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生爱读会读善读乐读谈中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doc
6页教学生爱读、会读、善读、乐读 谈中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阅读是一种对文字信息感知、理解,进而产生共鸣的复杂心理活动和复杂 的语言实践活动它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作为一种重 要的信息接受方式和特殊的交际方式而存在的社会现象,因此,培养学生 的阅读能力就-I•分重要在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把教给学牛•阅读方法看 得比教给阅读知识更为重要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因为方法是比知识更有 价值的学问从终身教育的角度认识,语文教师在重视传授学习方法的同 时,更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保证阅读活动顺利进行并有一定成效的良好心 理素质,即爱读、会读、善读、乐读的情感倾向,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 通常,我们把阅读的心理素质称为阅读品质阅读品质,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对阅读过程发生影响的思 想品行,而且包括对阅读行为产生约朿的习惯意志这里,我们主要谈谈 直接制约阅读质量和效率的心理机制,即阅读的主动性品质、积累性品质、 质疑性品质和创造性品质培养学生这些优良的阅读品质,对于提高阅读 质量具有重大意义一、培养阅读的主动性品质——爱读阅读的主动性品质,是指读者具有内在的阅读需要和强烈的求知热情,能 够不依靠外力驱动并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进行与阅读同 步思维的心理素质,表现为“爱读”的情感倾向。
它包括自觉性品质和自 制性品质一)阅读的自觉性品质这种甜质的具体表现是,读者能够明确地意识到阅读的意义,并自觉支配 自己的阅读行为,使之符合正确的目标具备这一品质,就能自觉地认识 并掌握一定的阅读规律,成功地从事阅读活动这种品质的培养,可从以 下两个方面进行1 •诱导学生产生阅读兴趣阅读兴趣有两种,一是驱使读者从事阅读的主动性心理倾向,一是针对读 物进行探究的潜在性心理倾向我们过去偏重于前者,结果只能是以指令 的方式驱动学生产生兴趣,这种兴趣产生于阅读过程之中,而阅读结朿即 行消失如果我们着眼于后者,就可以采用一种若明若暗的方式把读物的 潜在内容和意义稍加显示,从而引导学生自觉萌生兴趣如教读《纪念刘 和珍君》,先以作者的三句话设疑:“作者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 西的必要了',乂接着写”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三次'有写一点 东西的必要'中'必要'的具体内容指什么?'也'针对什么而言?'正' 该怎么理解?”接着激疑:“作者是语言大师,接连三次使用几乎完全相同 的语句必然有其特殊的用意经过这种启发,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去阅 读,人人志欲先得经过讨论,大家认为三个语句显示了文章的脉络,表 现了作者写作时的感情。
第一句出现在程君“正告”和“我”回忆刘和珍 的往事之后,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一:悲痛的悼念感情的基调是“悲痛”,“也”字既针对程君的请求,更表示“我”的意愿第二句紧接在“我们 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之后出现,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二:愤怒的揭露 感情的基调是“愤怒”,“也”字既针对反动文人的文章,也显示了文章内 容之一第三句紧接在“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之后出现,预示了文章 的内容Z三:沉痛的总结感情的基调是“深沉”,“正”是恰到时候的意 思这样,学生凭借这反复出现的三句话迅速解读全文,浓厚的阅读兴趣 不仅驱动他去主动追踪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感情,而且达到了知人论世的效果2 •引导学生调节阅读动机动机是产牛于阅读需要的基础上而直接推动读者进行阅读的意念动机有 外在的,即在外部压力下形成的读书愿望,往往由某种直接的契机(如考 试、竞赛)所引起;有内在的,即在没有明显的外力作用下,由自己的主 观要求(如理想、求知欲、审美趣味)产生的读书热情教师进行正确引导, 可使学生的外在动机转为内在动机,变阅读的某种刺激为口我要求如教 读《最后一课》,教师作如下设计课文中的小弗郎士和同学们年龄相近, 然而他却不能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
