,需要妥善处理两个关系,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政府与高校的关系。

      这就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完善和突破一是进一步完善中央与地方两级管理体制,加大地方统筹力度目前,全国普通高校由中央部门直接管理的只占5%,其余95%由省级政府管理因此,要实现管理重心下移,逐步扩大省级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权限,厘清高等教育管理的国家职能和地方职能,给地方政府统筹规划和管理本地区高等教育提供更加自主的空间中央政府负责法律、法规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实施,从全局出发规划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缩小地区差异:地方政府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统筹规划本地区高等教育,逐步建立有效的决策和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加强区域间的协调与合作,发展本地区高等教育事业二是进一步明晰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就是要保证大学依法享有办学自主权,为大学发展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按照传统的管理模式,政府部门在较大程度上替代了高校的管理职能,使本应属于高校的自主权难以落实,制约着高校在办学、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创造性因此,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由无所不在、无所不管、无所不包的“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通过政策、财政、评价、监督等宏观手段,使高校合法、正当地行使自己的权力,真正建立起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大学治理机制,应该是今后一个时期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

      四、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社会贡献能力高等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是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但当前高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拔尖创新人才和高技能应用性人才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与产业化程度还不高,科研管理的体制与机制还不畅,高等教育强大的人才优势、智力优势和科技优势未能有效地转化为对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力二是高校社会服务意识不强封闭式办学状态有效改善,高校与社区、地方的良性互动机制还未形成,对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有些地区,高校校园内外的文化差异过大,使高校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孤岛”在我国人力资强国建设过程中,在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的社会贡献力一是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高等教育具有强大的科技资,既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泉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高校必须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改革教学制度,创新培养模式,加。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