课文写他上“最后一课”的感受,重 点写了他的所见、所想,请思考以下问题:①小弗郎士的眼晴具有很大的 穿透力,透视出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课同以前上课的许多变化,你能找出 这些变化吗?②小弗郎士的心理具有神奇的折射作用,折射出最后一课和 往常上课教师、学生的不同感受,文中究竟写了哪些不同的感受呢?这样 以设疑作为阅读的导语,通过激发求知欲,很快将学生阅读的外在动机转 化为内在动机,成为推动阅读的内驱力二)阅读的自制性品质 这种品质同样表现为“爱读”的情感倾向,阅读时能保持注意的稳定性, 全神贯注,心不旁鸳,并把旺盛的求知欲引导到有价值目标的求知实践上 来可从三个方面培养这种品质1 •引导学牛控制阅读情绪阅读情绪是读者阅读态度的体验,是读者的需要与读物之间关系的反映 情绪的积极或消极,直接影响到阅读注意力,而阅读注意力又恰恰是组织 和维持阅读活动的离合器教师在安排读物和布置阅读活动时尤其要注意难易适当, 阅读理解的内容既要与读者的原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又应具有一定的难 度,能够提供一定的新知识只有这样读者才会产生爱好、愉悦、激昂等 积极情绪如果太易,读者就会厌倦、泪•丧;如果太难,读者又会紧张、 焦虑。
如学习说明文《死海不死》,教师借助于布置阅读活动,两次引导 学生控制阅读情绪先从整体入手:“课文中有两个设问句,它在作文中 起了怎样的作用?如果再写上一个设问句,你看添在哪里最合适?”这样从 说明的内容和顺序上巧妙地设置阅读活动日标,学生就会跃跃欲试地进行 阅读然后从部分肴眼(说明方法)设置阅读目标:"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 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这句话中的数据能否改成24%?'海水平均 深度是146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J既然最深处是估计出来的, 那么,平均深度T46米'Z前是否也应加上'大约’一词呢?”看来枯燥 乏味的数字,一旦把阅读的内容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学生就会情绪亢奋, 主动探索,认真进行阅读2 •激发学生驾驭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即读者对读物的预期估计读者接触读物时或在阅读过程中,常 常不由自主地从脑海中搜索原有的相关知识,进行联想并可能发现新的领 域,阅读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期待的水平和驾驭期待的技巧教师布置的阅读内容,如果是读者有过类似接触的,应唤起学牛的回顾; 如果是初次接触的,应事先介绍这种类型的基本知识,以促进学生的阅读 期待期待有三个层次①预见层,这一层与读者的语言直觉有关。
如读《雨中登泰山》,从文题中就可以抓住一个“雨”字,就可以预见这篇文 章是写泰山的雨趣这样,问题的关键也就抓住了②预想层,这一层与 读者的知识回忆有关教师讲课Z前,先介绍《雨中登泰山》是游记体散 文,并提示学生回忆过去读过的游记,通过联想,读者就可以预见这篇散 文的线索可能是与《记金华的两个岩洞》一样——移步换景;也可能如同《黄山小记》——分类赋形这样,新旧知识就连贯起来了③敏感层, 这一层与读者的注意力有关由于读者有预估,阅读过程中就会专心捕捉 信息,以与期待相印证,如果出现预估范围之外的内容,就会更加引起注 意如《雨中登泰山》首段写道:儿十年多次从泰山“过而不登”,“像是 欠下了悠久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读者敏感地产生疑问:不登泰山可以 说欠泰山的债,怎么会欠文化的债呢?这种敏感就会驱动读者认真搜寻 这样,就不难发现,这篇文章既写了泰山的雨趣,又写了泰山上保存的文 化遗迹,两条线索将十几处景点交织在一起,真可谓“形散神不散”祖 国既有壮丽河山,乂有悠久历史,怎能不倍加热爱她呢?如果合理地驾驭 阅读期待,阅读活动不仅可以向读者展现一块多姿多彩的知识天地,一种 令人心驰神往的境地,而且可以使读者充分体验到惊奇、困惑、愉悦和欲 罢不能的理智感和美感,而这种感受乂反过来进一步推动阅读发展。
